浅谈中医特色 论文.doc

上传人:柠** 文档编号:1011352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医特色 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中医特色 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中医特色 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谈中医特色 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谈中医特色 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中医特色中医学来源于实践。这个实践不是实验室或动物实验的实践,而是数千年人民与疾病斗争、为健康生存的亲身经历的实践,是以无数生命的代价铸造出来的。历代医学不断的将这些实践从感性认识,总结为理性认识的总结,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医疗治疗体系,把人体内外联系的机理,把疾病形成、发展的规律,融汇成了中国是中医学术。因此中医学也可以称之为实践医学。总的来说,中医学认识疾病采取的办法辨证,中医学治疗的办法是以调整人体一切机体动态平衡为手段。中医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意味着人体阴阳邪正的消长过程,疾病的各种症状就是脏腑功能失常后反映出来的异常状态。治疗是通过药物中的有机化学物质或以针灸的理化原理与手

2、法使机体回复或重新调整脏腑的功能,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用中医的术语来说,叫做“承平乃治”。使人体治病的一切功能都调整到保持功能平衡的目的,疾病也就痊愈了。中医看病需要一种认识疾病的方法作为指导,使用药物也学要根据药性的寒热温平凉的认识理论作为指导。这两种认识的指导就是中医对疾病认识与使用药物的最高原则辨证论治。辨证的办法,可分为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也是总纲。在总纲下面还把它落实到证系上去,这些证系包括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脏腑辨证是上述辨证完成后,把辨证所掌握的情况落实到五脏六腑个别的结构功能单位上去,最后把这些辨证的资料归纳综合分析,才能将“证”定下来。八

3、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经是指伤寒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卫气营血是指温病学的卫、气、营、血;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脏腑辨证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等。此外还包含奇恒之府的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表里指的是病变部位及其深浅;寒热指的是疾病的性质;虚实指的是人体正气与病邪之间的盛衰关系。阴阳是将表、热、实归属为阳,将里、寒、虚归属为阴。因此阴阳成为八纲中的主导。阴阳在中医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阴阳是无所指,也是无所不指的,阴阳是解释八纲的代号,是解释机体情况的认识工具。也是中医是人疾病的基本准则。阴阳在疾病中可以无限的分割,

4、分割德越细,认识疾病的本质就越准确。孟子说过一起切梨的故事,他说:“把一个梨子切成两半,然后再切两半,以至于无尽”这是对阴阳学术的科学论断,把阴阳分切到不可分割以后,不是当今科学的原子、中子、质子、核子等物质的最细最终的结构吗?中医对疾病中阴阳不断切割,以致于无尽的时候,疾病的本质不是呈现在医者的眼前吗?八纲也可以认为机体对致病动因的一种典型的反应状态。反映那种状态便应怎样采取治疗措施。从理论上去理解他,也可以称之为发病诊断学。疾病的发展都是脏腑功能失常后反映出来的异常状态,这种异常状态都循着一定规律展现在病者的症状上来,这种规律的病机可以在发病的阶段上表现出来。中医的治疗不是按病例的典型症状

5、来处理的,而是根据结合病机来施治的。不管什么病,他的病症如何,只要症候相同,病机一致,什么病都可以同治。反过来,不论何病,病症相同,疾病也相同,但症候不同,病机不同,即是说病机改变了,证也随之转移了,就应用异治不能用同治了。中医处理病的施治,着眼于正邪、阴阳、盛衰、消长与脏腑的情况,是从整体进行考虑的。兹举一些例子一说明:(1)以肾病遗精来讲,属于肾脏真元亏损的遗精,其病因为肾虚精关不住,采用金锁固经丸,补肾固精即可取效。如果由于肝脏关系混乱,肝火偏盛的遗精,应用龙胆泻肝汤去治疗,病即可除。为什么呢?遗精虽然是同一个病症,前者是源于真元亏损,后者是源于肝火旺盛。如果后者使用金锁固经丸治疗,不仅

