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
2、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7文化的核心是人。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
3、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
4、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第二章 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
5、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
6、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6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7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是西藏玛旁雍错湖,海拔4588米。8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陆的腹地,东西时差达四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增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南北纵长5500公里。9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
7、0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11明代除设置13布政使司管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还设立奴儿干都司来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12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但郡国并存。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端,十三州即凉州、并州、冀州、幽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朔方。这十三刺史部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东汉末年
8、形成州、郡、县三级政区。隋朝建立后,逐步改成郡(州)县二级制。13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唐代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贞观时将全国分为关内、陇右、河东、河北、河南、山南、剑南、淮南、江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由十道增为十五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并确立了府制。北宋改“道”为“路”,一个路常常分属几个机构管辖,既有监察的性质,又有行政的功能。路以下为府、州、军、监和县。“军”是有军队戍守的政区,“监”是管理矿产、畜牧的政区。军监有的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有的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14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直辖京师附近地区,如山西、河北等地,然
9、后将其他地区分为十个行中书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置道、路、州(府)、县。明朝改称“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并将元代的军政合一改为只管民政。明代直辖北京和南京,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布政使司。15辛亥革命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北洋军阀时,除清代原有23个省外,又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四个特别区,另外还辖有青海、西藏和外蒙古三个地方。1932年后,国民党陆续在省下设立若干专区,由行政督察专员领导,其机构称为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管理若
10、干县。第三章 历史发展一、填空1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接下来,有1963至1964年间在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生活在大约八十万年以前。1927年首次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也有六十万年左右。北京猿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2广东的马坝人、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距今约二十万到一万年左右,都属于智人。这是由原始人群进入初期氏族公社的阶段。3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以陕西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出土的陶器多为彩陶,又被称为彩陶文化。而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
11、出土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4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5历史上的“三王”指禹、汤武王、周武王。6中国人的远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7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都属于这个集团。8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少昊属于这个集团。9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12、是该集团的历史表现,太昊伏羲氏是该集团的代表。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其建立者是禹的儿子启,共传十七君,其最后一个君主是桀。夏朝已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此时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1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当时被任用为相的伊尹,曾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解治国道理。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殷墟王陵出土的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清末还于殷墟发现了商代甲骨文。12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13商汤的先祖名契,周王朝
13、的始祖为弃,即禹舜时的农官后稷,姬姓。周文王姬昌建都丰镐,其子武王姬发伐商灭纣,建立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史称西周。14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西周通过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其统治者还制订了礼乐刑罚,礼乐用于贵族内部,以区别尊卑等级;刑罚用于镇压人民,以迫使人民服从其统治。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有毛公鼎和大盂鼎。15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16“春秋无义战。”“春秋六强”指齐、晋、楚、秦、吴、越。“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
14、公和宋襄公,或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17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多少征税。其后各国仿效,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18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基本确立。许多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19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变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制订严苛刑法。2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
15、的农民起义。楚汉之争指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出现了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21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所谓“托古改制”,结果引起农民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湖北的绿林军,由王匡、王凤等领导;一支为山东的赤眉军,由樊崇等人领导。22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于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元末有红巾军大起义。23三国时曹丕建魏,都洛阳;孙权建吴,都建业;刘备建蜀,都成都。曹操不是三国时
16、代的人。司马炎取魏建晋。24五胡十六国是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五胡”指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等。十六国中也有汉族建立的,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前秦强大起来,统一北方。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队击败,草木皆兵的典故即出自此战役。25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均以建康为都,史称南朝。北方则由东北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439年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后都洛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邺城,西魏都长安,后来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公
