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青海省农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摘要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振兴青海的重要举措。目前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应高度重视农牧区基础教育,加大农牧区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力度,改善农牧区人力资源的生存条件;加大农民和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农牧区政策,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吸引人才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农牧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促进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词:农牧区,人力资源,产业结构 目录绪论1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1.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是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1.开发农牧区人力资
2、源是农牧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1.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是实现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1.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社会稳定和西部大开发的迫切要求2青海省农牧区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分析2.在数量上表现为2.在质量上表现为2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设想3.高度重视农牧区基础教育4.大力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与培训4.改善农牧区人力资源生存与发展的生活环境5结论5参考文献7致谢8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浅议青海省农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绪论青海省是全国资源大省之一,但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要全面推进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不容忽视。全省人口仅
3、农牧区占全省总人口的75.6%,这些人力资源需要开发,第一要素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摆在了青海各级政府的面前。研究表明,有实物资本存量增加而带来的经济总量的增加,仅相当于由人力资本存量增加额的1/4,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是实物资源的4倍,人力资源对社会的贡献是远大于其它资源的。青海省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作为具有实际劳动能力和潜在劳动能力的农牧区人力资源,因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重视。随着青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成为振兴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了。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麦
4、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于物理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第一资源,成为保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青海农牧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2004年农牧区有人力资源264.95万人,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却普遍低,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综合开发。1.1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是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流动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劳动力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一般在16%20%之间。因此,加强农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越
5、大,其转移、就业的能力就越强。1.2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是农牧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青海农牧区农牧产品品种繁多,但大多数依靠出售初级产品为主,已不能满足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所以必须走向农牧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参与对加工、销售利润的分配。这就要求,劳动者的智慧性和技术性,这无疑对农牧业经营者的人才质量、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曾说:“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由于青海农牧区劳动者对科技接受能力的有限性也无形中影响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1.3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是实现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青海多年来农
6、牧业生产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严重地制约着农牧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结症所在,在靠扩大农牧产品产量的增加已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向集约型转变,靠技术进步品种的改变,靠低消耗,高技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办法来获得高质量,高产出的优质品种,而所有这些都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分不开的。如果不注意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青海经济会延缓赶上其它省区,仍会处于全国的倒数,所以它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速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4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社会稳定和西部大开发的迫切要求在青海农牧区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先富起来的是那些文化素质较
7、高的家庭,而那些文盲、半文盲等较低的农牧民家庭至今还在温饱线上徘徊。人均耕地较少,牧场草质受损和沙化的农牧民连口饭吃都解决不了,很多地区出现这样一种不良循环,即收入低家庭贫穷教育投资少人口素质低技能缺乏就业机会少收入低。在农村有的家庭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不错了,牧区有的上了小学能放牧就在草原待上一辈子。破解这一怪圈的对策就是给予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次推动。这样也有利于青海农牧区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农牧区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分析人力资源数量是构成人力资源总量的基础部分,在生产技术水平有限的国家和地区,常常以劳动数量作为反映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指标。青海人口数量处于一个逐步增长,民族成分不断增加的过程
8、,尤其是农牧人口从数量和总体规模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农牧区整体增长速度高于城市;而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劳动者在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知识和技能等。鉴于青海省的历、自然和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的质量受自然环境、人力资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以下特点。2.1在数量上表现为第一,人口在边缘地区分布较广泛,这些地区多为东部农业区和高山、草原的高海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二,少数民族藏族多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区交通和信息非常闭塞,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3.5%;第三,农牧区人口总
9、量继续增长,即使在低生育水平下,每年出生的人口也将在10万左右,增长幅度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农牧区人口数量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尽管近年来脱贫工作成绩卓著,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由于居住环境差、耕地资源极为匮乏等原因,致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促进民族和谐与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2.2在质量上表现为2.2.1 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率高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从表上看,显著的特点是文盲率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短,各地区文盲率差距大。在8个州、地、市中,玉树最高,西宁最低,各地区受教育程度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内部差距大,有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两年至三年,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
10、17年,比全国低5%。农牧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严重影整个青海经济文化的发展。2.2.2 学历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匮乏学历结构特征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学历结构高且学历层次合理说明人力资源的文化、知识整体的综合素质高。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学历结构普遍较低,农牧区人口升学率低于城镇,学历及高尖人才极度匮乏,农牧区劳动人口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2.4%。2.2.3 人力资本存量低,严重制约着农牧区经济的发展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能力系数4.18低于全国6.89的平均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人力资源的产业分布不合理,绝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也,使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力资
