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69 ,大小:13.87MB ,
资源ID:823549      下载积分:2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wodocx.com/d-8235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兽医学(全套课件669P).ppt)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发送邮件至262216212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兽医学(全套课件669P).ppt

1、中兽医学专 业:动物医学(营养)学习用书:教材:实用中兽学汤德元 陶玉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参考书:1.中兽医学(第三版)刘钟杰 许剑琴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月2.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兽医卷农业出版社1991年9月3.中国兽医学杂志、中兽医杂志和中兽医医药杂志1984至今绪 论一、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以防治家畜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家畜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多彩的病证防治技术。它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

2、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几千年以来,它不仅对我国家畜的繁衍起了保障作用,而且对世界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古至今,越来越引起国外专家的重视。它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去研究畜体内在动态联系和辨证论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西兽医学传入中国后出现特有名称。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兽医诊疗家畜疾病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诊断和治疗家畜疾病的重要原则。1.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2.动物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它是中兽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兽医学的另一基本特点。三、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一)原

3、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2世纪)中兽医学的起源1.河南仰韶遗址中(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便发掘出许多猪、马、牛等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针、陶器等,应用于战胜人畜的疾病,这便成为温热疗法或针灸术以及其他外治法的起源。2.陕西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和姜寨遗址中有饲养家畜的圈栏的遗迹出现,这不仅说明当时关于兽医防护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畜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相传黄帝时代(约4千多年以前)已用针、药治疗马病并发明了去势术。4.研究证明:中国最迟在原始社会后期已有马、牛、羊、鸡、犬、猪的饲养,也出现了兽医防护和原始医疗措施。(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中兽医学的早期发展1夏

4、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中国从夏代便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时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奴隶,叫做“牧竖”;同时该时期已能人工造酒。2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1)商朝的甲骨文证明,当时对家畜的护养,已发展到了牛有棚,猪有圈,马有厩,羊有栏,并记有人畜通用的病名,如体内寄生虫、齿病以及胃肠病等。甲骨文中除有酒字外,还有药 酒的出现。而在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还出土有郁李仁、桃仁等。在当时出土的文物中还有青铜针、青铜刀,并在甲骨文中有家畜去势术及宫刑的出现。(2)在商朝后期的殷周奴隶时代,产生了带有自发的、朴素性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以后成为祖国中医、中兽医的说理工具。(3)据周礼书记载,

5、约公元前11世纪时,已将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类,并将兽医列入了政府的编制,他们的职责是“掌疗兽病、疗兽疡”。在例子一书中尚有“马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兽医,而且随着马病学的发展而有了专门医治马病的“马医”,这是世界上兽医的最早分科。(4)在治疗家畜疾病方面已采用了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3西周到春秋(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1)从西周到春秋中兽医学知识有了很大发展。西周已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同时已采用了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兽医医疗措施。(2)在家畜去势术方面已有进一步发展,将其广泛应用于马、牛及猪。这时还记载有不少对家畜危害较大的

6、疾病,如狂犬病、家畜疥癣、传染病、运动障碍以及外吸血虫,如马、牛虻等。(3)该期还记载一部分人、畜通用的药物(有动物、矿物及植物药)。(4)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的畜牧兽医名人有造父(约公元前10世纪)、孙阳(约公元前7世纪,号伯乐,官封伯乐将军,善于相马)和王良(约公元前6世纪)等。(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中兽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不断总结提高1.战国(前475前221年)时期(1)我国在战国时期,便已有专治马病的“马医”的出现(见列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兽医分科。(2)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导源于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公元前3世纪)。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集,各9

7、卷,各81篇。其中素问着重于医学基础理论或各家医论的论述;灵枢重点介绍了针灸经络的理论和针刺手法的运用等.该书中初步建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后被汉代名医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进一步概括为“随证治之”,一直为中兽医临床实践所运用;又该书中提出的“治未病”的防病医疗思想,也在以后的兽医著作中有所反映。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1)在秦汉时期我国兽医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秦代制订的“厩苑律”(见云梦秦简),它是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在汉代改为“厩律”。(2)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 种(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其中

