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档编号: 中期论文 题 目:碳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探究 摘要:近年来,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也日益严峻,如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在较少等等。而碳金融,通俗地讲,就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碳金融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很多国家也都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制定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因此低碳经济也就此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碳交易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学者关于碳金融研究进行了一些分类、总结及论述。关键词:碳金融 碳交易市场 碳金融制度 一、碳金融和碳金融市场的产生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
2、规制社会中的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认为“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并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1997年,国际社会在日本
3、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引入了3个灵活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机制(ET)。JI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称为ERU(减排单位)。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称为CER(经核证的减排量)。这两种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附件一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而后者是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机制。ET机制则是由管理者确立、分配或拍卖排放配额的机制:即环境管理者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环境管理者那里分配到相应数量的AAU(分配数量单位)。碳资产,原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它既不是商
4、品,也没有经济价值。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政治家们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即碳资产。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另一方面,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二、 碳金
5、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不同学者针对国外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有着大同小异的认识。李阳世界主要从碳交易三个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亚洲碳交易所(Asia CarbonExchange, ACX-Change)着手着重分析了美日英三国的现状。美国是最早建立自愿性减排交易市场的国家。美国虽然退出京都议定书,但却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表现最为活跃。而日本,无论是其“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还是其年度各部门的预算申请中,都能体现其在未来加强能源和环境领域研发的决心和意志。近年来,日本也开始推动这种环保车辆的普及。英国通过参照汇丰、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银行等金
6、融机构投资指数,将低碳市场商业化纳入监测范围,准确掌握清洁技术和气候变化发展趋势,其金融服务部门已经从完善的环境成本中获益,尤其是碳交易。张建军,段润润,蒲伟芬除了从碳交易体系分析碳金融市场现状,还从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及碳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增长速度,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等方面作了研究。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机制日趋完善,碳金融交易的模式及产品等也呈现出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碳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现货、期货、期权以及掉期等,碳期货合约则是作为碳期权交易合约的基础资产。张晓艳从碳交易额度为出发点,她对比了2009年和2005年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的碳交易额度,并分析出其
7、中的龙头主导交易市场,可以看出碳交易的发展是异常迅猛的。同时,她还创新性的从碳基金的角度来说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及潜力不可限量。碳基金是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一般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在全球范围购买碳信用伺机转卖获利或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我国碳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 却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这或许是一个初级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王遥和刘倩认为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发达程度和金融产业成熟程度与美国、欧盟相去甚远, 但碳金融市场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市场。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重视碳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我国在这一
8、新兴领域有可能赶超美国、欧盟的契机,并可以在国际经济、 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她认为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 但处于整个碳信用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中国卖家在 CDM 项目的交易中议价能力十分薄弱,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客观上来看, 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中国为全球碳金融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但始终处于加工碳资产阶段,不能进入利润很高的二级市场;主观上来看, 一方面, 国内企业缺乏相关经验。由于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政府、金融机构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缓慢,碳金融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苗绘和李海申认为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相关法律
9、法规有待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碳金融监管不给力。其次碳交易制度还不成熟,碳交易场所不完备。再而碳金融市场不发达,碳金融产品单一,缺乏碳金融衍生品。再次投融资渠道狭窄,缺乏适合本土的碳基金和专业的中介机构。另外发展碳金融的激励机制不明确,企业参与积极性受限。最后在国际上没有碳交易定价权。杨波、肖苏原和田慕昕认为中国企业在碳金融市场上充当 “卖炭翁”角色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内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的参与度不够有关系。 目前,我国参与碳金融的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 业务类型也比较单一。 碳金融之于国内金融机构尚属新鲜事物, 许多金融机构尚未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未能及时涉水碳金融领
10、域。颜海轶和郁璇从法律法规体系、银行内控制度体系、碳交易市场及其平台建设以及碳金融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纵观国际碳金融的成功实践, 碳交易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 我国政府虽然已经签署了议定书,但目前并没有从立法上强制要求减排,而且减排目标的落实还需要后续的额度分配、监测、考核、问责等配套政策支持。赵儒煜和张清正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他认为我国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万元GDP 能耗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当前我国减排成本较低,碳减排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这一方面可以改善自身的能源消耗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通
