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监测方案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15标】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监测方案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15标项目经理部2014年10月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支线01标项目经理部 目录1编制依据12. 工程概况12.1 区间概况12.2 区间工程地质概况22.3 水文地质概况32.4 周围建筑及其管线42.5 风险工程内容43. 监测组织机构和设备配置53.1监测组织机构53.2主要的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64施工监测内容及巡视内容64.1监测基本项目及要求64.2施工安全性判别85.主要监测和巡视技术方案95.1建筑物沉降监测9
2、5.2 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135.3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145.4 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155.5 围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175.6 支撑轴力监测195.7 地下水位观测215.8 临时立柱垂直位移监测225.9 施工期间现场监测、巡视作业要求226. 成果报送要求237.视频监控系统要求238.安全质量保证措施249. 应急预案249.1 应急领导小组建立249.2 成立应急队伍259.3 应急响应2510. 附件26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支线01标项目经理部 施工监测方案1编制依据(1) 工程有关勘察设计资料及招标文件;(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
3、B50299-2003);(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5)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026-2007);(8)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9)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2)其他相关国家规范、广州市地方规范及广州地
4、铁工程相关规范、规程。(13) 广州地铁21号线线15标招标图2. 工程概况本工程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施工15标】土建工程起讫里程为YDK36+351.800YDK38+398.000,线路全长约2.0462km。主要包括镇龙站、镇龙站中新站区间土建工程。 镇龙站为二十一号线和知识城支线的换乘站,车站为地下一层站,地下一层为站台层,地面一层为站厅层,二四层为预留物业开发,车站西接镇龙南站,东联中新站,二十一号线车站全长366.7m。本站也是知识城支线终点站,北接镇龙北站,知识城线车站全长511m。二十一号线和知识城支线在镇龙站双岛平行换乘,镇龙站为双岛四线车站,双岛四线部分标准段宽为44
5、.9m,全长366.7m,此部分采用放坡开挖,站后接知识城线双存车线,标准段宽为10.9m,全长144.3m,其中90m长采用排桩+桩间旋喷桩+内支撑支护方式开挖,东端54.3m采用单洞双线矿山法施工。 区间右线全长1679.028m,左线全长1681.593mm。其中,区间线路右线YDK37+117YDK37+415(298m)和YDK38+ 179YDK38+398(219m)段(邻近中新站端头),左线ZDK37+102ZDK37+267(165m)和ZDK38 +166ZDK38+398(232m)段(邻近中新站端头)采用矿山法+盾构空推法施工,其余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设置2座联络通道。
6、在YDK37+419山底平整场地内设置1个施工竖井。1号联络通道兼作左右线施工横通道。3. 工程地质及水文概况3.1地质特征3.1.1 地形地貌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镇龙站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貌为剥蚀残丘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区段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大,丘体植被较发育,地面标高35.379.8m。镇龙车站位于现状山丘下方,地面地势高差较大,施工时需进行开山整平施工场地。镇龙站至中新站区间出镇龙车站后向右拐入广汕公路,沿着广汕公路由西往东前行,途经中新交管所、侨建玉溪谷、中国海油加油站、君利大酒店、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后,在新新路与广汕公路路口处进入中新站。广汕公路为城市交通干道,双向
7、八车道,道路两侧主要为28层居民住房,建筑物密集。3.1.2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3.1.2.1 镇龙车站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地质钻探,场区内普遍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下伏基岩主要由碎屑岩岩性组(白垩系沉积岩)、变质岩岩性组(震旦系变质岩)、侵入岩岩性组组成。第四系松散层主要由人工填土层、冲洪积层及残积层等组成。从区域地质角度,由新至老分述为:1)人工填土层(Q4ml)本段人工填土层为素填土,颜色较杂,主要为褐黄色、灰褐色、红褐色等,素填土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粘土、中粗砂、碎石等组成,大部分已压实,顶部0.20.3m为砼路面,本层分布广泛,厚度0.5010.90m,平均厚度2.90m。本层在
