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摘 要 1第一章 绪 论 21.1问题的提出 2 1.2研究现状21.3研究目的与意义 31.4研究思路方法4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5 2.1经济与就业增长非同步理论 52.2就业能力不充分理论52.3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52.4筛选理论6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研究73.1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73.2大学生就业问题总体情况分析 73.3调查结果与讨论9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104.1结论104.1建议10参考文献 12附录 14I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自恢复高考以来,每年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都在增长,相应的,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目也在
2、不断增长。针对2014年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查找了前五年,即2009至2013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10万,就业率为35.6%。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30万,就业率为35.3%。201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率为35.2%。201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就业率为34.5%。201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万,就业率为35%。上面的数据是指在本科毕业就已经签约,即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通过以上数据我们知道,大枪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是相当有必要的。本
3、文主要运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同步理论、就业能力不充分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及筛选理论开展有关研究。本文以随机调查的延边大学各学院300名不同专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为样本容量,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和比较法等,主要研究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特点;大学生就业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措施研究的相关情况;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和结论,研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合理对策。 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正确选择;就业市场不完善阻碍了大学生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大学
4、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3)有些企业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身体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再一次拉高;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由于自身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所受教育无法跟上时代形式而被迫做出就业选择,这变相导致了毕业生资源扎堆某些行业领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 根据研究结果
5、提出以下建议:(1)大学生要正确评价自己,进一步挖掘潜力。(2)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理论和实践指导,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平台。(3)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到加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中去。(4)强化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与指导作用。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研究现状 影响因素 建议与对策 相关研究第一章 绪论1.1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国内的一个严重问题。每一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长,然而就业率却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数据。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10%左右。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象越来越严峻。
6、那么,为什么在当今中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身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有哪些路可供我们选择?我们自身要如何去做才能成功就业,解决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未来与一生,是我们不得不着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深刻的了解了以上问题,我们才能迎接自己的下一步人生道路。1.2研究现状1.2.1大学生就业问题内涵(重要概念)研究现状卢倩的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真的“无业可就”,而是表现在特定地区、特定职业、特定薪酬等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她分别从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和用人单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大学
7、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翁祥栋认为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由于自身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所受教育无法跟上时代形式而被迫做出就业选择,这变相导致了毕业生资源扎堆某些行业领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韩爱萍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市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即是在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1.2.2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杨邦勇认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贯通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毕业生就业和
8、用人单位选人都存在“双高”现象,都影响大学生就业。刘博敏提出社会传统文化的偏见,用人单位的局部利益驱使、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尖锐、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形成女大学生困难就业的主要原因。李妲谈到贫困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素质、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1.2.3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就业愈来愈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着工作,要么是社会某一方面不缺乏优秀人员,要么就是大学生自身务虚不务实,眼高手低,看不起薪水较低或觉得任职某一岗位是埋没人才,委屈自己等。就业难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李妲谈到由于受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素质、经济条件等因
9、素的影响,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够,总体就业情况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着签约时间滞后、签约质量不高、总体就业率低等问题;刘博敏又提到当今社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远远大于男生。1.2.4大学生问题干预对策研究 王沙来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基层的就业观。要有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
10、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王汝印认为:政府应制定或改进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逐步规范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用人“每进必考”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赖德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人为地把不同劳动力市场的身份和福利待遇进行划分,并将其制度化。这不仅有悖效率原则,也有悖
