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2、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3、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
4、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5、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A 14、A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
6、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
7、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
8、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 2、AB 3、BC 4、CD 5
9、、ABC 6、ABCD 7、BCD 8、AB 9、ABD 10、AB 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
10、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
11、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
12、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
13、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
14、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
15、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
16、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
17、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18、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
19、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
20、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请回答: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1、(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l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
22、,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
23、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
24、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
25、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l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l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
26、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
27、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版权所有 2006-2014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28、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2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
30、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
31、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
32、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 A、必然归结为
33、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
34、立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
35、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36、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
37、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
38、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
39、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
40、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13、“跟
41、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l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
42、的辩证过程是 (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