8、图表上代号为“”。2)冲洪积层(Q3al+pl)该层共分为3个亚层,分别为粉细砂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可塑粉质粘土层,各亚层的特征及分布如下:粉细砂层呈灰黄色、灰白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性良好,颗粒较均匀,主要成分以石英颗粒为主,含少量粘粒。标贯实测击数为525击,平均击数11.7击。本层主要分布在中新站中新东站(含站)范围,其余地段零星分布,44个钻孔有揭露,层厚0.607.00m,平均厚度2.47m。淤泥质土层呈深灰色,流软塑,主要成分为粘粒、粉粒及有机质,局部含砂粒,略有腥臭味。实测标贯实测击数为35击,平均击数3.5击。层厚0.506.50m,平均厚度2.52m。粉质粘土层呈褐黄色,
9、软塑,粘性较好,韧性及干强度中等,局部含细砂,手捏具砂感。标贯实测击数为39击,平均击数5.9击。层厚0.508.9m,平均厚度3.02m。3)残积土层(Qel)线路沿线残积土层主要由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风化而成,根据母岩性质、残积土的状态和密实程度,划分为以下四个亚层,其特征分述如下:花岗片麻岩可塑状砂质粘性土呈褐黄色,可塑,由花岗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以粉粘粒为主,含25%石英砂粒,粘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952击,平均击数12.8击。层厚1.116.1m,平均度6.2m。 花岗片麻岩硬塑状砂质粘性土呈褐黄色,硬塑,由花岗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以粉粘粒为主,含25%石英砂粒,粘
10、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1630击,平均击数23.3击。层厚1.319.5m,平均厚度6.93m。 4)全风化带花岗片麻岩全风化带(Pt):褐黄色,原岩结构已完全风化破坏,风化成坚硬土状,以粘粒为主,手捏易散,遇水软化、崩解。局部夹强风化碎块。呈层状分布。标贯实测击数为2853击,平均击数42.5击。层厚2.1021m,平均厚度7.83m。 5)强风化带花岗片麻岩强风化带(Pt):褐黄色,原岩结构风化强烈,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局部碎块状,以粉粘粒为主,含55%石英砂粒,手搓既散,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4686击,平均击数66.8击。层厚1.3030.6m,平
11、均厚度8.6m。 6)中风化带花岗片麻岩中风化带(Pt):灰黑色,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石英、黑云母、云母呈定向排列,裂隙稍发育,裂面铁锰质渲染,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节长845cm,局部呈碎块状,RQD=65%。该层在29个钻孔有揭露,层厚315m,平均厚度9.81m。 7)微风化带花岗片麻岩微风化带(Pt):灰黑色,中细粒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黑云母、云母呈定向排列,裂隙不发育,岩质新鲜,岩芯完整,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节长1355cm。该层在29个钻孔有揭露,层厚1.841.7m,平均厚度11.8m,RQD=85%。 3.1.2.2 镇龙站中新站区间(
12、1)人工填土层(Q4ml)本段人工填土层均为素填土:素填土:大部分为欠压实稍压实,主要为褐黄色、灰褐色、红褐色等,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黏土、中粗砂、碎石等组成,顶部0.20.4m为砼路面;本层沿线均有分布,沿线地段有51个钻孔揭露,层顶标高31.5246.02m,厚度0.507.00m,平均厚度2.59m。 (2)陆相冲积-洪积砂层(Q3+4al+pl)本层共分为3个亚层,各亚层的特征及分布如下:1)陆相冲-洪积粉细砂层呈灰黄色、灰白色,饱和,松散状,分选性良好,颗粒较均匀,主要成分以石英颗粒为主,局部含较多黏粒,具弱黏性。标贯实测击数为67击,平均击数6.5击。本层分布较分散,呈透镜体
13、状,5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6.6135.66m,层顶埋深2.806.30m,层厚0.802.80m,平均厚度1.77m。 2)陆相冲-洪积中粗砂层呈灰黄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级配差,主要成分以石英中粗砂为主,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含少量有机质成分,土质不均。标贯实测击数为1324击,平均击数17击。本层呈透镜体状分布。5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5.1633.31m,层顶埋深6.2012.50m,层厚1.003.40m,平均厚度2.2m。 3)陆相冲-洪积卵石层呈灰色,饱和,稍密,圆棱状,磨圆度较好,充填中粗砂、砾砂及少量黏性土,卵石含量约50%,粒径一般约为2060mm。本层仅在钻孔M
14、UZ2-C028中有揭露,层顶标高25.59m,层顶埋深7.2m,层厚1.4m。 (3)冲积-洪积土层(Q3+4al+pl)本层共分为3个亚层,各亚层的特征及分布如下:1)软塑冲-洪积粉质黏土层呈青灰色,深灰色,软塑,黏性较好,韧性及干强度中等,局部含细砂,手捏具砂感。标贯实测击数为6击。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2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9.1932.64,层顶埋深0.703.60,层厚1.405.50,平均厚度3.45m。 2)可塑冲-洪积粉质黏土层呈褐黄色、灰褐色,可塑,主要由粉黏粒组成,局部含较多粉细砂,土质不均。标贯实测击数为718击,平均击数10.8击。该层主要分布于DK37+775DK
15、38+092段,其余地段呈透镜体状分布,16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6.7542.51m,层顶埋深0.009.50m,层厚0.805.80m,平均厚度2.73m。 3)硬塑冲-洪积粉质黏土层呈褐黄色,硬塑,主要由粉黏粒组成,局部含少量粉细砂或碎石,土质不均。标贯实测击数为1725击,平均击数18.6击。该层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16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6.2844.12m,层顶埋深1.006.80m,层厚1.006.80m,平均厚度3.38m。 (4)河湖相沉积土层(Q3+4al)呈深灰色,流软塑,主要成分为黏粒、粉粒及有机质,局部含砂粒,略具腥臭味。实测标贯实测击数为27击,平均击数3击。