6、精不可固,遗精会更甚。因为肾元亏与肝火旺的关系紊乱得不到纠正。这样的施治方法,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关键在于认清病机。(2)又以失眠不寐为例。如因心火旺,心血不足的不寐,可用朱砂安神丸。如因心脾两虚,就应用归脾汤去治疗,单用安心养神的办法,不足以纠正其紊乱,而必须补脾,脾气复健,心血充足而下交于肾,心肾相交,不寐便可以消失。对于顽固性失眠,中医认为久病有瘀,用血府逐瘀汤,就可解决。由此可知中医施治“证”和“病机”是十分重要的。二、辨证是中医的核心 “证”是中医学术思想中的特有概念,也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证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整体体质反映和整体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社会、脏腑、经络、细

7、胞、体液、代谢等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反应。它是临床机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映形式。证是客观的反映,“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证”是整体的,它也包含局部脏腑在内,包含人体一切内外组织和功能。虽然我们从解剖上可以把一切组织结构分成局部的东西,但他们之间永远有着相互依存上制约的关系。不应忘记,局部是受整体制约的,任何局部绝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只有在整体中才局部的意义。四肢和各种器官,只能看做是动物的各个部分,绝对不会是动物。只有在整体统一中才有四肢和各个器官,他们绝对不是和统一体毫无关系的。当今的近代科学,由于受到了“细胞病理学说”的影响,认为一切病变都

8、是细胞病变,是局部的病变。因此在判断疾病时都局部不定位论和组织结构论作为指导,这种指导思想往往具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只见细胞的各种变化,偏重于结构,只看到树木,看不到到森林。在诊病的时候,总要求所有的病症落实到组织结构上去,用结构变化与代谢变化去解析临床上的各种表现,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使不少医者将自己的职务变成了看检验报告来治疗的医生,离开了检验报告单就难于确定是什么病了。组织结构的方法可以在动物实验中加以复制这些依据。他们忽视了机体的整体性机脏器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外因的感染,细菌、病毒、异物等等,而忽视了个体特殊的反应,换句话说,他们看到的是细胞的变化、化学变化和内部局部结构情况,看不到

9、这些变化是离不开整体的重要性,只理解生命物质运动的某种局限的形式而不全部的认识。中医认证的范围是广泛的,是全面的,他面对的疾病,不是病,而是病人。人是有特殊个体差异和不同基因与遗传基因的,而且差异的个体还离不开大自然的适应关系的,即使在病机反映上也不是千人一律的。中医对于证的认识,对病的认识,对施治的处理方法,都着眼于整体去观察,从整体去了解。以贫血而论。中医不是补充血液那么简单,而是在补血的同时,让病者能自己生出血液来。如用当归补血汤补血,补血的当归两只用五分之一,而黄 量确实当归的五倍,用中医的理论说是气为血师,气行血行,气行才能生血,还解决生血的脾、肾、髓的功能。又如大出血的病人,常用的

10、办法是第一迅速止血,第二是大量补足失血的量加以纠正。中医的施治,在血证论中唐荣川氏指出“治疗血症有四大原则:一是止血,二是宁血,三是祛瘀,四是补肾”。即是说急性时,应进行止血,防止血再动而再出血,出于脉外的血属于瘀血,应要除瘀,失血应予迅速补血。即是说止血、输血的同时应防止血再动,防止瘀血阻塞的瘀血转变出后遗症,把局部与整体都统一起来施治的。匡调元氏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认为不管什么疾病,都不是某个组织结构或某个细胞或细胞群的病变,而是整体功能失调的结果。如月经的生理与病理,卵巢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女子性周期的主要表现,其中子宫内膜的变化是直接接受卵巢的周期变化所控制的。但卵巢周期变化又是直