17、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史称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26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中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唐末有黄巢大起义。27唐以后为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朱温所建的后梁,李存勖所建的后唐,石敬瑭所建的后晋,刘智远所建的后汉和郭威所建的后周,都城分别在汴梁和洛阳。于此同时,先后尚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北汉(都太原)、吴(都金陵)、南唐(都金陵)、吴越(都杭州)、楚(都长沙)、闽(都福州)、南汉(都广州)、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南平(都荆州)。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
18、人口大量南移,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28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到蒙哥,至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都大都。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歧视和压迫汉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末爆发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29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谋求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上海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安徽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也分别起义,与太平军相呼应。1898年的义和团起义,以扶清灭洋为口号。191
19、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30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向英国赔偿军费,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31中俄瑷珲条约中,中国向俄国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2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各国自由传教,继续赔款等。33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除割让九龙给英国外,又增加赔款,允许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341898年,光绪皇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又称“戊戌变
20、法”,但仅维持了103天。结果,光绪皇帝被囚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35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自称“皇帝”,改元“洪宪”,仅83天即亡;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清室的事件,只维持了五个月。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姓都带女字旁,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2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3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4左传隐公八年将姓氏来源归纳为5种。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9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宋代郑樵的通志
21、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5中国的赵姓起于山西,盛于河北。6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皇帝“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时,原中原地区的一些豪门家族,随晋元帝司马睿到了江南,称为当地的“侨姓”,这主要有王、谢、袁、萧等;而当地还有朱、张、顾、陆等高门,称为“吴姓”。7北朝政权也以名门大姓为依托,在山东有“郡姓”,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也称“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首;代北则有“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宰相公卿大都出于这些姓氏。8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大唐氏族志。李姓以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为贵,崔
22、姓以博陵(今河北省蠡县)为贵,卢姓以范阳(今北京市一带)为贵,郑姓以荥阳(今属河南省)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今山西)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七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9“彭城流芳”姓刘,“颖川流芳”姓陈,“太原流芳”姓王。这些牌匾都表示郡望所在。10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由于宗法制度的统治和影响,一姓一族常用家谱或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因此,家谱或宗谱就称为我们研究历史变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11姓氏混杂和家族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12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
23、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据1987年的调查报告,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再次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13商代三十几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14左传:“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15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多反
24、映乐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申不害、介之推、吕不韦等。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多为“安国、延年、千秋、去病”等。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习、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第五章 汉字1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
25、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2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为精神财富。3从一般的规律看,文字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4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5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甲骨文之后是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到了战国末年,字体逐渐接近小篆。6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7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成果有史籀篇,已失传。秦代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到汉
26、代,将秦代的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这些著作主要是给儿童识字用的,因而统称为“小学”。8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但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衤日n,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中,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和假借。10从清末以来就有许多
27、热心的学者探索汉字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数码式符号等。“五四”运动后,有的学者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钱玄同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罗马字母。后来,有人还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把汉字拉丁化付诸实施。11香港的安子介先生,以全新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著揭开汉字之谜(英文版),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第六章 学术思想1儒家的学者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世有人贬称为“孔老二”,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