16、该层呈透镜体状,局部呈薄层条带状分布,8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6.2339.02m,层顶埋深2.506.60m,层厚0.903.50m,平均厚度2.33m。 (5)残积土层(Qel)由花岗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主要为砂质黏性土,少量为砾质黏性土、黏性土。按残积土层的状态和密实度不同可分为2个亚层。1)可塑状残积土层呈褐黄色,可塑为主,局部为硬塑,由风化残积而成,以粉黏粒为主,含较多石英砂粒,黏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817击,平均击数12.6击。该层在DK37+693DK37+300段分布较集中,其余地段呈透镜体状分布,28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4.1984.79m,层顶埋深
17、0.0014.40m,层厚1.5010.80m,平均厚度4.82m。 2)硬塑状残积土层呈褐黄色,硬塑,由风化残积而成,以粉黏粒为主,含约45%石英砂粒,黏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1530击,平均击数22.0击。该层呈厚层状,全场地均有分布,74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19.2987.74m,层顶埋深0.0017.20m,层厚2.0014.20m,平均厚度6.30m。 (6)岩石全风化带花岗片麻岩全风化带(Pt)褐黄色,原岩结构已完全风化破坏,风化成坚硬土状,以粉黏粒为主,含较多石英砂粒,手捏易散,遇水软化、崩解。局部夹强风化碎块。呈层状分布。标贯实测击数为3049击,平均击数3
18、8.4击。该层呈厚层状,全场地均有分布,75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13.7981.44m,层顶埋深0.0021.60m,层厚0.1022.50m,平均厚度7 .55m。 (7)岩石强风化带花岗片麻岩强风化带(Pt)褐黄色,风化强烈,岩体呈土夹碎石状,裂隙极发育。以粉黏粒为主,含较多石英砂粒,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5080击,平均击数59.5击。块状强风化岩石点荷载强度标准值2.01MPa。该层分布广泛,在82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4976.54m,层顶埋深0.5033.50m,层厚0.7029.10m,平均厚度12.17m。 (8)岩石中等风化带花岗片麻岩中等风化带(Pt)灰黑色
19、,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石英、黑云母、矿物呈定向排列,裂隙少量发育,裂面铁锰质渲染,岩质较坚硬,岩体较破碎, RQD=1345%(本报告中所提RQD值是用直径为91mm的金刚石钻头和单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31.0MPa。该层在35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6.7174.74m,层顶埋深0.8056.80m,层厚0.6027.60m,平均厚度4.86m。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9)岩石微风化带花岗片麻岩微风化带(Pt)灰黑色,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成分主要为
20、石英、长石、黑云母,矿物呈定向排列,裂隙少量发育,岩质新鲜,岩质较坚硬,岩体较完整, RQD=459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66.89MPa。该层在47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2.0367.74m,层顶埋深3.4061.70m,层厚1.8051.90m,平均厚度14.02m。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极值113MPa。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3.2 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3.2.1 镇龙车站特殊性岩土线路沿线场地地形较平坦,中部镇龙至中新区间地形起伏较大,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本段主要的不良地质作用为砂土液化和断裂。特殊性岩土有填土、软土、残积土及风化岩。1)填土本次初步勘察揭露
21、的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素填土,颜色较杂,素填土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粘土、中粗砂、碎石等,大部分稍压实,厚度不均匀,局部可能存在土层滞水。本层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广泛,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2)软土沿线软土为冲积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层厚0.56.5m。软土天然状态下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强度低,含水率大、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具高压缩性,易发生压缩变形导致基坑失稳,地面沉降和软土震陷,对车站基坑开挖及浅埋区间的埋深影响较大。在厚度较大时对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会造成建筑物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地下管道扭曲形变乃至断裂,亦可造成断桩等现象。软土分布在浅部,车站明挖基坑施工开挖时易发生流土、滑塌。3)砂土液化沿线范