11、接受脑垂体前液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所控制的。脑垂体前叶激素又是在大脑皮层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丘脑下部所分泌激素刺激而实现的。另一方面,卵巢的刺激素又可以作用于丘脑下部和垂体,以左右刺激垂体前叶激素的释放。大脑皮层、丘脑下部垂体前叶和卵巢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既有相互促进,又有相互制约,既斗争又依存,又统一,从而推动了性周期的发展和变化。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相互紊乱,都可能在月经方面体现出来。由此可见疾病不是单个细胞或单种细胞的病变,而是多种细胞,多种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综合病变。绝不是单纯组织结构的病变,而是人体整体病变的一种定型性反应,如果承认只是一切细胞的病变能解释的通吗?何况有些月经病还

12、和情绪、血虚、血热有关呢。中医治疗肝郁血虚型的月经病,并不以卵巢或子宫为着眼点,而是看作肝、脾气血间相互关系紊乱所引起的,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方剂,这些方剂并不涉及卵巢、子宫、闹下垂体前叶素、丘脑下部,他是抓住了大脑皮层的肝气调节机制,进行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调整,使肝气调达,养营血以键脾土就可以把肝郁血虚型的月经病治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由于心脾两虚,血气不足,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中医采用的方法是调整心与血的相互关系,鼓舞和调整心、脾、血的功能,对于心脾两虚的月经不调也就可以恢复正常了。中医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能把月经病治好呢?道理就是把“证”辨好,把握病机,这两者都是以整体调

13、整为指导的,并没有从某一细胞或组织进行处理。整体机能性定型反映形式,提供了中医认证的指导思想,但还应看到辨证的时候,不要忘记了除证的整体性外,还有证的定型性。包括八纲归属。证的定型性包括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的定系性,证的制约性和证的时相性,最后再把这些辨证机制落实到脏腑辨证上去,即深入到五脏六腑个别结构功能单位上去,才能到临床上对病者的证的认识,进行辨证论治。三、施治在于承平施治是对疾病的处理。处理的目的是调整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修复和调整机体的一切功能,包括细胞、组织结构、新陈代谢、神经、精神、脏腑及其化学性变化等等。它的前提是整体出发。从调整和恢复脏腑于脏腑之间、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

14、系,从整体改善病变着手,从而也改变了局部的病变,即所谓扶正祛邪。用药物去恢复或重新调整脏腑的功能,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中药中的药性分为温、凉、寒、热。这种药性的区分,不是药物本身具有温、凉、寒、热。他必须通过机体吸收利用而后反映出来的定性反映来决定其温凉寒热的。治热性的药物叫做寒凉药,能治寒性病和功能低下病的药物叫做温热病,针对疾病性质的上逆的症状叫降性药,治下陷等病的叫升提药。人体各组织的代谢具有特殊性质,而各种药物也有他的特异性,也有机体和药物的相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又叫做亲和作用。根据以上的情况,中医把这种适应性叫做归经,即是说这些归经药可以引到或达到机体某一经络或脏腑起到引导或治

15、疗作用。并把它们统一到归经上来。当然有些药物也可以具有多向性的作用,因而它的归经也具有各脏腑性的亲和作用,显示出各个归经。在治疗中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使用,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微者逆之,逆者正治,从者治反,急者治气标,缓者治其本等用药的原则。使用的药物有单味单方和多药组成的方剂,或叫复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一种药物少则有上百种成分,多则千种以上。对待中药中的成分,我们不能单从其中一种成分来看待它的疗效,我们不反对了解它的成分带来的作用,但目前还未全部弄清某药的全部成分前,不应唯成分论。跟何况中医的处方多数是多种药物组成的,再在煎煮过程中,在水与温度的作