8、特别提到了“牛扁疗牛病”,“桐叶治猪疮”以及“雄黄治疥癣”等。在汉简中已记载有兽医方剂,并开始把药做成丸剂给马内服(见居延汉简、流沙坠简以及武威汉简)。(3)汉代名医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著有伤寒杂病论等书,充实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奠定了中医、中兽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其制订的大量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确有实效,至今仍为中医、中兽医处方用药的楷模。后世称张仲景为“医圣”,是“辨证论治”的创始者。(4)汉代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用酒冲服),进行剖腹手术而出现“即醉无所觉”,这是世界上应用麻醉方法进行腹部手术的最早记载,较之国外乙醚麻醉(1846年)要早一千

9、余年。相传他还有关于猪、鸡阉割手术的记述。后世兽医曾推崇他是阉割术的始祖,也是外科学的鼻祖。(5)此外,当时除有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外,还出现了专治牛病的“牛医”(见后汉书)。3.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1)晋人葛洪(公元281341年)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其中有“治六畜诸病方”,对于用“谷道入手”的技术治疗“驴马胞转”,用黄丹治疗“马背疮”等十几种病,提出了疗法。同时,在防治狂犬病时,提出用已感染该病病犬的脑组织敷咬处,以达“取脑付之,后不复发”的目的。此外,还指出疥癣里有虫。(2)北魏(386534年)时,贾思勰著有综合性的古农书齐民要术,该书设有畜牧兽医专卷,内有家畜疾病治

10、疗的方技40余种,其中对于掏结术,用削蹄法治漏蹄,羊、猪的去势术,以及有关群发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隔离4.隋代(公元581618年)该时期兽医学的分类已逐渐完善,关于家畜病证的诊治、方药及针灸均有了专著,如当时已出现有治马牛骆驼等经、疗马方以及马经孔穴图等。5.唐代(公元618907年)(1)唐代是我国兽医教育的开端时期,如当时的太仆寺中设有“兽医600人,兽医博士4人,学生100人”。兽医 博 士 的 主 要 职 责 是“以 教 众 生 徒”。(2)9世纪时我国唐朝接受日本派来的留学生平仲国到我国学习兽医。(3)唐人李石(约9世纪)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现存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于兽医理

11、论及技术有较全面的论述,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到明代时日本有编译本假名安骥集的流传)。(4)公元659年由唐朝颁布发行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典。(5)此外,唐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兽医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新疆出土的唐代牛医方。6.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公元951960),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颁诏,对“病患老弱马”进行集中疗养。7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从11世纪初开始,先后由宋朝政府设有专门疗养马的机构“病马监”和尸体解剖的机构“皮剥所”,同时尚设有相当于兽医药房的“药蜜库”。当时还编著过不少兽医学专著,

12、如明堂灸马经、伯乐针经、医驼方、疗驼经、马经、医马经、相马病经、蕃牧纂验方以及重集医马方等。此外,据使疗录记载,在11世纪时,我国少数民族兽医用醇作麻醉剂,进行过马的切肺手术.8.元代(公元12791368年)著名兽医卞宝(卞管勾)著有痊骥通玄论,其中有“三十九论”、“四十六说”等,并对马的起卧症(包括掏结术)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书中还提出了“胃气不和,则生百病”的脾胃发病学说。此外,当时曾有安骥集八卷本及治马、牛、驼经等书的出现。9.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1)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等集明代以前及明代兽医的实践经验,编著了著名的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由丁宾作序,刊行于1608年(