22、围内揭露的砂层为冲洪积粉细砂层、厚约0.6012.30m。砂层大多呈松散稍密状,局部呈中密状,该层含水量大,渗透性好,开挖时易产生管涌或流砂,对地铁施工工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出现在隧道拱部时,施工时若措施不利将导致坍方;深基坑壁及其坑底的砂层则常含地下水;钻孔桩通过砂层施工成孔困难。本站MUZ2-C017揭露有冲洪积粉细砂层,根据勘察资料,该孔判为不液化。3.2.2 镇龙站至中新站区间特殊性岩土(1)砂土液化沿线范围内揭露的砂层为冲洪积粉细砂层、中粗砂层,多呈透镜体状分布,局部呈条带状分布。其中粉细砂层厚0.802.80m,中粗砂层厚1.003.40m。松散稍密状,局部呈中密状。该层含水量中等,
23、渗透性好,开挖时易产生管涌或流砂,对地铁施工工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出现在隧道及联络通道结构范围及拱部时,施工时若措施不利将导致塌方。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采用标贯试验判别法,对沿线见、冲洪积粉细砂层和中粗砂共7个孔进行了液化判别,全部孔判为不液化。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2006,2009年版)判别法,对沿线见、冲洪积粉细砂层和中粗砂共7个孔进行了液化判别,其中6个孔判为不液化,1个孔判为液化。总体上砂土液化对本工程建设影响较小。(2)断裂破碎带根据本次钻探揭露2处断裂破碎带,具体如下:镇龙站至中新站区间(F1):在钻孔MUZ2-C023、MUZ3-
24、ZLZX-20中揭露断裂破碎带,MUZ2-C023孔揭露标高为:23.09 34.89m,埋深49.961.7m,厚度为10.80m;MUZ3-ZLZX-20孔揭露标高为:18.0923.29m,埋深40.045.2m,厚度为5.2m。破碎带特征:灰黄色,主要由强风化花岗片麻岩及构造角砾岩、断层泥组成,岩体破碎,呈块状、碎块状,胶结差,裂隙极发育,延展较深,局部充填绿泥石,岩质软。受该断裂影响,断裂带上盘岩体相对破碎,裂隙发育。构造破碎带内岩体极破碎,围岩稳定性差,容易导致隧道拱顶坍塌;且破碎带常常形成良好地富水带及导水通道,隧道开挖时易产生突水、冒顶等灾害。3.2.3 镇龙站至中新站区间不良
25、地质1)填土本次详细勘察揭露的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素填土,颜色较杂,素填土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黏土、中粗砂、碎石等,欠压实稍压实,厚度不均匀,局部可能存在土层滞水。本层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广泛,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由于该层分布于地表浅部,填土对区间盾构施工影响小。2)软土沿线软土为冲积淤泥质粉质黏土层,该层主要分布于区间起点及YDK37+755YDK37+977。天然状态下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强度低,含水率大、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具高压缩性,易发生压缩变形导致基坑失稳,地面沉降和软土震陷。该层主要分布于地表浅部,多数对盾构施工影响小,但在区间起点附近,软土位于拱顶部位,对隧道影响较大。3.3 水文
26、地质条件1) 地下水位由于本站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下游地段,线路浅部主要地层为河湖相沉积层,因而地下水位较浅,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藏变化不大,稳定水位埋深为1.6022.1m,平均埋深为4.0m,标高为9.762.7m,平均标高为23.1m。2)地下水类型本线段位于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根据勘察揭露各岩层特征,主要含水层、岩土条件、主要地下水的赋存方式可分为以下2种: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层中,其上一般覆盖有粘性土层,局部具微承压性。在松散填土之中亦有少量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地下水的赋存不均一,含水层无明确界限,埋深和厚度很
27、不稳定,其透水性主要取决于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和含泥量。风化程度越高、裂隙充填程度越大,渗透系数则越低。基岩风化裂隙水为承压水。3)相对隔水层本场地分布的冲洪积淤泥质粉质粘土、残积粘性土、基岩全风化层为相对隔水层。4)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部分地段微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5)地表水线路沿广汕公路布设,本区间线路沿线地表水体不发育,无河流、沟溪通过,地表水主要为雨季地表散流,区间主要采用地下隧道,施工竖井采用明挖,对本工程建设影响较小。4.工程位置及周边环境4.1 镇龙站镇龙站西接镇龙南站,东联中新站。镇龙站为21号线
28、、知识城线、穗莞深城际线路换乘站。车站位于山吉岭处,南侧近临广汕公路,交通密集。4.2 镇龙站中新站区间镇龙站中新站区间线路出镇龙站后向右拐入广汕公路,沿着广汕公路由西往东前行,途经中新交管所、侨建玉溪谷、中国海油加油站、君利大酒店、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后,在新新路与广汕公路路口处进入中新站。广汕公路为城市交通干道,双向八车道,道路两侧主要为28层居民住房,建筑物密集。5. 监测组织机构和设备配置5.1监测组织机构为能够及时准确的对本项工程的所有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对工程施工中相关的所有监测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建立如下监测管理体系:1)安全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王宁(项目经理)副组长
29、:张哲(项目总工)成员:李义、吴波浪、娄明、王方瑞、车杰2)现场实施小组:监测负责人:周清才现场监测人员:李立、赵广波、吴晓超、杨学刚现场巡视人员:曾云鸽、薛鹏宇5.2主要的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为确保工程量测质量,在主体围护结构施工时投入的主要的监测仪器设备配置见表5-2-1主要的量测仪器设备表所示。主要的量测仪器设备表 表5-2-1序号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精度单位数 量1全站仪徕卡TCRP1201+0.5台12电子水准仪(含配套铟)钢尺)三鼎DL20070.7mm/km台13频测仪GXS-9371/100(FS)台14测斜仪CX-010.2mm/m台15水位计XBHV-111.0