16、用下,便会发生化学和化合作用,即使单一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也会改变其性能和作用的,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绝不能凭其中含有某种成分,便按其成分作为该药的作用来看待。遗憾的是我国对中药,特别是对中成药的批准与不批准的生产,往往是凭某个成分的含有来决定的,把西药的标准来作为审批中药的标准,而不是以疗效为标准,或者只看药理来决定,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中药的无知和扼杀。古代中药的疗效阐述,从来没有抗菌药、杀菌药、制菌药、抑菌药的记述,我们不能把这些名字冠到某个中药的头上去。作为参考资料可以,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切不能用这些名字毁掉古人亲身经历得来的总结性成果。首先要继承他、肯定他,有条件的可以研究他以取得新

17、的认识。中药既没有抗、杀、制、抑菌药物,那么对细胞性病毒性的疾病,为什么也可以收到疗效呢?中药对细菌和病毒,不是以抗、杀、制、抑来对付的。中医采用的方法是之细菌病毒之所由生,具体的说是运用药物对人体制造一个细菌病毒无法生存的环境,让细菌和病毒无法在这种环境发展和生存,即使已受到了感染也起不到对人体造成疾病的危害。当然,某中药也确含有某些抗菌、杀菌、制菌、抑菌的成分,而且某些作用还很突出,有待于我们今后跟多的去研究他、发现他。中医施治的配方,十分讲究药物的有机组合,并且制定不少有效的方剂。中医的处方除了药物选择外,也讲究用量的比例,而且制定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奇偶搭配。讲究药物的炮制和地道材料。

18、一个目的,就是保证最大的效果。著名医学家秦伯卫氏说过:“谁依据中医理论运用辨施治的效果更差”。其中道理就在于所谓辨证,也就是辨其机体内部相互关系紊乱的类型及其病机所在。所谓“施治”就是针对所见到的证,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调其阴阳平衡。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些确有效的中药或方剂,而看不到辨证施治的理论,看不到中药的四性五味,归经与炮制,忽略了组方的化学、化合作用,不了解中药的协同作用,制约拮抗作用,必然会产生用同样作用药物堆砌式的组方,或者试图用大量药去压病。我们目前使用的中药的作用和疗效,仍然只是限于已知的知识,其实很多中药的疗效不止现有已知的作用,还有更多和未发现的作用和疗效,有待于发掘和研究。随

19、着对中药的不断研究和发掘,这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潜力将比已知的了解更多。四、诊断方法的科学性 作为医者,认识疾病是医者的临床最高原则。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肯能有正确的治疗,没有正确细致的辨证不可言施治。诊断与辩证,时同义的两种表达方法,在八纲辨证的具体执行中,必须铺以能确认疾病的手段,中医把这种人是疾病的手段归纳为望、闻、问、切、亦即是诊断的四个步骤。望而知之谓之神,意思是医者能掌握望诊的精髓,掌握病者给予医者的可观性的特征与分泌物,其中中医的望舌尤为重要,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是观看内脏的窗口,任何疾病的特征都可以放应到舌面上来,舌也是唯一暴露于体表的内脏,是内脏呈现于体外的内脏、实质病变的解析图

20、,病的脏腑、病的位置,病的性质和病的发展,都可以通过望舌而得到准确答案。当然舌诊告诉医生的只是内脏病变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只要医者掌握了舌的各种反应规律,你将回想亲眼看到内脏的任何变化。内经说:“受之内,形诸外”。即是说人体内在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体外来,凭着体外的表现,便能认识内脏的疾病,如果不理解这个原理,自然会把这种说法看成“神话”或不可思议的事。用现代科学的说法,望舌诊病是“生物全息律”在诊断学上的运用。明薛立斋氏在“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序言中写道:“他看到一位医生望舌的论病,准确而有效”,薛氏把这位望舌能治病的医生是为神人。舌诊的不断发展,后人创造了内脏在舌面的定位法,把舌面反应区域与内

