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爱的温暖洒向英语课堂发微光的角落-分层教学中由学困生学习状况引发的思考摘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学生的参与、感受和体验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首要原则,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就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学困生”正是其牺牲品。在大搞课改提倡全员教育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转化他们呢?本文提出一些浅薄之见与大家共勉。关键词:学困生 分层教学 宽容 尊重 赏识教育 一问题提出新课改引发教育理念的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即为: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
2、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做得到位吗?以下日常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现象一:每天下课前我都要布置当天作业,并要求放学前必须交上来,可是每次总会有几个学生不能按时交,我便追问他们原因。“为什么不做?”“不会做”;“课上已经讲过多遍,为何不听?”“不想听,也不想做”。听后我非常生气,言语可想而知,最后我干脆不管他们了。课后,在办公室与其他老师谈起此事他们也有同感,不禁叹息:现在学生怎么都这样啊?现象二:课上总是有几个学生打瞌睡,为此我常会走到他们跟前推一下,酣睡的我会用书打一下他肩膀,可过一会又想睡了。我也试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期待他们能“回心转意”,可依然“in vain”
3、。 我就纳闷:上课怎么能睡着了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现象三:每次改作业总能发现有些同学的答案是雷同的,难道他们真想到一块了吗?有可能是抄袭的。尽管我们三令五申地要求他们不要抄作业,但作业的拖拉与抄袭想象一直存在,也是困扰几乎每位教师的问题。他们为何每次都要抄作业呢?现象四:考试铃声已打过,有的学生才慢腾腾地向教室走来,开考十几分钟后,他们在试卷上划了几下,就趴下睡觉了。你要去问他为啥睡觉,答案是:“我又没作弊,睡觉不行啊。”此状让人灰心、叹息。面对这些常见的非常态学习行为,我们往往会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素质太差,学风低劣,没有一点学习目标,他们每次拖我们的总体成绩后腿。这些学生因此被
4、称之为“学困生”或“差生”“问题生”,他们经常让我们生气以至于在课上会被我们老师忽视。这与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是违背的。以前我们过多地在意他们身上的“问题”,往往没有考虑其后潜藏的根源。“凡存在都是合理的”,问题学生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定会有一些因素所致。为了探究其原因,我对他们学习状况实施了调查,分析他们的学习动机需求,以便寻求解决对策。二研究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交流相结合方式,调查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50名英语学困生。为了了解他们的日常学习状况,我设计了关于他们英语学习习惯和态度方面的调查表,共10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三部曲”即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后复习等方面的问题,以8
5、道选择题形式呈现,其目的是调查他们的学习习惯;另外2道题是以问卷考察形式呈现的主观题,主要了解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经过分析问卷调查和与研究对象的个别交谈,我发现如下结果:1.课前做好准备的几乎没有,只知道这节课是外语课,不是数学课、物理课等而已;2.课前蹦对所学内容作稍微浏览的只占1/4,多数是什么科目老师来就上谁的课,上啥无所谓; 3.课上能做到认真听并记笔记的只占1/8,有的是心血来潮想写就动动笔,心情不好则弃之; 4.课上经常打瞌睡甚至睡觉的约占1/3,更多的是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5.能做到对课后所学知识作复习的几乎没有,作业独立完成的也没有。 6.关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6、的回答多为:小学时有点可现在没有兴趣,老师叫学什么就学什么,没有任何计划,阅读理解几乎都是瞎蒙的-“跟着感觉走呗”。作业几乎都是“参考”英语成绩好的,自己不会做可不交老师又会责怪,只好copy 一份了。对于学习目标从未认真思考过。三结果反思 经过细究这次简单的调查结果,我深深的叹息平日对他们的关心太少,我们只是一味的把太多的要求与任务强加在每一位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许我们早知道这差异的存在,但只是责怪他们“素质太差”,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缩小这一距离。我们只会把过错全部归因于学生身上,这样是有失公平的,与我们今天新课改的思想相违背。我们更应理智地审视自己,努力找到解决我们困惑的
7、途径。第一,课堂教学思想模块。回首每次课堂教学以及赛课活动中,我们只考虑到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了他们能参加的活动,往往忽视这部分“学困生”的存在,我们更多的是带领学生完成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或活动,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记得上学期我参加了全县高效课堂大赛,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最后还设计写作的任务。其中在讨论-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dvertisements这一环节,我只考虑到找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回答他们的看法,却忽视让基础较弱的“学困生”们回答,其实这一话题对于基础弱的同学也是可以回答一些他们的观点的,虽然很
8、可能是不全面的。而我为了“保全面子”不敢让他们回答。最后,尽管课堂效果轰轰烈烈,评价也较好,得了一等奖,可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因为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也有许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忽视了“他们”-这一教育对象一分子,“热闹不等于高效”。他们也许会想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者,教学设计模块。每次设计学案时我们多数会考虑到那些“好生”,担心他们“吃不饱”;试问我们有几次会先考虑“学困生”的需求呢?他们对这张学案会做多少?有多少题是他们喜欢的呢?他们就不想全部做完受到老师的赞许吗?第三,教学评价模块。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们有些老师做的也是欠妥的,“好生”取得一点成绩我们就大加表扬,而“学困生