30、mm台16轴力计XB-180读数仪0.05Hz台16施工监测内容及监测精度6.1监测基本项目及要求本标段(广州地铁21号线15标)主要监测项目有两部分,车站开挖监测和镇镇区间内隧道监测,其中车站开挖监测包括:围护结构监测和基坑监测。6.1.1车站围护结构21号线镇龙站车站大部分位于现状山丘下方,考虑将现状山丘平整,平整后场地标高为36.3m、39.5m(具体详见场地平整图册),然后放坡开挖,开挖深度约8.812.1m。放坡开挖部分的基坑保护等级为二级,变形控制标准:地面最大沉降量0.3%H;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4%H,且50mm。西端地质条件较差,开挖深度约8.8m,采用二级放坡支护形式,
31、坡率为1:1.25,第一级高度约3.8m,平台的宽度为1.5m,第二级高度5m,平台的宽度为2m,局部砂层和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搅拌桩加固后再开挖。中部以及东端地质条件较好,大部分为岩质边坡,开挖深度约8.812.1m,采用二级放坡支护形式,坡率分别为1:0.5(微风化、中风化花岗片麻岩)、1:0.75(强风化花岗片麻岩)、1:1(全风化花岗片麻岩、5Z-2砂质粘性土和5Z-1砂质粘性土)。镇龙站存车站排桩区长90m,围护采用138根12001400mm钻孔桩+桩间旋喷桩+内支撑支护形式,。桩身进入全风化层时,嵌固深度不小于8m;进入强风化层时,插入不小于4m,且嵌固深度不小于6m。排桩区监控测
32、量具体监测项目和参数见图6-1监测点断面布置示意图和表6-1监控量测项目表和参数表。 监测点断面布置示意图 图6-1 监控量测项目参数表 表6-16.1.2区间隧道区间右线全长1679.028m,左线全长1681.593mm。其中,区间线路右线YDK37+117YDK37+415(298m)和YDK38+ 179YDK38+398(219m)段(邻近中新站端头),左线ZDK37+102ZDK37+267(165m)和ZDK38 +166ZDK38+398(232m)段(邻近中新站端头)采用矿山法+盾构空推法施工,其余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设置2座联络通道。在YDK37+419山底平整场地内设置1
33、个施工竖井。1号联络通道兼作左右线施工横通道。排桩区监控测量具体监测项目和参数见图6-2监测点断面布置示意图和表6-2监控量测项目表和参数表。监测点断面布置示意图 图6-16.2施工安全性判别根据监测内容,本区间选用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支撑轴力两项设定预警值,作为围护结构施工安全判别标准(对周边环境的监测每项均需要设预警值)。项目监测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按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进行反馈和控制。预警值设定在控制值的70%,报警值设定在控制值的80%;其安全性判别标准如下: F=实测值/容许值发出黄色预警时,应以手机短信逐级报告给施工单位负责人,监测组和施工单位应加密监
34、测频率,加强对地面和建(构)筑物沉降动态的观察,尤其应加强对预警点附近的雨、污水管和有压管线的检查和处理。发出橙色预警时,应以手机短信逐级报告给监理单位,除应继续加强上述监测、观察、检查和处理外,应根据预警状态的特点进一步完善针对该状态的预警方案,同时应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支护参数、工艺方法等做检查和完善,在获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执行。发出红色预警时,应以手机短信逐级报告给建设单位,除应立即向上述单位报警外还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经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分析和认定后,改变施工程序或设计参数,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施工处理。报送单位联系方式见下表单位或部门姓名职务电话号码报送形式施工
35、单位王宁项目经理 手机短信监理单位袁军监理总代 手机短信建设单位 业主代表 手机短信7.主要监测和巡视技术方案7.1基坑监测7.1.1 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1)控制网布设形式控制网以广州地铁21号线15标施工高程系统为基准建立,起始并附合于地铁施工控制网二等精密水准点上。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控制网分段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2)控制点布置原则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地铁基坑施工影响区的稳固位置;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对稳定的地段,一般至少距基坑开挖深度埋深2.5倍范围之外;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准
36、确、方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地表基点或工作基点一般埋设在场区密实的低压缩性土层上,建筑物上基点或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墙体上;基点及工作基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井、河岸、松软填土、滑坡斜面及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3) 控制点复核联测原则导线一般按四等导线精度联测,以附合导线形式采用分段平差。角度闭合差为(),相对精度为1/35000;水准联测按二等精度进行,平原地带高差闭合差为(mm),,每测站前后视距差不得大于1m。对于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的监测控制网以闭、附合水准路线连续进行三