13、简称丁序本),该书内容丰富,是在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2)16世纪时所出现的马书及牛书内容也很丰富。(3)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李时珍(字东壁,15181593年)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曾参考过畜牧兽医古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收入药物1892种,方剂11096个,对中外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此外,在这一时期,朝鲜人赵浚等编写了一部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刊行于1633年),对于研究中兽医学术亦有一定参考价值。10.清代(公元1644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我国兽医陷入迟迟不前的状态,1736年李玉书曾对元亨疗马集进行了改编,主要删除了“

14、东溪素问四十七论”中的二十四论,并根据其它兽医古书增加了一部分内容,现在广为流传的就是这一种版本。此后(1785年)郭怀西尚有新刻注释牛马驼经大全集的出现。解放后从民间收集到湮流于这一时期的民间著作尚有抱犊集(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串雅兽医方(赵学敏,1759年)、疗马集(周维善,1788年)、养耕集(傅述凤,1800年)、牛经备要医方(沈莲舫,成书年代不详)、牛医金鉴(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近代中兽医学的发展。1.从鸦片战争到西兽医有系统地传入我国(18401904年),在这60多年中,虽然存在着视中兽医为“医方小道”,“故无人学兽医者久矣”(见

15、猪经大全序)的情况,但在该时期的太平天国(18511864年)军队中设有“骡马医,专门治疗军马疾患”。在此时间出现的中兽医著作有活兽慈舟(李南晖等,约1873年)、牛经切要(1886年)以及猪经大全(1891年)等。2.从西兽医学的传入到解放前(19041949年)北洋军阀在1904年开办了北洋马医学堂(民国元年改为兽医学校),从此西兽医学便开始有系统地在我国传播。以后派往日、美等国的留学生逐渐增多,这无疑对中兽医的发展起了补充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克服了中兽医药的局限性,为中兽医中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中西兽医应该有机的结合,创立我国独特的新兽医学,但是国内反动统治阶级为了适应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需

16、要,对中医药及中兽医采取了摧残及扼杀政策。如1929年悍然通过了“废止旧医”案,立即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1937年有人在美国兽医杂志上发表文章,攻击中兽医“不科学”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广大民间兽医遭受歧视和压迫,而且严重地阻碍了中兽医学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仅有驹儿编全集(1909年)、治骡马良方(1933年)以及兽医实验国约新册(1940年)等的出现。(五)社会主义社会(1949现在)中兽医发展的新阶段(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兽医学因重新得到了重视和提倡,而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在政策上重视中兽医工作,1956年提出了加强民间兽医工作,重视发挥民展民间兽医工作的作

17、用,对中兽医制订了“团结、使用、教育和提高”的政策。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发出了“使中西兽医密切结合,把我国兽医学术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号召,从而使中兽医学得以迅速发展,先后有中兽医研究、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建立 。(2)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搜集整理了大量中兽医经验资料或专著,总结提高了一部分病证防治技术,调查整理了不同家畜的针灸穴位及阉割技术以及大量的方药。在此基础上广大兽医科技人员进一步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及“中西兽医结合”的方针,使中西兽医相结合所开展的调查研究和总结提高中兽医学术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例如家畜针

18、刺麻醉的试验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对于家畜结症、胃扩张、骨折、仔畜下痢、腰肢病、胎产病、脑炎等一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在针灸及中药的运用方面也总结出了一些新方法或新方剂。(3)1978年以后,中兽医的教学、研究工作重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总结提高中兽医学术方面也开创了新局面。例如激光针灸、微波针灸、磁疗,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辨证和选针取穴、中药添加剂的筛选、电子捻针机的应用、应用电镜对针灸穴位组织学的观察以及利用各种自动化分析手段对中草药进行研 究 等 均 有 了 良 好 的 开 端。四、学习中兽医的目的、任务及方法(一)学习中兽医的目的和任务1.学习中

19、兽医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教学实习,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中心的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畜禽常见病证防治问题的能力,并能贯彻“中西兽医结合”的方针,为开创我国的新兽医学而贡献力量。2.继承和发扬祖国兽医学遗产,走中西兽医结合的道路,加快开创我国的新兽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兽医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西兽医应该团结合作,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研究我国兽医学遗(二)学习中兽医的方法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习中兽医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承认其局限性,批评地汲取其精华排