11、源双重任务重。2000年青海6岁以上人口教育程度与全国比较的水平% 表为上过学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合计东部6.931.7534.3438.569.493.832.971.640.12100中部7.551.5937.8437.868.253.292.471.100.05100西部11.562.2443.7729.496.593.172.200.940.04100青海23.654.0034.8824.247.5912.501.951.19100青海省分地区受教育程度表表地区别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文盲率%受教育年限(年)未上过学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大专以上总计23.13.73
12、4.223.911.53.618.036.17西宁市11.32.632.032.015.96.19.867.69海东地区24.93.939.822.27.51.620.825.55海北州25.55.440.018.19.11.919.595.43黄南州42.93.933.88.87.82.730.304.19果洛州52.88.921.19.16.61.534.813.12玉树州67.45.016.95.34.40.943.772.16海西州13.62.732.128.718.54.410.137.43海南州33.34.837.214.58.02.223.924.86注:青海统计年鉴,青海人民出
13、版社,1998-2006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设想 青海农牧区在劳动力数量上有优势,但由于劳动力素质低,科学文化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不把这种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发成现实的人才优势,既是对现有人力的浪费,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青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是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过去把人力资源的内涵,仅仅理解为智力的开发,实际上包括教育、培训、配置等多种方式,针对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和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对其开发也必须遵循这种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地理因素,结合实
14、际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高度重视农牧区基础教育青海省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广大农村、牧区教育和文化工作还很落后,农牧民知识化水平还很低,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要加大对农牧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牧区。要充分认识青海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文化特点,发现其潜在优势,从而选择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同教育方案,并形成合理的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结构,通过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世界银行专家指出,增加教育的投资,劳动者的时间平均每增加一年,其创造GDP就会增加9%。可见,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的投资回报可以实现由算数基数增长向几何基数增长。狠抓农牧区
15、师资力量的配备。现在很多农牧区的学校,师范毕业生很少,有的不愿意到牧区任教,而代理教师很多。他们都是从初中(少数是高中)毕业上不了高一级的学校而担当中小学教师一职的,存在误人子弟的极大可能性。农牧区学校出来的学生赶不上城里的学生,其原因就在这里。有人认为农牧民的孩子会认几个字就行了,这种观念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农牧区学校担负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品学兼优的人力预备队伍的重任,这是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担负着造就有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为农牧业现代化储备后备力量。学校软件硬件好了,才能更好的吸引家长在经济不宽裕的条件下,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子女的人
16、力开发上。3.2大力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经济长期增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力,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更本动力。青海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和技术的教育与培训。虽青海省在2006年在政府投入下,开办了“阳光工程”培训班,向山东等输送了1200余名劳动力,但接受这种培训的只是少数初高中毕业生。青海农牧区有108万富余劳动力,城镇有32万人。这要求在西宁或海东建一所国家级的重点职业中学,进行大规模的培训这些青年劳动力。3.2.1 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出版
17、一些 “乡土教材”因地制宜的加大劳动技术课的比重,开设一些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鼓励青年参加培训。政府支持减免学杂费,让学生能够在经济上进入学校学习。3.2.2 加强农牧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青海农牧区每年有数量可观的初高中毕业生游离在社会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他们是一批十分宝贵的智力资源,只要开发培养就可以成为某一方的人才,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政策,使这些人才为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2.3 加快农牧区劳动者的在职培训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摆在现代社会面前的任务是培训、培训、再培训。现在高度兴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一大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从生产环
18、节到组织、供销、信息加工、运输等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型,创新型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青海涉农院校应加大成人教育的比重,培养出使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大展宏图的实用性人才。3.3改善农牧区人力资源生存与发展的生活环境改善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人力资源生存条件,关注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东部干旱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处理好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切实保护耕地,发展节水型产业,减轻草场载畜,充分保障农牧区人力资源发展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人力资源发展相协调,要将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作为要素与人口计划、经济发展规划,做到相互衔接,互为依据的综合决策。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控制住生态
19、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力资源的生存空间,为他们及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出人力资源发展的生活环境,在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是农牧区特殊的人文价值观及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融合,减少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相互间的重复、内耗与局限,弥补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空白点,尽快提高农牧区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率与效果,为人才脱颖而出和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结论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作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要全面推进青海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高起点地发展,第一要素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此,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现有劳动者的文
20、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加强后备劳动者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普及法定义务教育落实到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解决人才外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各地要重视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青海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作好先行准备。参考文献1 毛德志.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华中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2324.2 黄津孚.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32.3 王玉林.关于青海省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 青海大学学报,2002,291(3):2223.4 姜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ED/OL:忽略:/忽略此处5陈志平.农村资源开发研究N.中国财经报,20061212(5).致谢感谢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7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