21、脏反映接上了轨,其中有五脏定位法和三焦定位法,目前最完整的是黄英儒的舌体应内脏的九区分法。九区分法的实质是在舌面上呈现一张正面的人体内脏定位分布“图”。这张定位图是按内脏解剖位置左右互位的,如原来肝是在人体右上腹的,在舌面观察时应从舌的中部左侧去观察,这和传统的中国肝属左的讲法是吻合的。原来这种左右互位是通过脑下的弧束核的交叉性而实现的。 舌面是由粘膜上皮覆盖的,舌粘膜上具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共同组成,这些舌乳头的增生、萎缩、肥大、形态的变化、分布范围、角化细胞的增厚与变薄等等的表现,都反映出内脏的病变情况,津液的稀稠、口感的异常等等同样反映出机体的变化。 舌的乳头,特别是

22、菌状乳头,往往覆盖一层薄薄的角化细胞,角化细胞下面的血流、血色、血管变化等都可以看十分清楚。舌色的变化同样反映着机体的情况。舌象的反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的一切变化都为内脏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故有人认为舌诊比脉诊更准确。是中医诊断手段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闻诊是一种嗅觉性听觉性的诊断方法,问诊主要是了解病者生活史、遗传史、病史和目前的主诉。中医有首十问歌诀,基本包括了询问的内容。切诊主要以切脉为主,叩、摸、触、压等都属于切诊范围。在人们的认识中,往往把中医的脉诊看成神秘莫测的技术,其实中医的切脉是具有科学性的,有人怀疑一根挠骨小动脉的搏动是否可以提供了解内脏的信息,答案是肯定的,

23、但要掌握切脉的技术,需要较长时间的体会经验和对其机理的深入了解方能取得效果的。在中医流出这一句口头禅“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或“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觉。善于切脉者,确能从三部九侯中掌握病人的机体情况。可惜前人和今人都还没有制订或提出脉诊的具体诊断标准,即医者按脉应采取哪些具体的手法和力度。中医的言脉,多使用形容词来解释其形象。这就是有些医者切脉时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觉,其实对脉象的认识是具有科学内涵的,只是有些医者没有深究罢了。下面我们打算举例以说明之。 “滑”脉的出现。中医认为主痰湿,主水饮,主妊娠,并常与他脉混同出现,如滑数、滑实、细滑等等。为了易于理解,仅仅以单纯的滑脉来解

24、释其机理。“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这是对滑脉的形容。妇女妊娠必然产生滑脉,妇女妊娠后生理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月经停止了,脑丘、脑下垂体前叶素、黄体、子宫、乳房等等都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围绕着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需要得到他需要的一切生长发育的物质,妊妇必须从她体内把胎儿需要的东西进行供应,供应的渠道必须通畅,使血液能把营养物质输送给胎儿,此时血液比平时更加稀释。这种变化便需要有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血管,这两种变化就是妊娠者滑脉出现的机制。在中医的指下这种滑脉应是整体的,是左右手寸关节皆滑的,即使用力压迫尺脉,滑脉的冲动力仍然不会改变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25、六脉皆滑,尺脉不断者为有妊”。其他疾病的滑脉就没有这样的情况。掌握滑脉的机制后,妇女诊断到滑脉,做出妊娠的诊断是不会误判的。 再以大出血为例,大出血的初期,由于血液丢失了,血管中血不充盈,有得不到血的供应,机体自救作用是血管扩大,希望血液流到,但血已没有了,此时脉象表现为脉管打而中空,这种芤脉,是外强中空的脉象;出血的中期,扩大血管也没有血到,机体的另一救济作用便把血管缩小,增加压力使血流加快,以速度来希望得到血液,便出现摸到血管的紧缩小,这种紧缩的现象,叫做革脉。如果血液再无法补充,血管则更缩,便是细脉,练细脉也得不到血液,心搏已无力收缩,或偶尔收缩和搏动一下,这叫做散脉,散脉的出现已预示人

