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159.50KB ,
资源ID:825915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wodocx.com/d-8259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发送邮件至262216212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doc

1、填空选择: 绪论1 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2 本质属性/性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4 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5 教育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分化)与(拓展)的趋势。6 20世纪有关教育的研究和知识,已不再是用“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所能包揽的了,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7 (教育学)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8 (德国)设立教育学科最早的(哥尼斯堡大学),所开的讲座名称

2、就是“哲学与教育”。(康德)9 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致的。(补充:教育的永恒性,即有人,才有教育。)10 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11 现代教育学在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12 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而教育事业运行的结果,则又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3 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的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14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开始有人研究)也就是(奴

3、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早孕育在哲学体系中。15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纪录)(论语)里。16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继承西周六

4、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17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18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

5、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19 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学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记载孔孟思想)。20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

6、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还提出“不凌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可能与其他章节合出大题,例如,第二章第二节。)21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像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22 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发明的问答法,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述术问答法也是“启发式”教学思想。)23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24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

7、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是工具,帮助统治者统治)。25 但亚里士多德注意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的反映。(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泛智教育”。以上述思想为核心,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

8、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夸美纽斯由于写了这部著作,成为人们公认的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26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是又一位享誉全球的对教育思想的丰富、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副标:论教育。提出了自然教育观)。树起了遵循人自身成长规律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大旗。卢梭认为,现存的人是坏的,但人的本性是善的,因此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

9、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体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深入了解、研究的需要,认识到这是有效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27 1776年,康德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教育学讲座,他的学生林克将他的演讲的内容整理、编撰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教育。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主张家庭教育,教育万能论)。28 将教育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并为后人所公认

10、的是在19世纪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他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此外,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系统研究了教育和教育过程,提出了按教学过程中儿童心理活动变化而划分的著名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使原来难于把握的教学过程变得可操作起来。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他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

11、的代表。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29. 英国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实证主义者。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教育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杜威创立,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的。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促使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12、传统教育学派(强调三中心和课堂教学)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强调实用主义,以活动为中心,实践)的对立局面。31. 苏联,1939年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32. 我国近代教育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对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33.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34. 1963年美国布鲁纳出版了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13、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35. 1975年苏联出版了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6.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第一章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把“教”和“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教育的概念分为广义狭义。 广义: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

14、、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二)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生。(三)教育措施 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

15、导者。三、教育的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教育的起源 四种观点:(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支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社会

16、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河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只有人才能经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热泪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五、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

17、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4教育内容简单。5教育没有阶段性。(二)奴隶社会教育。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在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较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同学校教育是如何产生的):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

18、,学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概括奴隶社会教育特点如下: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2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的。3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4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5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封建社会教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概括封建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3在教育内容上“

19、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概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2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3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

20、人。4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6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五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六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因素(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有):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1、所制约4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七 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一)建国前的学制发展。我国学制产生于商周,发展与秦汉,完善于隋唐两宋。清末前建国前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1学校教育缺乏系统连贯性,主要是蒙学和大学两种教育形式;2入学有等级限制,学校教育不具有普及性;3学校教育以古代文科类内容为主,自然科学类内容不占主要位置。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922年又颁布了“千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都是照抄美国和日本的学制而成的。(二)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22、1985年5月27日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内容:1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2月13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国家实行

2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八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我国现行学制是什么:(一)学校的主要类型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主要的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九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体现出哪些特点: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双轨制)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问题时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

24、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理论的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承认教育局局长、法国人保罗朗格朗十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十一。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十二。1986年4月12日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十三。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

25、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十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做法和策略):1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2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3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4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2)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

26、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月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种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促进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

27、验仪器、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也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所引起的,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3)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人。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科学知识是一种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的再生产,也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在科学知

28、识再生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的继承性上,其次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最后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4) 教育与政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的,影响着社会政治的诸方面,5)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

29、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并要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在教育内容上,尤其是那些关于政治、哲学、经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即为谁服务的问题,更是由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6)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人的思想、能力、知识技能和政治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和造就。教育是培养社会政治人才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0、一个 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也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越发达,就越容易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进步。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学校通过教育者的言论、行动以及教材和刊物等的传播与发行,宣传一定的思想,借以影响群众形成一定的舆论,为一定的社会政治服务,宗旨,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反过来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有着伟大的影响。7)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是影响性的,主要体现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背景。社会传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生存

31、、发展和创新的每一个阶段之中。8)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9) 文化主要有5种存在形态:物质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活动形态的文化,心理形态的文化。10)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1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其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其二,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2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其一,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其二,作为民族文化

32、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的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其三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其四,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存在着影响。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11)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文化对通过教育整理文化具有客观要求,教育自身具有整理文化的迫切需要,教师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33、,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有整理文化的能力。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洽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12)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2科学技术影响学生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4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13) 教育对科学的促进作用: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人的

34、身体发展,也即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体质的增强。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兴趣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不外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管能动性四个方面。2) 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什么原因促进人的发展):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

35、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的性恶论、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史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皮亚杰3)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一遗传

36、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头发、皮肤、眼睛的颜色)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遗传成熟程度的在应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因素还潜在的决定着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从而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二环境在人

37、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对人起什么作用):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38、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然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

39、,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五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遗传决定论,桑代克、霍尔2环境决定论,华生3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吴伟士4教育万能论4) 教育要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有何规律教育如何适应,如何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施加教育):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的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要

40、循序渐进。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工作者既要考虑阶段性,又要着眼于发展,注意衔接和过度。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要探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者要注意发展的稳定性,从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上都要考虑每一阶段的比较稳定的共同的特征,与此同时,又要重视身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

41、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学生较快的发展。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者认识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可以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选择有效的途径,使全体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5) 少年期主要是指13、14至15、16的年龄段6) 少年期的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重视青春期教育2丰富精神生活3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7) 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8) 针对青年期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育者应做到如下几点: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

42、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第四章 教育目的 填空 选择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3、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第三,对课

43、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4、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5、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6、课程目标主要有三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7、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8、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9、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无目的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个人本位论。亦称儿童儿童本位论,典型代表有卢梭、福禄

44、培尔、裴斯泰洛齐。这种观点可概括为: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史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10、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45、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影响制定教育目的的因素1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13、德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14、体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5、美

46、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16、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7、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的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18、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19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20、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又对身体素质、心理

47、素质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2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2、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第四章 教育目的 简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2、普通学校学校体育的任务: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具体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有组织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基本

48、活动能力使学生认识锻炼身体的重要意义,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体育道德。3、普通学校美育的任务: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艺术活动的兴趣以及从事现实美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4、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面向所有方面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中小学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不局限于校园与课本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全面发展教育教育价值的多元化。不仅学知识,学生存与发展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填空 选择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