11、公平原则,必须改革。1.2.5研究展望 通过有关资料参考进行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就业难,难就业”。调查研究显示,如今的整体状况是: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应届毕业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低,假招聘(招聘次数多,真正招聘到的人少),大学生缺经验,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就业后稳定性差,频繁跳槽,导致企业不愿去招聘。这些研究找出了一些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据我们对周围朋友、亲人或其他人就业招聘的了解,我们还发现,如今的就业与家境条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境条件好,或者说家中能有权有势,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大学生,也能找着一份她或他自己满意的甚至惊喜的工作,这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人
12、际关系反映。因此,我们希望,在将来的社会进步中,国家能改善相关政策,联合各企业扩大职业市场,为大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希望学校能改革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多次职业教育的培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国家应尽量、尽快改善我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严查严惩各行政、各企业单位的严重贿赂、贪污罪行之人,给贫困人民、弱权人民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机会。1.3研究目的与意义1.3.1研究目的根据调查和查阅文献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将会出现的问题,让在校大学生有危机意识并明白问题产生根源,及时学好知识,充实自己,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1.3.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就
13、业问题的研究,对于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同步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就业能力不充分理论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剖析,有利于起到对上述理论的推动作用,为上述理论指明方向,改正理论中错误的地方。 实践意义: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清现有情形,明白自身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素质,更能鼓励大学生建立乐观自信态度,做好准备积极迎接就业的到来。此外,也能让高校认识到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且能让教师明白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与优点,有利于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1.4研究思路与方法1.4.1研究假设与研究变量1.4.1.1研究假设 我组希望通过对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研究,能让在
14、校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及时改变自己,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以后的就业选择能有所帮助。1.4.1.2研究变量因变量:大学生就业形势自变量:国家政策、企业政策、高校改革、大学生自身素质与态度。1.4.2研究方法1.4.2.1研究对象以延边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容量(调查人数)为230人 ,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延大在校大学生。1.4.2.2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对各种专著及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网络信息检索,了解大学生就业研究动态及其重要成果,把握有关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和相关理论,通过撰写文献综述来整理记录,以便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15、2、调查法:通过自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3、比较法:通过对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情况对比,以便了解不同民族、性别、学历、专业发展阶段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4、统计分析法: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4.2.3研究工具自编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2.1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同步理论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而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在速度上存在非对称性。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力需求属于派生需求,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引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因素
16、。但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发展并非同步。因为经济的发展是技术、资金、劳动力和管理等众多生产要素一起作用的结果。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越高,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就越低;其他要素的成本相对劳动力成本越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越低;其他因素较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越低。因此,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只是相对并非绝对。因此,寄希望通过增长经济完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一定能实现。如果为了就业增长目标,放弃经济增长目标,在实践中,可能是荒谬的;因为我国就业人口基数很大,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的持续增长是难以想象的。而苛求政府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双高目标,往往也难以实
17、现。于是,理想的状态是兼顾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增长目标。但现实是错综复杂,对两个目标的兼顾在实践中很难做到,两难抉择,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目标。因为经济增长了,就业量水涨船高,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降低。但是如果只关注就业增长,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倒退。而经济一旦倒退,就业增长成了无源之水。2.2就业能力不充分理论 高等教育体系僵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大学生失业现象。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也有人称之为可雇用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中非常盛行。Gray and Chapman(1999)、Harald Schomburg(
18、2000)以及JoseGines Mora(2000)认为高等教育体系僵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大学阶段开展职业辅导,可以减少毕业生失业。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已将就业能力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2.3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高级劳动力市场和低级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层造成了劳动者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最早由皮奥里于197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高级劳动力市场和低级劳
19、动力市场。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而低级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工作不稳定。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层造成了劳动者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尽管高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由于在两个劳动力市场所得利益的差别,并且由于一旦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便难以再返回高级劳动力市场,于是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毕业生短期之内,即使在高级劳动力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原因。2.4筛选理论雇主通过了解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如教育程度、
20、婚姻状况、个人经历)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从而对求职人员进行筛选、录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斯宾斯(Spence,D)和索罗(Thruow,L)认为: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筛选理论认为,雇主开始并不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尽管他不能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雇主可以通过这些个人属性和特点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其中,学历成为最直接的信号。由于更多高学历毕业生的出现,使毕业生在这一筛选队列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位置,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