20、除其糟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中西兽医学是两套不同的体系,还要深刻理解“中西兽医结合”的含义。所谓中西兽医结合,就是把中兽医药学知识和西兽医药学知识结合起来,取两者之长,以创造出我国统一的新兽医学。2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中兽医学的特点,在学习时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对理、法、方、药及针灸逐步融汇贯通。所以需要反复学习,反复体会,力求掌握其运用规律。3应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中兽医学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因为中兽医学的理论是通过临症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临症实践,不要当“文兽医”,要多出诊看病,经常跟兽医老师实习并作好病例记录,不要只说

21、不作,指手划脚,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体会,掌握对病症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4善于综合、归纳、分析和比较,能吃苦耐劳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综合、归纳、分析和比较,并且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汉思想,为此,必须巩固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不怕脏,不怕累的决心和信心。第一篇 基础理论中兽医学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精液、经络、病因病基五大步分内容。第一章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性质的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种哲学理论的合称。在古书中,阴阳最早见于周易 系辞,五行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二者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前者把它统一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中,后者则把它统一于

22、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阴阳五行它们都是从自然本身出发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探求自然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各门类自然科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说便先后引用到医学中来,作为医学的推理工具,从而成为中医、中兽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兽医学领域中,则运用它来说明畜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病证防治等。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去认识世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

23、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事物,均可用阴阳来表示。它即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借以说明万物的构成和变化。如白天与黑夜、炎热与寒凉、虚弱与强壮等,一方属于阳,另一方属于阴。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由于事物中含有两种不同属性的“阴”和“阳”所起的作用。阴和阳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一切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判定阴阳的准则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

24、个方面,所以也代表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概括起来讲,凡是向上的、活动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强壮的及功能的等属性,属于阳;相反,凡是向下的、安静的、寒凉的、向内的、晦暗的、衰退的、抑制的、虚弱的及物质的等属性,则属阴。在临证实践中,这种属性的区分,便成为“阴阳辨证”的基础。2 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一年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日之中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正如素问中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25、。这就说明了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特殊性。阴阳虽包括万事万物,但任何事物的内部又都包含有阴阳,此一事物和彼一事物中的阴阳各有其特殊性。每一事物内部阴阳的对立统一,推动了该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以公母家畜为例,即公畜为阳,母畜为阴,但公畜本身也可分为以阴和阳为代表的两个方面,母畜本身也可分为以阴和阳为代表的两个方面,由于公畜和母畜体内所包含的阴阳各不相同,所以才有公畜和母畜的区别。这就是阴阳的特殊性。(3)阴阳的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常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例如,就家畜胸与背的关系来说,胸在下属阴,而背在上属阳,但在胸与腹相关联时,

26、则胸在膈之前属阳,而腹在膈之后则属阴了。(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仅是相对的,而且也是可分的,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如以昼夜来说,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而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而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如以脏腑的关系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而属于阴的五脏,又可以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这是指属于阴的事物中,又有属于阳的一面。(二)阴阳的变化规律阴阳的变化规律,主要是指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及相互转化等几个方面,这也是阴阳的相互关系。1 阴阳的相互对立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二者的属性是相对的、矛盾的、制约的,阴气盛,

27、阳渐生,以制阴,使阴不至太过;阳气盛,阴渐生,以制阳,使阳不至太亢,二者相反相成。有对立才会推动事物的消长发展,有制约才能防止一方发展太过,这既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又维持着阴阳之间在总体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例如,夏季阳热亢盛,但夏至日后却阴气渐生,以制约炎热的阳;冬季阴寒盛极,但冬至日后则阳气渐复,以制约严寒之阴,冬夏互为消长,才有一年这个大周期的寒热变化。疾病的发生同样是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阳邪盛则阴血受损,表现为“阳胜则阴病”;阴邪盛则阳气被抑,表现为“阴胜则阳病”,这说明阴阳双方一方过盛可抑制对方,使之趋弱从而导致疾病产生。同样阴阳双方一方过于不足,可导致对方的相对过盛,从而出

