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教学设计及评价标准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符合高职要求的课程教学质量观为指导,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必须突出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六个要素,必须遵循“六位一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一门课程或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至关重要,“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整体设计验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课程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定位) 一门课程或一堂课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职业能
2、力,必须以学生所学专业相应职业领域当前的实际需求作为依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入相应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考察,真实、全面的掌握职业获得的实际状况,同时结合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学生所学专业和学习基础的实际,认真做好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和论证。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可从职业活动调查,分析论证材料,需求分析与职业岗位、专业需求、课程性质、学生实际等方面予以把握。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一)管理信息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学分课程总学时学期周学时制定人制定时间授课对象已开设课程批准人:(二)课程目标 1. 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
3、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养,如法纪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和挑战意识等)。职业能力目标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同时兼顾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的实际(专业、基础等)来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究竟要学生学会做什么、达到何种要求,描述要明确、具体,其结果要能用可展示成果或具体的参数进行检验。职业能力目标应分为相应的基本操作能力、方案制定和评估修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层级,各层级再根据实际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2. 课程知识目标课程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认知
4、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知识目标的设计完全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来取舍,并与职业能力目标相对应,分成相应的层级层次。(三)教学内容模块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按照课程目标的层级层次、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阶段性,进行教学内容组合,构建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每个教学模块要有鲜明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针对性,又要相互联系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编排顺序,要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和模块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进行教学内容模块组合时,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通过职业活动调研、网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收
5、集、构思和设计教学资料,包括支撑知识、拓展知识以及案例、事例、工具(软件)、习题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还要对课程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分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组合,绝对不能依照教科书的内容或框架“依葫芦画瓢”,只是将教科书的某某章节改换成某某模块而已;也不能大体上照搬教科书的内容和框架,只是添删一些内容而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组合要与课程目标的层级层次相对应,编排上要符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知识认知的规律,特别是内容上应以职业活动及其实际需求为导向,必须与学生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的实际活动紧密相符,教师应随时追踪专业相应技术领域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软件、新经营理念、新
6、管理模式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并在教学内容中及时予以体现。编号模块名称学时分配(四)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而设计或选用的,让学生在课程上去做、去练、去完成的具体事项。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个覆盖课程目标、贯穿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完成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同时围绕完成综合训练项目和课程各层级层次具体目标及各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还应设计若干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有实用性,即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和当前的实际职业活动紧密相符,其次要有典型性、新颖性、趣味性,还要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安全规范意识等素
7、养的培养。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实施过程、检验标准、可展示成果的任务或课题,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案例、事例、习题等当作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要明确描述出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所需的支撑知识、训练素材、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终结成果等内容。编号能力训练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结果(可展示)(五)“教、学、做”一体化安排要求应知和应会、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在一门课的每一课堂中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能应是组织、驱动、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并水到渠成的认知知识、形成相应的知
8、识体系。“教、学、做”一体化安排的联结点是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在教学组织安排上,不能人为地分割成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不能先讲授知识再安排做练习,必须通过项目训练将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融合起来。(六)教学进度表(2-4学时为一单元)教学进度表是课程教学实施及进程的蓝图,教学进度表必须要按照课程内容模块的顺序、职业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需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编排。进度表一般要以2-4课时为一单元编制,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即每一单元的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及手段、上课的周次时间等,都应明确具体地描述。另外,进度表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
9、相衔接、相吻合。单元次序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编号知识目标其他内容(含考核评价) (七)课程成绩考核方案课程成绩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目标的状况和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要强化实际操作和学习过程考核,弱化期末卷面笔试考核。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行业或企业相关的职业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考核方案制定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考核原则。每门课程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 确定课程考核的原则。课程考核原则总体上应遵循“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关于重视形成性考核的要求,重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主观性表
10、现的考核,重视纳入能力证据,同时要体现具体课程的自身特点。(2)考核项目。方案中要明确规定考核项目。考核项目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过程常规考核: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到课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职业行为养成等方面情况。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每一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期末卷面考试:考核知识识记、理解、应用等情况。职业能力证据:考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行业或企业相关职业活动、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3)考核方式。如课堂管理记录、实际操作、口试、笔试、作业评价、成果展示、个别过关、分组评价等等。(4)
11、考核标准。设定各个考核项目的要求、分值及评判细则(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及成果、考取的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应根据真实、相关的原则予以合理的课程成绩比值)。(八)课程教学方案的编制课程教学方案应体现“六位一体”教学思想,结构完整、要素齐全,应包括课程管理信息、课程目标、教学知识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教学进度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师认为应列入的其他内容,在符合以上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自行设计教学形式,以体现不同风格和特点。附件:整体教学设计验收评价标准整体教学设计验收评价标准序号项目内 涵分值得分1能力需求分析认真开展了相应技术领域的职业活动调
12、研10分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论证材料翔实需求分析符合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学生实际2课程目标设计能力目标描述明确、具体、可检验15分能力目标符合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实际要求能力目标符合课程性质的基本要求能力目标符合学生实际知识目标描述明确、具体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服务,体现必需、够用原则3课程内容设计以课程目标为根据设置并覆盖课程目标10分突破学科理论体系框架限制,以模块为单位,模块组合、设计合理内容模块前后衔接符合认识规律,学时分配合理4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有贯穿的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和数量适中的单项能力训练项目20分能力训练项目与课程能力目标相对应能力训练项目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检验性能力训练项目
13、具有职业仿真性和趣味性5“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能力培养平台15分职业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在项目训练中能力训练和知识认知过程符合初学者的认识规律6进度表设计以两课时为单元编制10分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为主线编排每单元的能力目标、训练项目、支撑知识、可检验成果明确具体从进度表中能看出整门课的教学步骤及设计思路7考核方案设计注重形成性(学习过程主观性表现、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10分考核项目、标准明确具体,各项考核分值比例科学合理考核方案体现课程特点,设计有创新8课程教学方案编制充分体现了“六位一体”教学思想10分结构完整、要素齐全根据课程类型体现出鲜明风格和特点合计100分6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