9、”只要有一点错误我们就会把他们列为“差生”。长期以往,他们会产生畏惧心理,上课不敢发言甚至干脆不听了,缺少成就感会让他们失去兴趣和信心,这种失败的学习体验导致他们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感”,因而产生一系列学习“症状”。诸如:1.单词记不住,短语不愿记,任何学习方法都不适应; 2.谈语法听不懂,对句子不理解,读文章不知所云; 3.阅读理解生词太多,似是而非,考虑再三最后还是错; 4.作文只会写一段,其余只能写点题外话; 5.考试总是不及格,叹息道:“为何失败的总是我”。6.最后归结为学英语没有用,我们还不如放弃。对待“差生”,我们经常持有的态度是:一、冲动情绪化,总盯着学生短处,看
10、他们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如不符则责怪他们。二、要求太苛刻,要求所有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发展,若背道而驰则决定弃之。三、只知道给他们讲大道理,若是不听,我们动辄给以的评价就是-“屡教不改”。就这样他们越学越不想学,他们责怪自己太“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个毕业文凭就是他最大的目标,他们悔自己差别人甚远,自暴自弃,迷失彷徨。四解决策略 怎样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其学习兴趣,重新找回“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呢?我们首先要真正转变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思想,扎实推进课改。对待“学困生”,心理学家普遍认同的结论是:目前中国教育正在遭遇一场共同灾难。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思想和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了,许多东西为了
11、方便操作都转化成了量的指标,高考一分之差其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深刻体会到这一功利化的现象。虽然我们在轰轰烈烈地搞课改,但高考指挥棒却在一直鞭打着我们,无奈我们只好“穿新鞋走老路”,依旧以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该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校领导以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来评价老师;而老师则只能靠学生为他争光,他也会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学困生”在老师的眼里自然会被遗忘。我们许多老师和家长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无视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极力地鞭打着他们向前进。久之,学生缺少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丧失了求知的渴望。由此可见,“学困生”成了功利化教育的牺牲品,但我们不要再忽视他们了,
12、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关心和关注,这才是教育的真谛。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这些学生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感悟,总结出以下一些浅薄经验,以便与大家共勉。1.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众所周知,新课改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概念: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学生的参与、感受和体验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首要原则。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意味着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交融,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师生只有在平等的过程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回应,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旧“唯我独尊”,主宰课堂。课前把问题设计
13、好,答案安排妥当,课上只是机械地播放着设计安排好的“演出”,若能如其心愿则这节课便是成功的;反之则失败。这些看似热闹的“表演”,实际多为事先安排好的,正可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细细品味这些课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共同点:学生都在我们事先设计好的流程环节中思考问题,而答案也是事先固定好的,谁的答案与既定答案相符,就会受到“表扬”;反之,答案的回答不符合预设的,有些教师将会牵强地“引导”学生朝着他们设计好的答案思考,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他们也因此而认为这课成功了。课堂上偶有问题生成又会被一带而过或忽略,殊不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回答他们的答案,更多的学生只是在那做听众,“学困生”就是如此。长此以往
14、,这些学生对他们在课上是否参与到活动中,是否思考老师所给的问题已经失去动力,索性课上只是记啊,听啊,甚至睡觉啊,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此时老师又要责怪学生不说话,不积极思考了,进而质疑今天学生的“素质”。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我们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学生间交流和互补提供平台。操作中要注意:设计的问题或主题难度要适中,估计在学生能力允许范围内,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太容易没有探究价值,只有适中才能调动学生的胃口和能动性。课上把握好每一环节教学时间,预留活动时间,内容不
15、宜过多或过满,否则会走过场,失去应有的效果。教师必须相信每一位学生。不要否定他们的能力,我们要把认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探究发现答案。2.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体会成就感学困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原因是他们很少或没有体会过解决问题后获得的快乐。我们可以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设计分层目标,安排分层任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都有所得,都能体会到成就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员”教育的具体体现,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即强调在面向全体
