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
2、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
3、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
4、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抽生朗读,大家评议。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
5、,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来源:学科网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激情朗读课文。三、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胜利南渡长江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 (标题) 主体 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6、长江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
7、: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
8、、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
9、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
10、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来源:学*科*网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来源:学+科+网Z+X+X+K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
11、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来源:Zxxk.Com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生甲:“不料正是汤
12、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三、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 衔接紧密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 过渡自然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叙(详) 结构严谨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教学反思可取之处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
13、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不足之处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来源:学科网ZXXK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来源:
14、Z&xx&k.Com学习目标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
15、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来源:学科网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16、来谈。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板书设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来源:学。科。网Z。X。X。K得主领域成就伦琴物理学X射线范托夫化学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贝林来源:Z#xx#k.Com生理学或医学血清疗法普吕多姆文学诗歌创作迪南和平红十字会帕西和平各国议会联盟科学进步和平教学反思可取之处重
17、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之处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
18、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
19、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来源:Zxxk.Com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来源:学科网示例:“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
20、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
21、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来源:Zxxk.Com多媒体显示: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来源:学科网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
22、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取之处重
23、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之处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来源:学*科*网Z*X*X*K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来源:学科网ZXXK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
24、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激情。来源:学#科#网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2品读细节,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气势。(重点)3寻读课文,找出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穿插的其他内容,并体会其作用。来源:Z。xx。k.Com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军强国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
25、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二、教学新课来源:Z+xx+k.Com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提问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明确
26、: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目标导学二:品读细节,体味情感提问3: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明确:“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
27、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目标导学三:寻读课文,体会作用提问4: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请找出来。明确:“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
28、个多世纪。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提问5:从上述语段中选择一处,细细品读,体会其作用。学生交流后明确: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
29、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文体知识、语言特色、思想感情和学生需要。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写通讯不是最主要的,所以
30、,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朗读和批注的方法,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有一定的收获。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原因,对一些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只进行了选择性的解答,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加改进。5藤野先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
31、重要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重点)教学过程来源:Zxxk.Com一、导入新课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内容整体感知提问1: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提问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日暮里、水户。提问3:到
32、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目标导学二: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提问4: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明确:在东京(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在仙台(第435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提问5: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目标导学三: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来源:学*科*网Z*X*X*K提问
33、6: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示例: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示例: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提问7:朗读第1123段,谈谈选段记叙
34、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明确: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提问8: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难点)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重点)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
35、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读到此时,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自主预习,梳理文章情节提问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明确:因为鲁迅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提问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明确:日本“爱
36、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提问3:看电影时,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明确:“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提问4: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明确: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目标
37、导学二:合作探究,体会思想感情提问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明确: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
38、,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目标导学三:品析语言,理解深层含义提问7: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明确:(1)“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2)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给予了弱国学生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提问8: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1)中国是
39、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明确:(1)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2)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
40、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取之处两个课时在安排上,第一课时以分析藤野先生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我”为主,条理分明,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两课时均以课文为依托,分别培养了学生感恩老师、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了学语文,也是在学做人。不足之处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又极为深刻,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6回忆我的母亲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
41、,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42、、敬爱与感激之情。二、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佃农(din)祖籍(j)溺死(n)私塾(sh) 衙门(y) 劳碌(l)妯娌(zhu) 和睦(m) 差役(chi y)横蛮(hng mn) 不辍劳作(chu)3理解词义。好劳动:劳动好手。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节衣缩食:省吃省
43、穿,泛指节俭。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慰勉:安慰勉励。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2)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明确
44、: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段也可归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
45、基调?明确: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2)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明确: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3)结合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分析和概括朱德的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明确:优秀品质:勤劳(第4、5、13段);俭朴能干(第6、12段);宽厚仁慈(第7段);坚强(第8段);有远见(第10段);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二)深层探究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明确: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