28、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或“孔孟之学”。2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3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东汉王充著论衡85篇予以批驳。 4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5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墨家,其创始人是墨子。6“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出现,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定,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至汉武
29、帝设太学时,乐经已失传,只立了“五经博士”。此时的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因此称为“今文经”;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被称为“古文经”。由于二者不但文字有差异,而且篇章、内容和解释、评价也不同,这就使研究者们各有所依,逐渐形成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后者的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7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8中国有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9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10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其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
30、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出自该书。11名家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后者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12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五德终始说。13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其中苏秦曾挂六国相印。14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他研究农业政策和生产技术。14杂家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有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的典故即出于此。第七章 宗教信仰1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2荀子和司马迁都曾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
31、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可知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先祖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这三者失去一者,人就不可能平安的生活在世上,所以崇拜这三者是很自然的事。3在中国古代信仰中,天神称为“皇天上帝”,地神称为“后土神祗”,合称“皇天后土”。“皇”是“大”的意思,“后”是“厚”的意思。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礼仪以封禅最为隆重。4秦始皇封禅时遇雨而于泰山封五大夫松。汉武帝因首次封禅而改元元封。唐高宗曾三往封禅,耗资无数。武则天即位后改封嵩山,禅少室山,是年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阳城县为登封县,以驻跸地为告成镇。唐代最后一个封禅的帝王是唐玄宗,由中书令张
32、说主持封禅礼仪,管妻父称“泰山”或“岳父”据传即由此次封禅引发的小故事而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5由于天阳地阴的缘故,后土神被塑造为女人像。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6古代帝王除了往泰山封禅,往汾阴祭后土之外,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两种。这两种仪式都始于周代。春秋战国以后,由于五行学说渗入宗教信仰,天地的数目变多了,名称也混乱了,认为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或泰一),它有五个辅助神分别管理天的一方,分别为东方青帝(木),西方白帝(金),南方赤帝(火),北方黑帝(水),中央黄帝(土)。郊祭则是在京城的郊外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史书上也称为“郊”。据礼记载,周代已
33、规定在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由于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周代已经实行“祭天圜丘,祭地方丘”的制度,其后历代相沿成制。7封建帝王祭祀山川有事天地而礼山川,保天下而护江河的用意在内。古时祭祀以“五岳”、“五镇”、“四渎”、“四海”最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帝王统治的江山社稷。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代表了五方最高的山。五镇为东镇沂山(今山东省临朐县)、西镇吴山(今陕西省陇县)、南镇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北镇医巫闾山(今辽宁省北镇市)、中镇霍山(今山西省霍州市),古人认为它们是五方仅次于五岳的大山。四渎为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
34、黄河)、北渎大济(济水),是古代中国境内直接流入大海的四条大河。四海是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无实指,或说渤海)。古人认为中国居四海之内,故又称“海内”,而把国外称为“海外”。8周代规定,祭祖祖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只有一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只准皇帝拥有宗庙,百姓不得擅建,宗庙由此称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建于京城,并且按照礼制建于皇宫左侧。神位摆放左昭右穆。9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拜祭祖先用宗祠。一姓一族聚于一地,为敬奉祖先或本族杰出人物立祠以祭。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建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裴氏
35、名人有晋代地图学家裴秀、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隋代主管互市的裴矩、唐高宗时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及其子、唐玄宗的宰相裴光庭、唐宪宗的宰相裴度等等。10北京阜成门内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仿南京帝王庙建。明清两代都不祭祀秦始皇,大约认为他是暴君的缘故。11君师圣贤崇拜中,“君”指历代帝王。“师”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人。这一文一武体现了中国治国的两大机制,是封建国家赖以长存的两大支柱。但对此二人的祭祀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祭孔,实质上是封建国家尊崇教育的一种体现,是汉代以来独尊儒术并以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必然结果。祭关,虽然有宣扬其
36、忠义勇武的一面,但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孔子的最高封号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关羽的最高封号是“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二者有着人与神的分别;从形式上看,祭孔的仪式比祭关的仪式要隆重的多,但关公在民间的心理影响大大超过了孔子。12历史上祭孔始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为了悼念孔子而改建其旧居,供孔子牌位,岁时祭祀。封建帝王祭孔则始于汉高祖刘邦。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东汉光武帝刘秀规定在学校中祭孔。唐太宗贞观四年则诏令进行全国性的祭孔。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
37、王”;至和二年,宋仁宗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后又封为“世袭衍圣公”;明嘉靖九年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清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把孔子的地位推上顶峰。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祭孔。13关公的显赫跟后期道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公元206年,其死后41年,被后主刘禅追封为“壮缪侯”,并不见祭祀。此后直到开皇九年,其故乡的人们才建了座小庙来奉祭他。到了宋代,关羽突然显赫起来。信奉道教的宋徽宗认为关羽以忠义为纲,追封为“忠惠公”,并视其为道教张天师手下的一员神将;六年后,加封“武安王”,配享于周武王和姜太公。此后道士传关羽曾多次显灵于荆州地面,引起佛道二教争相网罗关羽为本教护法神。关羽立时身价百倍。