37、次观测,取三次测量待定点高程值的平均值作为沉降监测的起算数据。以后基准点每六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三月复测一次,遇跨雨季等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以判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并把工作基点沉降情况纪录备案。(4)测点布置原则测点按监测方案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建筑物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建筑物的四角、拐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处、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的两侧; 框架(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或纵横轴线上;受施工开挖、堆荷和震动显著的部位,基础下有暗沟、防空洞处。7.1.2测点埋设方法建筑物测点标志根据不同监测对象采用不同的埋点形式,框架、砖混结
38、构对象采用钻孔埋入标志测点,钢结构对象采用焊接式测点,特殊装修较好的对象采用隐蔽式测点形式。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一般应高于室内地坪0.20.5m。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地表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大于1m孔洞;夯实孔洞图5-1-1 地表基点标志埋设形式图(mm)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
39、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直径不小于150mm);养护15天以上。埋设形式如图7-1。7.1.3 观测方法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三鼎DL-2007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7-1。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表7-1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毫米(n为测
40、站数)5视线长度3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7-2。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表7-2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
41、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水准仪、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
42、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7.2 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7.2.1测点布置原则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管线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原则上地下管线监测点重点布设在给水管线、污水管线、大型的雨水管上,测
43、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管线管顶测点,无特殊要求的布置在管线上方对应地表。7.2.2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监测点埋设方式: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在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对于封闭的管线可采用抱箍式埋点,对于开放式的管线可在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监测点支架。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如图7-1。图7-1 管线沉降
44、测点标志形式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位置,确保测点能够准确反映管线变形,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有无其它管线,确保埋设安全。在无检修井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时,埋设间接测点的孔径不得小于150mm。7.2.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管线沉降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三鼎DL-2007进行观测。管线沉降观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筑物变形监测相关要求一致。7.3 区间隧道监测5.3.1 测点布置原则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可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
45、、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测点按监测图纸设计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地表设置。5.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如图5-3-1(孔径不得小于150mm)。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图5-3-1 道路、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图(mm)5.3.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道路、地表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三鼎DL-2007进行观测。监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构)筑物变形监测要求一致。7.4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