21、状研究3.1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3.1.1调查对象本研究样本为延边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选取延边大学21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性别/年级人数比例性别男8442%女11658%年级2013级4129.5%2012级5237.4%2011级3625.9%2010级107.2%3.1.2 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大学生就业问题认知变量分为两个维度:价值认知和内涵认知。问卷采取选择模式,根据选择的数据比例分析研究,得出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态度。3.1.3 数据处理调查数据处理采用WPS2013、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2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22、3.2.1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体情况分析根据调查报告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态度、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了解以及对自身今后就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就业渐渐成为其中的严重问题,而其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699万,2014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22万。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毕业人口,带来了更严重的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经调查问卷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表示了担忧,认为工作可以专业不对口的数据占到了70%以上,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有着眼中的担忧心理,而对于就业与自己优势或是兴趣方面的要求也表露了大学生对
23、于就业的担忧,即先就业再择业的人占到了35%左右。对于有利于竞争就业方面,对于学历、绩点、证书等方面,大学生并不抱有太大期望,所选择的有利方面为社会实践,可见经验阅历等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增加砝码。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地点多处于大学毕业本地,亦或是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回家乡就业的也占有一部分的比例。择业时选择的首要因素比例较大的是经济因素,可见社会的压力大,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而当无法就业时,去小城市或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也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就业是为底线,其他的因素都可以考虑降低标准。3.2.2 大学生就业认知群体差异情况分析3.2.2.1 性别差异男女
24、T值价值认知3.1846.32473.2487.2014.07451内涵认知3.1547.42143.2145.5012.0512在价值认知方面,女大学生的价值认知(M=3.2487)略高于男大学生的价值认知(M=3.1846),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内涵认知方面,女大学生的价值认知(M=3.5375)略高于男教师的价值认知(M=3.1547),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2.2.2 年级差异大一大二大三大四F值价值认知3.0512.21243.1751.41253.2451.45273.3214.12041.423内涵认知3.0412.12453.1425.351
25、43.2427.04293.3245.35043.457总体3.0457.12483.1624.38743.2435.22483.3227.24512.541在总体大学生就业问题认知方面,F=2.541F(4,145)0.05=2.43,即F值大于0.05水平上的F临界值,故P0.05,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问题认知方面存在着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标准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有增强的趋向。在价值认知方面,F=3.423F(4,35)0.05=3.52,即F值大于0.05水平上的F临界值,故P0.05,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价值认知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大
26、学生就业问题价值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有增强的趋向。在内涵认知方面,F=1.423F(4,105)0.05=1.32,即F值大于0.05水平上的F临界值,故P0.05,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内涵认知方面存在着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就业问题内涵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有增强的趋向。3.3 调查结果与讨论3.3.1 性别差异讨论根据性别差异图表显示,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论是价值认知还是内涵认知方面,都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看来,就业方面的严峻形势都存在,双方也都对就业的困难表示了担忧。对于今后的工作地点和薪酬,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差别不大,
27、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在性别差异方面,就业问题不存在显著区别。3.3.2 年级差异讨论根据年级差异图表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不同的大学阶段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管是从总体,还是从价值认知和内涵认知方面,四个不同的大学阶段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这种显著性差异更明显。在年级升高的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认识阅历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提高,随着这种提高,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看法也会有所转变。越临近毕业,对于就业的问题也就更加关注,以求在毕业后能够成功就业。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对于就业方面的要求也有些下降,比如有关于就业地点或是薪酬的改变或
28、降低。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4.1结论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正确选择;就业市场不完善阻碍了大学生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2)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
29、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3)有些企业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身体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再一次拉高,部分用人单位在引进毕业生时脱离单位实际需要一味抬高学历门槛,造成人才浪费,也加大了单位的引进成本;有的单位缺少整体、长远、发展的人才观,在毕业生引进上采取短
30、期行为,不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在毕业生访谈中一些同学反映许多单位都要求应聘人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减少单位培训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这种要求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很不利。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由于自身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所受教育无法跟上时代形式而被迫做出就业选择,这变相导致了毕业生资源扎堆某些行业领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大学生职业
31、规划目标不明确,缺乏现实的就业选择, 大学生缺乏就业技巧等等。4.1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大学生要正确评价自己,进一步挖掘潜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此外,还要有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也是就业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树立正确择业观。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锻炼
32、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2)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理论和实践指导,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平。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其三,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局面。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建立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基地,为企业培养高标准的人才的同时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四,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关注
