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治策略论 文 提 纲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学校教育的失误2.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3.在社会的不良行为习惯三、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1.学校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2.家庭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3.社会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治策略【摘要】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校德育教育逐步淡化,在小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
2、和行为习惯。在对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提出了矫正的措施。【关键词】 不良行为习惯 成因 矫正 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也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惰、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学校德育教育逐步淡化,教育形式单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学生受到考试分数的压力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
3、,高分低德”的现象,他们进入社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错位和变态。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和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背离,我国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希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广大家长虽然懂得孩子的德育和行为习惯教育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因为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孩子能否上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所以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孩子成绩,只要成绩提高了,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长此以往,忽视了孩子习惯的养成。这种家校教育价值的背接影响了小学生行为
4、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据研究,在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 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 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好坏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行为问题。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如在2012年的高考中,就有一名女生用极端行为表达自
5、己的不满,她除了语文作文外,其它各科皆交白卷,她在语文作文中抨击了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的学生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 “位置”,这也是发展的必然。2.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密切合作,学校每个学年度和每个学期都要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然而这一切几乎都没有家长的直接参与,广大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不清楚学校的工作重点。学校老师不清楚孩子离开校园以后的表现,家长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状况。学校的教育要求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监督和支持,家长有时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双
6、方缺乏机密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实效性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成因有以下几点:(1) 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据四十八中小学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时间不到15分钟的占26.5%,1530分钟的占46.9%,3060分钟的占17.8%,60分钟以上的占8.8%。这样,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正确指引他的倾诉对象,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家庭残缺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占44.2%,单亲的占28.6%,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的占22.3%,与亲戚、朋友住的占4.9%,不
7、完整的家庭占了55.8%。这些离异、配偶一方死亡造成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好、婚外情、夫妻分居而形成的 “隐性”残缺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副作用,处理不当的话,这样的家庭既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又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生活在缺乏亲情感家庭的孩子和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性格扭曲或畸形。(2)父母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爱说“粗话”。调查显示:父母与孩子交谈时经常带“粗话”的占26.3%;有时带“粗话”的占46.3%;不带“粗话
8、”的占26.8%。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21.3%;有时用的占36.5%,很少用的占23.9%,不用的占10.3%。父母的自身素质差,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14.1%,母亲占21.3%;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58.2%,母亲占52.1%;只有高中或大专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21.2%,母亲占22.1%,只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父亲占4.5%,母亲占3.5%。父母文化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3)家庭
9、环境不理想。调查显示:20.1%的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23.6%的学生虽有固定的学习地方,但常常受到电视和其他因素的干扰;56.3%的学生没有固定且安静的学习环境。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固定地方学习且周围环境吵闹的孩子,是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孟母三迁”是为了什么?“退之夜读”是为了什么?“诸葛避市”是为了什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当前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50%的家庭无图书角,家庭中藏书50本以下的占70%;没有订阅报纸杂志的占36.1%。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怎么可能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怎能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家庭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家庭学习
10、氛围较差,家庭智力投资严重不足,就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1)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了种种病变,如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泛滥,贪污腐化的风行,社会裙带风盛行等蔑视真理的现象已严重污染到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走向歧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社会不良风气无疑是非常消极而恶劣的影响因素之一。(2)媒体的影响,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媒体的世界里。学生品行障碍、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违法行为与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书刊、色情与暴力影视、低级庸俗的音像制品、色情网站等所传递的不健康的信息密
11、切联系。媒体的不良影响是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的极为重要的障碍因素。(3)大众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就健康而言,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上普遍带有片面性,都比较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多数人都习惯地认为,孩子不会患上心理上的疾病。(4)消费文化的不利面对青少年的危害,影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为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追求高的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来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有的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同时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会逗引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
12、任造成孩子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恶意损坏公物,恶作剧。校方常常堵不胜堵,防不胜防。例如:在学校向厕所的入粪管道中扔砖块、石头;有意使别人“出丑”,从而“幸灾乐祸”。(2)不良饮食习惯。最常见的问题是:电视佐餐,食不知味;随时嚼“口香糖”,即使和人谈话也“口香糖”不离口;偏食肉和蔬菜,致使孩子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零食当正餐,上课昏昏然;电脑好玩,肠胃受害。上课爱偷吃零食。动手能力差。学生普遍怕苦怕累,不喜欢参加班级劳动,不按时按质完成课后作业,或者作业的字迹潦草,平时贪睡、迟到。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
13、惯的表现:(1)不尊重父母。性格任性,总是质疑父母的决定,不听从父母的教导,不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分担父母的忧愁。(2)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低年级学生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起床、洗漱、吃饭需要父母督促和帮忙,每次上学、放学都需要家长接送。(3)学习不自主。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自己独立的及时完成,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等等。 3.在社会的不良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比较懂事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其行为习惯表现则令人担忧。诸如:交通规则意识十分淡薄闯红灯,过马路偏离人行道;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乘公共汽车,去商场购物,参观旅游等没有排队意识;社会公德