16、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就会导致教学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落后的学生却因“吃不了”,而加重其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导致学习“掉队”。这不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在无形之中被摧毁,使英语教学效率减低。课堂上不同层次的提问能大大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体验成功的愿望,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针对不
17、同层次学生爱好、兴趣和特点,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调动起学生兴奋、好奇的情绪和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学生的成就感又称“成就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正如苏霍姆斯林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人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层设疑激学,设计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产生动力,推动学习。如:对学困生提出:“right or wrong?”、“what ?”、“when?”、“where?”等问题;对中等生提出:“How?”、“why?”等问题;对学优生提出“what differences?
18、”、“what different opinions?”等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了,我们都应评价或激励,尤其是学困生的回答我们更应及时表扬激励,使其产生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案的设计与选题上既要考虑中等以上的学生,也要体现出对学困生的层次要求,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拿到学案后都有事可做,有内容可学,让学困生在点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3.学会宽容,懂得尊重,让学生获得学习信心教育是一门艺术,学生是我们要雕刻的艺术品。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课堂活动不仅是教师行为,更是学生行为;不仅是成绩好的学生的行为,也是“学困生”的行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除了要
19、求课堂有吸引力、有新意,还要求教师不要压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我们也要吸引他们,更要包容他们,尊重他们,因为他们害怕说错又被批评,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回答与观点甚至新奇的想法,要树立“Trial and error learning”的思想。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沉默不语?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否越来越积极?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我们教师都应关注,我们要留意他们的学习情感。情绪和信心的建立可能来自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可亲的笑容。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肯定与关切。同一个问题好成绩的学生能到第三步,学困生可能只到第一步,甚至没有任何结果,我们都要引导
20、或鼓励。因为哪怕是突发奇想,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可能其想法是肤浅的,表层的但终归比上课不思考或睡觉好。如果我们在多次失望后采取放弃的态度,其结果不仅是成绩下降,还会导致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蜕变,最终可能辍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一直在用心地鼓励我们班的一些学困生,他们起初认为我是在嘲笑他们,但“日久见人心”现在他们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太功利化,太急于求成。我们要明白: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中进行的。面对他们的暂时落后与过错,我们要学会包容,要尊重他们的观点,认可他们的点滴进步,平等地对待他们,增强其学习信心,点燃他们奋进的火花。4.利用赏识教育
21、多角度评价学生 面对学困生我们往往武断,缺乏客观性。他们只要不如我们的心愿就会被认为是“真笨”,其实这是缺少耐性和心理浮躁的表现,也是学困生学习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赏识教育更适合学困生,它能激励他们奋进的勇气。赏识教育更适合中国学生,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失败。在西方的英语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的认可与鼓励,不论对错只要做就可以了。而我们许多教师却非得分出个好坏,其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也是中西教育的差别所在。世界丰富多彩,评价体系也是多维度的,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而应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评价频率,不要吝啬我们的赞赏。“孩子是要
22、夸奖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诚然,评价并不排除适当的批评,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只有我们关注学生,解读学生,我们才能消除一些偏见,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们会在自信中生存,在自立中成长。教育是个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师只有从心灵深处发出对学生的爱,才可以被学生认可,师生间才会心灵相通,教育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只要用心去观察,细心去聆听,耐心去扶助,相信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微笑着离开课堂。我们也会真正体会到教育成功的乐趣。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4期 周成平.高中英语课程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刘建军.“英语学困生调查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期 鲁子问.“提升英语学习成效的有效策略探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6期 王初明. “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