33、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到加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中去。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为促进当今大学生就业,企业部门应当通过优化企业结构及相关调整,扩大就业岗位,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人才资源;同时还应当改善对人才的选拔方式,以获取所需人才为目的,避免造成高素质人才被闲置及浪费,大材小用等现象。同时,企业可以和一部分高校建立互帮互助式模式,着重培养一些合适企业方向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优先提供一部分岗位,供给高校内一部分成绩及能力优异的学生!进一步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可以由企业出资为高校提供一部特殊的助学金,与学生签订合约,着重培养。(4)强
34、化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与指导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掌握和及时发布有关就业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健全法制,确保就业渠道通畅,不断加大投入,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鼓励、资金援助或者政策优惠。还要建立相应法规,创设优惠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关系到千千万万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府、高校、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搭建平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王满良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M中国科技财富,2010.03总第101期,ISSN1671-461
35、x,CN11-4777/N【2】胡海杰 邱雪婷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3】宋蕊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 长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二辑【4】郑炜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J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2年第二期二、期刊类【5】杨邦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N福建工程学院报 第三卷,第五期 2005年10月,编号:1672-4348(2005)-05-0519-06【6】成长群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N武汉大学,2010年【分类号】:G647.38【7】韩爱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N山西财经大学,20
36、12年 【分类号】:G647.38【8】王汝印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N 2013.10.15 14:36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9】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N来源:求是 期号:2013/20 2013.10.16 08:00【10】卢倩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N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年14期【11】刘博敏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N 2009年第五期三、学位论文论文类【12】莫鹏毅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湖南大学 硕士论文 2011年【13】许家明和谐社会建设与山东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1年【14】吴新伟大学生
37、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 D山东大学 硕士论文 分类号:G40-054【15】马熙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D 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分类号】:G647.38 【16】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吉林大学 博士论文2010年【17】王沙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福建大学硕士论文 编号:ZG10004547【18】刘益星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 2010年【19】孙宁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D 辽宁大学【20】田圣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D 武汉大学【21】宋蕊辰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 长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二辑【2
38、2】余意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 硕士论文 2011年【23】杨晓飞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策路径D 湖南师范大学【24】翁祥栋大学生就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 硕士论文2013年【25】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D 百度文库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论文【26】刘春雷“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博士论文2010年【27】李妲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山东大学,代码:10422【28】任波 李环 梁爽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中图分类号:G647
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29】王思顺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和出路研究D济南大学 硕士论文2011年【30】谭卫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 硕士论文2002年附录: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尊敬的各位同学你好:占用您宝贵的时间,希望您能和我们共同完成此项调查,为此,我们将十分感激!本调查问卷主要是想了解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了解、理解情况和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问卷不必署名,您所填写的资料,只为学术研究之用,您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来回答问题。衷心感谢您的合作!(请在答案选项处打“”或填写基本情况)1.性别:A 男 B 女2. 年
40、级:A 2013级 B 2012级 C 2011级 D 2010级3. 所学专业名称:_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 较有前途 C. 无所谓 D. 较无前途 E. 很无前途4. 您觉得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5. 在找工作时,您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A 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 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的对口C 专业与工作性质没有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6.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A 学习成绩 B 专业技能 C 实习经历 D 考试证书/技能认证7.你对自己毕业时就业形
41、势的态度:A、胸有成竹 B、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C、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D、对就业形势很是担忧 8.面对就业难你如何应对? A、 先就业再择业 B、先择业再就业 C、应对自如 D、车到山前必有路 E、期望就业形势好转 F、茫然失措 G、焦急 H、其他 9.您最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得招聘信息?多选题A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B 求职网站 C 招聘会 D 校园宣讲会E 专业媒体 F 其它10.您认为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及了解重要吗?A 非常重要 B 重要 C 一般 D 不重要11.你认为学校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有利吗?A 非常有利 B 有利 C 一般 D 没什么
42、作用12.您在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经济收入B个人发展机会C专业知识的应用 D工作的稳定性E工作和生活环境F其他13.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多选题A 自己家乡 B 学校所在地 C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D中部大中城市 E 西部大中城市 F其它14.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多选题A 生活条件好 B 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C 良好的人才政策D 回报家乡 E 其它15.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A 乐于接受 B 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C 坚决不接受16.你觉得月薪在多少范围内,你可以接受?A、10002000 B、20003000 C、30004000D、4000以上 15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