28、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说明阴阳的胜负失调就要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阴平阳秘”也是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取得平衡的结果。只有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2 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又称为“阴阳互根”。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无所谓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无所谓寒。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都是这样,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对阴阳的双方相互依存

29、的最好说明。结合家畜畜体来说,阴指物质,阳指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功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如果阴阳两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就会出现“孤阴”和“独阳。,也就不能再生化和滋长了。如“大汗亡阳”中,汗为阴,当阴大量亡失后,阳无以依附,故阳也随之而亡失。3.阴阳的相互消长 是指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例如,就家畜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阴

30、消阳长”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会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会发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图l1).图l一1阴阳消长示意图4.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一般来说,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则属于质变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阴发展

31、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化为阳;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会转化为阴;寒发展到“极”的阶段,就要向热的方面转化,热发展到“极”的阶段,也要向寒的方面转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是经常可见的,如家畜外感风寒,出现耳鼻发凉、肌肉颤抖等寒象;但寒邪入里,郁久化热,出现口干,舌红,气粗等热象,这就是由阴转化为阳。某些急性热性病,如肠黄、中暑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泄泻及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口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 气 恢 复,病 情 又 转 危 为 安。前 者 是 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图12

32、阴阳转化示意图以上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领域中的灵活运用。同时,临证中所见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人里,由里出表等病证的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图12)。二、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兽医各个方面,用来说明畜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一)在解剖生理方面1在组织结构方面阴阳学说在阐明畜体组织结构时,认为家畜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就大体部位来说,表为阳,里为阴。“表”指畜体的外表,泛指皮肤、肌肉、四肢;“里”指畜体的内里

33、,如五脏六腑。脏腑又可分阴阳,脏为阴(心、肝、脾、肺、肾),腑为阳(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五脏之中又可分阴阳,如素问 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由此看来,居于隔肌之前的心、肺属阳,居于膈肌之后的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分为心阴、心阳,肾分为肾阴、肾阳等。总之,畜体上下、内外各组织器官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正如元亨疗马集说:“马,禀阴阳二气而生”。2在生理方面在生理方面,认为物质为阴,功能为阳。如素问生

34、气通天论中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就是说:“阴”代表着物质或物质的贮藏,是阳气的源泉;“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同时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关系;同时阴阳的运动还表现在脏腑的协调上,如心为阳脏而主血,肺为阴脏而主气,同居胸中,气血相互资生。肾为阴脏而藏精,肝为阳脏而主疏泄,共处下焦,肾阴滋养肝阳。脾胃同处中焦,脾为阴脏而喜燥恶湿,胃为阳腑而喜润恶燥,两者润燥调剂为用。此外,阴阳的运动表现在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上。肝、肾位于下焦,其气运行中、上焦,表现为升。

35、心、肺位于上焦,其气血运行于中、下焦,表现为降。脾、胃位于中焦,脾气主升,运水谷精微上达于心肺;胃气主降,传糟粕于大肠。脏腑升降正常,则气血生化运传上息。总之,只有阴阳协调,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二)在病理方面疾病的发生,是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1 阴阳的偏盛阴阳任何一方的偏盛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从而出现“阴盛则阳病”或“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是由于阴邪(寒湿)偏盛,损伤阳气,致使阳不胜阴而引起“阴胜则寒”的病证,病畜表现出一系列的寒象:身冷寒颤,耳鼻四肢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肠鸣腹痛,不时起卧,口色淡白,脉象沉迟等。此谓