26、体的机能已不能作出反映,人的生命亦将终止了。从芤脉、革脉、细脉到散脉就是大出血后至死亡前的脉象全过程反映。这不是中医脉诊的科学性吗?中医把这种变化过程,编成了脉诀“芤似着葱知血脱 , 革如摩鼓识阴亡。 从浮辨散形缭乱 , 定散非浮气败伤”。五、特色的针灸治疗 针灸的原理是利用针灸针刺的方法,发挥兴奋、抑制和诱导的作用进行疾病治疗的。灸是一种带艾绒的药物与温热的物理刺激,都没有药物直接进入机体,籍着穴位经络的选择,来调动一切的机能进行疾病的调节与修复,可使抗体增加,T淋巴细胞增加,调节神经功能,也可以抑制机体某个脏腑功能的过分兴奋亢进,诱导致病物质的扩散,起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它的作用不仅限于神经

27、密集的区域,也刺激有关经络、肌肉及体液的调节,其机制是复杂的,其作用是迅速的,可勿药以治病。六、中医是世界医学的瑰宝 中国中医,从认识到发展,数千年来都是人民的生活斗争,与自然的斗争同步发展起来和形成的,都是人身亲历的实践累积的总结,是失败与成功的升华,是从感性实践转化为理论的指导,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体系。 目前世界上的医学已分为两大源流,这两大源流是从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医学发展形成的。当今的西医是源于巴比伦河埃及的医学,印度在发展中已衰退了,形成不了医学体系,中国则独立地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体系。 当今的西医体系可以说是实验室的辩病医学,中医体系可以说是实践的辩证医学。 辩病医

28、学是以局部定位论和组织结构论为指导的,他们把人体的一切疾病的发生,都归咎为细胞的病变,把一切疾病都看作为组织结构形态的变化,总要求将所有的症状都落实到组织结构上去,用结构变化与代谢变化去解释临床上的各种表现,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原则”,这种结构的各种变化大部分可以有动物实验加以复制,还可以通过仪器看到它的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化学测试了解它的成分与含量,它为西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必然难于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只见细胞、组织、形态、成分,重视细胞而不是症状。看不到上述这些病理变化时,它们是难于作出诊断的,只能定为“神经官能症”,或再从几个角度去化验去检验再作诊断,一直企图

29、寻找到他们能作为诊断依据后,才算为认识疾病。打个比方说,如癌症的发生,在没有寻找到癌细胞或与癌细胞有关的依据前,西医是不会诊断为癌症的。其实癌的致病因子早已存在于机体中了。当真正找到癌细胞的时候,病人的生命也将很快的结束了。中医对癌症的诊断,不是以化验单的报告来决定的,它是以机体整体性及脏器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和代谢产生的证来作判断的,是根据个体的特殊反性,以八纲辨证,落实到体系辩证,最后归属到脏腑功能单位上去,认识疾病的条件本质和自然规律来决定的,他是客观的具体反映,也是整个整体的定型反应。再具体地说,中医对癌症的认识,是找寻可以诱发癌症存在于机体的可以致癌的“土壤”。不管它已形成为癌症的培养

30、基或仍然在为萌芽的因子之中,中医便可以进行处理,汉张仲景说过:“上工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中医是这样去认识这样的“土壤”呢?中医认为癌症的“症瘕积聚”,认为淤是致癌的“土壤”,淤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某些代谢产物不能全部清出体外,哪怕小到显微镜也看不到的淤,都可以认为是产生癌症的“土壤”,小的淤不足以影响机体的健康,但它却是孕育着人体发展致命的定时炸弹。“正气内存”,虽有淤也不足为患,但当机体的抗病能力低下以后,淤的逐渐增加,从对机体影响不大的“淤”发展为“瘀”,“瘀”便成为了病态,“瘀”的不断“积”而到“聚”,便成为有形的东西了。淤的不断增加,从量变到质变,便成为瘀,瘀蜕变为病因,瘀的增加,