14、意识缺失在公交车内、商场、广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喧哗嬉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上下学或参观旅游过程中随手乱扔杂物,随手摘花折枝,随意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嬉闹,甚至有意毁坏公物等。三、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1.学校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1)学校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学校教育工作,统一认识。学校应该发挥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开展德育活动为载体,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要在全校掀起“树立科学荣辱观,做好八荣好少年”的教育思潮。另外,要培养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15、不断加强和优化学生的养成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用来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并在各班制订每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并要求每班按时的对照执行.学校每天组织一日常规评比,每月进行评比,并发放流动红旗,每学期组织总评,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3)学校应及时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开办家长会就是最好的沟通办法,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收听家教专家的报告,成功案例,个案分析等切实提高了家长素质。通过学习,家长懂得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而另一个好的
16、沟通方法就是做好家访工作,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的不同,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因而做好向学生的家访工作可以让教师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从而缩短学校与家长间的距离,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这一最终目的。(4)学校教育中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运用情感把握学生,能激发学生爱学习和努力向上的积极情绪,能调动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教师要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中,善于掌握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能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健康而积极的情感,从而养成催人奋进的学习习惯,使之和老师有着割舍不开的感
17、情。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想,使其自由地、有选择地去探索新知识。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看成是教育的机会,深入研究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切入点,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2.家庭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父母要重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父母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孩子交流。因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能够影响儿童智力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正常的人格的发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
18、父母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孩子。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他们常常会在与父母的闲谈中道出自己在学校中的各种经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加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促进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2)父母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教育好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素质:经常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在家庭中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父母要更多的参与到家教中来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3)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给
19、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才能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和固定的学习地方这样在孩子学习时才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会让孩子受到尊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社会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社会中引起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是社会风气、媒体、大众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和消费文化的不利方面。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小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自我意识还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20、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孩子总是在其生活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练习和创造,养成日常行为习惯的。(2)让孩子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孩子的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发生,决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受不良影响,逐步形成的。所以,用一定“准则”来养其行、矫正其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是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依据,但还要结合家庭实际,加以具体化、可操作化。这就要求家长从孩子的起居饮食、游戏娱乐、看书学习、为人处事等制定出家规或制度,正常合理的家规和生活秩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3)用法律手段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是遵守法纪法规和社会公德,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只有自觉遵守法纪法规和社会公德,在校就
21、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二是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小学生没有自保能力就要自觉接受家长和老师的监管,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三是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诱惑,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很少,自我防护的能力很弱,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伤害。这就要求未成年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断丰富社会经验,逐渐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不贪小便宜,远离黄赌毒,坚持不吸烟不酗酒,更不能旷课逃学离家出走,才能真正做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22、四是增强运用法律的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小学生身小力弱,还不具备与歹毒搏斗的能力,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增强运用法律的意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遇到坏人袭击自己时,要设法摆脱坏人的纠缠,可以向路人大声呼救,也可以及早拨打110等。在发现坏人对其他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可以就近报告民警,也可以拨打110或者向老师向家长打电话报告等。在自己已经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时,不要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方式,要运用法律通过公安或执法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否则你就可能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伤害他人者,失去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
23、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单靠一种单一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改变学生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很显然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几个因素,这也需要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1)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对受教育者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在日常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使习惯培养成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这样就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2)加强家校合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
24、,都在教育和影响着儿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教师占首要地位。由此可见,父母和教师对一个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模仿和训练。在学校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确定训练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要加强指导和训练。同时,注重家长的培训和提高,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学校更具体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相互统一教育标准,统一教育要求,加强合作,就能够切实获得成效。(3)注重行为习惯个细节强化训练,习惯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不是简单的教育和要求出来的。以往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更多的是提出教育要求,
25、反复的提出要求,提出更多的更难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孩子们最后只知道行为的标准,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孩子生活中的具体小事做起,低起点,细要求,详指导。淡化口头要求,注重指导训练,不听孩子说,只看孩子做,用事实和行为来说话。(4)强化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处于模仿时期的小学生,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人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果说,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半是因为缺乏训练形成的,那么另一半就是因为模仿成年人而形成的。加强老师、父母和社会成年人的行为修养,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良的社会成长环境。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做到正确有效地纠正不良行为,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矫治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参考文献】1 吴小花.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 2008,(36). 2陈刚,蔡华红.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师之友, 2005,05) .10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