36、实寒证(见图13)。“阳盛则阴病”是由于阳邪(暑热)过盛引起的热性病证,耗伤畜体阴液,致使阴不胜阳而引起“阳盛则热”的病证,病畜表现出一系列的热象: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头低耳耷,行走如痴,舌红苔黄,脉象洪数等,此谓实热证(见图 l一3)。图13阴阳偏盛示意图2 阴阳的偏衰阴阳任何一方的偏衰,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亢盛,从而表现“阴虚则内热”或“阳虚则外寒”的现象。“阴虚则内热”,是阳本不亢盛,但由于阴液耗伤出现不足,则阳表现出相对的有余。阳盛则热,但这个热是由于阴不足的结果,故称虚热,家畜常表现体弱多汗,低热咳喘,粪干尿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图14)。“阳虚则外寒”,是阴本不太盛,

37、但由于阳气衰微,表现不足,则阴表现出相对的有余。阴盛则寒,但这个寒是由于阳虚的结果,故称虚寒。家畜常表现身寒颤抖,耳鼻四肢发凉,腰膝冷痛,尿频量少,粪便稀软,口色淡白,脉迟细无力等(图14)。图14 阴阳偏衰示意图此外,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的现象(如图16)。如临证常见的一些慢性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或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的化生无源,都是常见的病理变化(图15)。图l一5 阴阳两虚示意图图16 阴阳在病理上的应用示意图(三)在诊断方面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

38、疾病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任何病证,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则又是其中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临证时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许多症状,可用阴阳归纳如表12。表l一2 四诊的阴阳归纳表四诊病状阴阳望 诊口色小便大便青、白、黑清、长稀黄、赤、红短、赤干闻诊咳嗽呼吸声音低微浅 短声音宏大声粗息高问诊饮水发热不 渴怕冷喜热口 渴恶热喜冷切诊脉象体表沉、迟、细、涩、虚凉浮、数、洪、滑、实热(四)在治疗方面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

39、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对阴盛的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方法治疗;对阳盛的热证,应用“热者寒之”的方法治疗。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相对亢盛者,则应补其阴液,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治之;若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相对亢盛者,则应补其阳气,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治之。(五)在药物方面在药物方面,用阴阳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以作为临证用药的依据。如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药味酸、苦、咸的属阴,辛、甘、淡的属阳。在药物气和味中又有厚薄

40、的不同,因而药物的阴阳属性也有区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药物具有升浮、发散作用的属阳,具有沉降、收敛作用的属阴。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治疗疾病,就是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从而达到阴阳重新平衡的目的。(六)在针灸方面针灸治病,同样是调整阴阳。一般针属阴,灸属阳;冷针属阴,火针属阳。手法上以泻为阴,以补为阳(速进针、速退针,右转针为泻法;进针后,又留针,左转针为补法)。凡表、实、热证多用冷针与泻法;里

41、、虚、寒证多用火针及补法,故有“寒甚火针施,热甚生针彻”的说法。灸法有雀啄灸、直接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药灸)等之别。一般雀啄灸为泻法,属阳中之阴,其它各种灸法为补法,属阳中之阳。(七)在预防疾病方面一般认为家畜机体与外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体内阴阳必须与外界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畜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样才能使家畜四季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配合四时药物防治,保持畜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去认识世界

42、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学说运用中兽医学领域主要体现于脏腑学说理论中。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指运行或运动。五行不是单纯指五种物质,而还指事物的五类不同属性及其相互间的运行。五行认为,各种事物凡具有曲直性质的属木,有炎上性质的属火,有稼穑从出性质的属土,有从革性质的属金,有润下性质的属水。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借以说明畜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并指导临证诊断与治疗。(一)五行归类五行归类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的五种属性为中心,把自然界中有关事物与畜体的