11、过碳交易获取收益。而且我国国内已初步形成碳金融市场。三、 我国碳金融富哦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陈冠宇认为中国碳金融的发展面临着三个重要问题:(一)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认知程度不高,削弱了低碳金融的发展基础。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未认识到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二)商业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倾向,降低了低碳金融的发展动力。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支撑。(三)地方政府难以遏制的投资欲望,冲淡了低碳金融的发展氛围。 赵儒煜和张清认为我国碳金融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下的碳减排额是虚拟商品,交易规则十分严格
12、,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国外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而且碳金融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我国在碳金融发展方面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大多体现在行政要求上,金融机构属于被动参与,没有体现出会和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持,以致我国碳金融发展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据此他们给出的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1 完善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2 建立统一完善的碳交易平台。3 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4 培育中介机构。5 创
13、新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李德认为粗放型经济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有关低碳经济的金融法律法规等尚不健全。市场和人才建设与产品创新滞后。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向都应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的社会,这与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低碳发展路径是一致的。他认为推动碳金融发展要建立碳交易市场,开展绿色金融活动,开展清洁发展机制活动。而且碳金融发展面临较多风险。 孙兆东认为发展碳金融要做好碳金融市场的风险识别,尤其要关注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系统风险的管控。风险管控好了,碳减排交易和碳金融“两个”市场才能共同发展好。而且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要以中国
14、碳排放权交易体系(CCMS)建设为重点,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统一的市场。 王勇认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群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自身业务结构调整,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努力实现双赢。其中商业银行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抓住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调整信贷结构,确立信贷支持重点。而且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加大信贷投入,支持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CDM 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
15、机制。所以要积极开办 CDM 项目金融服务。他创新性的提出央行应切实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业将金融服务拓展到低碳经济各个层面。杨君伟苏明彻要从宏观决策、产业规划、政策激励等方面来统筹我国碳金融发展,首先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其次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再次是加强金融服务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最后是加快碳金融创新,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冷晓静认为发展低碳营销的策略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强化低碳理念,发展技术创新;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建设低碳企业文化;倡导个人低碳消费
16、。四、 中国相关研究综述评析展望 李卢霞和黄旭认为中国碳金融正面临着资源约束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日趋加重的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是必由路径。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既需要政府的主导,也需要市场的驱动,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在CDM市场,中国发展潜力巨大。京都议定书CDM执行理事会(EB)网站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20日,中国已注册CDM项目806个,占CDM项目总数的37.45%;已获签发CERs数量为1.94亿吨,占所有已签发CERs总数的48.35%。中国已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李婷,李成
17、武和何剑锋认为在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必须在未来的低碳经济战略中重视发展碳交易市场。目前,国内有些机构已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开始在国内探索构建碳交易机构。我国必须承认,碳交易市场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首先,我国应了解、整合现有的国内碳交易市场,摆脱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 碳远期合约市场) 。其次,在条件允许时,努力建立碳商品市场。最后,为了能拥有定价权,必须建立碳金融市场( 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摸索每个阶段所需的政策边界和监管模式,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设计
18、出与国际法则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规则及碳金融机制,并将其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我国在未来走上“自主的”低碳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骆华和费方域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国要建设碳金融体系要努力建立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和积极培育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中重要性的增加,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改变,及时转变相关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流程,拓宽业务领域。未来碳金融将成为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相并列的三大新金融领域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过八年的发展历程,国际碳金融市场规模日益
19、壮大,各国围绕碳排放权在定价机制和主导地位上展开博弈,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参考文献:1李 阳.发达国家碳金融体制发展现状与启示.J.理论探讨,2013,82张建军,段润润,蒲伟芬.国际碳金融发展现状与我国市场主体的对策选择.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张晓艳.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J.经济问题,2012,24王 瑶,刘 倩.碳金融市场: 全球形势、 发展前景及中国战略.J.国际金融研究,2010,95苗 绘,李海申.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金融研究,2011,66杨波,肖苏原,田慕昕.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
20、究,2010,87颜海轶,郁璇.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2011,18陈冠宇.中国低碳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选择.J.金融与保险,2011,89赵儒煜,张清正.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12,1210李 德.国际低碳规则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J.西部金融,2014,211孙兆东.必须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统一市场.N.中国能源报,2014,812王勇.低碳金融大有作为 .J.上海金融报,2014,613杨君伟,苏明彻.浅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和途径.J.对外经贸,2012,1114冷晓静.低碳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探讨 .J.现代金融,2014,115李卢霞,黄旭.低碳金融模式研究:实践考察与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1016李 婷,李成武,何剑锋.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J.经济纵横,2010,717罗聪.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 .M.金融创新,2013,6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