38、元天历元年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三十三年,崇信道教的万历皇帝加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正式列入道教神祗系统。清顺治九年,清政府出于笼络汉族臣民的考虑,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以后又下诏天下,大小群邑立庙祭祀,开始全国规模的祭关。14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尤其是台湾,极其盛行。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其时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林默娘。15一般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因此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又叫“释子”。16禅宗六祖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慧能主张“顿悟”,为南禅;神秀主张“渐悟”,为北禅
39、。后来北禅衰落,南禅成为禅宗主流,并分成“五家七宗”,流传很广。17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的称号始于明朝时的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当时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了感谢他教化众生的恩德,尊他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但是他当时并未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入京觐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18班禅的称号略晚于达赖。清顺治二年,领兵在藏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削弱和分散达赖五世的政教权力,尊扎什伦布寺的寺主罗桑却
40、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是班禅称号的正式开始。事实上,罗桑却吉坚赞算四世班禅,前三世为追认。清康熙二十五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同达赖一样,须经中央政府批准。19“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意为“对佛学无所不知的、坚不可摧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的和尚”,其中“圣识一切”是汉语,“瓦齐尔”是梵文,“达赖”是蒙语,“喇嘛”是藏语。“班禅额尔德尼”意为“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的大学者”,其中“班”是梵语“班弟达”的简称,“禅”是藏语“大”的译音,“额尔德尼”是满语。20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能力;在变化纷繁的现实和充满矛盾的人生面前
41、,人只能采取消极躲避的办法,尽力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的人生断为“无常”、“无我”和“八苦”。“无常”是说人生变化无常,人无法主宰人生;“无我”是说世间万物都没有独立的实体,连人的本身也是各种感觉和精神的暂时聚合。这两点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八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恼。造成这种种痛苦的原因,既不在于神灵,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在于人自身的“惑“(贪婪和痴迷”和“业”(行为及意识活动)。二者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为此,就要念经、修行、持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转变的最高目的,这就叫“涅槃”、“
42、解脱”。21从基本理论和主张看,佛教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是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后来流行于东南亚各国,称为“南传佛教”。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指斥传统的佛教只讲自我解脱,不讲普渡众生,认为自己是能把一切众生就出苦海运往幸福彼岸的“大乘”,还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十方世界有无数个佛,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它后来流传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称为“北传佛教”。22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四次大的灭佛事件,叫“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23关于佛教,有反佛和融佛两种观点。“融佛”力主儒学与佛教、道教与佛教互相融合,这种思潮在魏晋时已很明
43、显,认为佛的“五戒”和儒的“五常”可以调和一致,有的则主张三教合一。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挥,到宋代达到了顶峰,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张商英,他认为儒是治皮肤病的,道是治血脉病的,佛是治骨髓病的,三教相通,可治根本。佛教自身为了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也极力适应中国人的需要和传统。到宋代理学产生和佛教禅宗流行以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基本结束了。此后的反佛思想就很微弱了。24比较早的反佛思想家是南北朝时的范缜,是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唐朝的傅奕曾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人士编为一本书,叫高士传,以教育后人,后来失传了。狄仁杰也是唐代著名的反佛人士之一,曾上书武则天,指出佛教消耗社会才会给封建政权造成的巨大
44、威胁。唐中宗时又有辛替否强烈反佛。中唐时期的反佛代表人物是韩愈,他是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的立场上反佛的,曾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25古印度的石窟艺术以犍陀罗和阿旃陀为代表,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26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分别是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音的道场。27佛教四大禅林指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寺。28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省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始于北魏年间,特点是造像雄伟,大佛很多。龙门石窟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特点是
45、大佛较少,古人题记、碑刻及洞壁浮雕丰富多彩。敦煌石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个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宝库,公元1900年,在莫高窟第17窟发现了藏经洞,内藏从4世纪到10世纪的各种珍贵文书、文物五六万件,是研究中国文化极宝贵的资料,但三分之二以上的敦煌遗书被外国人所掠夺。洞内的这些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由此形成了享誉世界的“敦煌学”。29十大坐佛,指单独营造的石刻大佛。其中中国第一大佛为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唐代开凿。次之为(2)太原西山大佛,高约63米,环列126根石柱刻华严经,北齐天保二年开凿,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3)甘肃甘
46、谷大佛,高38米,唐宋时开凿;(4)四川省屏山大佛,高37米,建造年代不详;(5)四川省荣县大佛,高36.67米,宋代开凿;(6)河南省浚县大佛,高27米,南北朝开凿;(7)重庆市潼南大佛,高27米,宋末开凿;(8)陕西省彬县大佛,高24米,南北朝时开凿;(9)重庆江津市石门大佛,高23米,明代开凿;(10)四川省资阳大佛,高21米,唐宋时开凿。十大坐佛,蜀占其六。30四大卧佛,多为岩石开凿,也有木胎泥塑。(1)重庆市潼南县马龙山,全长54米,露相36米,隐相18米,约1930年左右开凿;(2)甘肃省张掖市,长34.5米,木胎泥塑,西夏时的作品;(3)重庆市大足县,长31米,岩石雕刻,宋代作品
47、;(4)四川省安岳县,长23米,岩石雕刻,约为民国时造。31两大木佛,一是河北省承德市普宁寺大佛,高22.23米,是一尊千眼千手观音像,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是我国最大的一尊木雕佛像;二是北京市雍和宫大佛,地上18米,地下8米,以整块白檀香木雕成,乾隆年间所雕。32我国最大的一尊铜佛是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未来佛,1914到1916年间铸造,耗铜23万斤。次之为河北正定县隆兴寺铜菩萨像,为千眼千手观音菩萨,宋开宝四年铸造,是现存最大的铜铸大佛之一。这是中国两大铜佛。33河北三大古迹是:“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城里的活菩萨。” 34大藏经是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
48、内的大型丛书。我国从宋开宝四年开始刻印,最早在四川成都刻成,是为蜀版大藏经。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金代在山西解州雕印的大藏经,称为金版大藏经。35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故名“石经山”。石刻佛经始于隋代静琬和尚。361987年6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内发现一枚佛指灵骨,这是迄今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唐代帝王曾多次从寺内迎佛骨进宫内供奉,韩愈为此曾向唐宪宗呈交谏迎佛骨表。明代帝王后妃也曾到寺内进香,因而产生一个戏剧曲目法门寺。37东汉时张陵创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区域性政治达三十多年。张角等奉太平经为经典,创立太平道,以老子为教主,发动黄巾起义。38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