43、脏腑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现象,按照毫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视其与五行哪一类相近,就把它归属于哪一类中。这种归类方法运用了“取类比象”法。五行归类的结果见表13。表13 五行归类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古人把自然界和畜体的一些现象,都以五行为中心加以归纳分类,这种用“五行”归纳事物的方法,基本上已不是木、火、土、金、水的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木的特点是生发、柔和;火的特点是阳热、上炎;土的特点是长养、变化;金的特点是清肃、坚劲;水的特点是寒润、下行),抽象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属性。如“木”的特点是生发、柔和,而春季多东风,草木开始生长,其色青绿,木味多酸涩,故把春、东、风、生、青、酸都属于木。,其余类推

44、。把畜体的五脏也分为五类,是应用五行的生化规律来说明五脏的作用。如肝性喜条达,象树木喜欢向上伸展一样,故属木;心能推动血液运行,维持全身热能,象火一样的温煦,故属火;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供养全身的需要,象土能生长万物一样,故属土;肺主气,主肃降与发声有关,象金器能收割万物,击之有声一样,故属金;肾主水,能管理水液代谢,故属水。(二)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五行的相生、相克、生克制化、相乘和相侮这五个方面。其中相生、相克属于生理范畴;相乘、相侮属于反常表现;生克制化则属生理上的相互制约关系。1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的关系。古人从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观察到:钻木可

45、以取火,木焚可生火,故木生火;物质被火烧后化成灰土,故火生土;土内蕴藏金属矿物,可以提炼金属,故土生金;金属接触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或金属加热熔化后可以化成水,故金生水;水可以滋润草木使草木茂盛,故水生木。五行相生的顺序是:相生关系一般是单方向性的,只有“顺生”而无“反生”,同时,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木为例,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生火,火为木之子。五脏的相生关系,可按五行归属类推。2 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时认识到:树木的根深入土内吸收养分而生长茂盛,故木克土;土堤能堵水使水不泛滥,故土克水;水能够灭

46、火,故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故火克金;金属制作的刀斧能砍伐树木,故金克木。五行相克的顺序为: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以土为例,土克水,则水为土之“所胜”,木克土,则木为土之“所不胜”,其余类推。五脏的相克关系,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3 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五行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如果只有相生,则会发生亢盛现象;只有相克,又会发生不及现象,这样事物就不能保持相互间的相对平衡。只有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万物的生化不息。生克制化的规律是(图1

47、8):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木固能克土,但土又能生金以制木,因此,在相克和相生作用得到平衡的条件下,土虽被木克,但因土能生金,金能制木,同时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因此,土不会发生偏衰,木也不会出现偏盛。其余四行,均可类推。所以,类经图翼中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就说明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运行不息。4五行相乘“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超过

48、正常制约的限度,使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相对平衡的一种表现。如木气偏亢,金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及脾土虚弱的病证。五行之间的相乘关系与相克关系是一致的。具体形式为:5五行相侮“侮”持强凌弱之意。相侮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木克土等,其中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 及肝木亢盛的病证。现列如下:素问 五运行大论中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就是对五行乘侮关系的很好说明。二、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中兽医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 性的

49、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具体解释畜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证诊断与治疗。(一)在生理方面按五行学说,将畜体的内脏归属于五行,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时,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畜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按照五行相生的关系,五脏之间存在着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生化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 助 肾 水,肾(水)之 精 以 养 肝。按照五行相克的关系,五脏之间存在着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亢热;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 得 太 过;肺(金)清 肃

50、 下 降,可 以抑制肝阳的上亢。(二)在病理方面认为疾病是由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的失调,而出现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病理传变。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病还可能影响心,为母病及子;肝病影响肺,为木侮金;肝病影响肾,为子病犯母。五脏疾病的其它传变可以按此类推。(三)在辨证施治方面畜体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从色、脉、体、窍等方面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家畜的口色、孔窍、五体及脉象的变化,以诊断疾病。五行以五脏为核心,把腑、窍、体等都归纳在一起,从而以在表的体和窍的变化,推测脏腑的病证。以火为例,如舌红、肿胀或溃烂生疮,脉象洪数,常推断为心经火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