31、积得越多,加快发展而聚合为一体,如果“聚体”边缘清楚尚可移动的,可以叫做瘤;“聚体”边缘不清,凹凸不平,固着不移的就属于癌了。是淤,瘀积聚而使细胞变异或突变。用现代医学来说明,叫做自稳功能失调和监视功能失调造成的。西医要找的是淤和瘀的细胞结构,中医要找的是先于淤和瘀的“土壤”。治这种土壤之所由生,不是等“土壤”积瘀而去清理它。 西医是组织结构论与局部定位论的医学,也是实验室的医学,中医是整体制约的医学,是人体实践的医学。西医是以辨病手段认识疾病,中医是以辩证为手段认识疾病的。只是彼此的出发点,认识观点不同而已。西医对发展世界医学的贡献是伟大的,中医对人类健康也是功不可没的。从整个世界医学来讲,

32、不是西医好,还是中医好的问题,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完善,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我国几经开始走上这条康庄大道中西医结合。七、中医历尽了磨难而现曙光 中医发展的历史比西医长,但比西医发展的慢。这应从历史发展来看,并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实践性比西医差。 从远古的封建社会,中医是从人民生活中自发形成和发展的。远的不讲,就从近百年来讲,在蒋介石国民党,不仅不扶植中医,还从政治上压迫中医,政府要明令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不仅受到反动政府的打击,还要与西医竞争,要与西药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前后受敌。但中国人民对中医的崇待,有数千年的渊源,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医已

33、深入民心,反动统治者要推行消灭中医的政令,受到了人命的反对,人民在生活与和疾病的斗争中,广大人民仍然自发地坚持以中药来调治自己的疾病和维持健康,反动统治不能不承认中药的效果,接着又推出废医存药的伎俩,企图把中医和中药分割开来,目的也是消灭中医。但中药的运用离开中医的理论指导是寸步难行的。 解放前国民党的一位卫生部长,他叫余云岫,他是主张消灭中医的先锋,他十分清楚要消灭中医的一纸政令是不起作用的。他潜心学习中医,想从中医的学术中去寻找消灭中医的致命弱点,企图从根本上去消灭中医,他越学越发现中医的深奥科学内涵,最后他不得不感叹地说“中医是祖国医学的宝库”。我希望深入中医堡垒中去消灭他,现在我却成了

34、中医学术的俘虏,我由衷的赞扬中医。真理存在于人民的心中,中医永远深入人民的心中。 解放后初期的卫生部领导人王诚、贺斌,也企图消灭中医,他们不敢下达命令消灭中医,而采用一种慢性消灭中医的手段,把有名的中医和科班出身的中医,命令他们重新登记,接着要这些中医到进修班去学习西医知识,让他们去学西医,改变他们的职业。那些不能获得登记的中医就没有了行医的资格,结果大部分中医被取缔了,能登记的也面临该行的命运。这种倒行逆施的办法,连同他们自己也消灭了。这是在国内中医遇到的困境。在国际上,又怎样呢?许多西欧国家不承认中医,中药规定也不能作为药物,政府进行限制,但是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具有科学的内涵,具有强大的

35、生命力。当西欧国家一些西医治不好的疾病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医中药挽救了他们的健康,西药的毒副作用,抗药性令西欧国家的病者视为畏途的时候,他们看到中医药的特殊功效,很少毒副作用的时候,特别是一根小小的银针,居然能解除痛苦,对中医中药的看法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也不得不承认中医是良好的东方医学。改变了中医药的限制,办起了中医学院,设立科研机构从事中药的研究,探索神秘的中国医学。 中医是根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当今中医已开始进军世界,而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当然,中医走向世界还需要做许多工作,除了让人民有共识的观念外,中医的科研,中药的开发在我国仍然处于低阶段。特别是我国培养中医事业的有关院校和机构的努力仍然是不足的,特别是经济的投入不足。另外即使有些人已走进中医的队伍或正在学习中医,能真正认识中医特色和中医在世界医学上扮演什么角色问题上,多数还理解不够深切。我撰写这篇浅论也是从肤浅的角度谈谈个人的认识而已,更深更多的论证,仍有待于大家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