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其主要特点有: a“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反映了旅游现象的综合性 b“不长期定居”阐明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c“暂时居留”指明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d“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说明了旅游活动的非职业和非就业性.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主体,在特定的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服务的特色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1、森林公园:A它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
2、人类占据或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或游憩的特定功能 或者在这里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B 国家管理机构一旦有可能就采取措施,在整个范围没阻止或取缔占据和开发行为,以及切实尊重这里的生态系统、地貌或美学实体以证明国家公园的建立。C 到此观光必须经过批准,条件是为了游憩、教育和文化等目的。3、风景名胜区: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地区4.自然保护区: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的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珍惜的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
3、的水源地,划出界限并予以保护的地域。森林旅游学研究的内容:A在了解其概念、产生、发展的基础上,阐明其研究对象,明确其性质与其他旅游业间的关系B有关森林旅游的规划区划、区划、立法和政策等C从资源的类型出发研究其保护开发及开展旅游的类型D森林旅游的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和经济活动规律森林旅游与旅游业旅游业定义: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产业。旅游系统组成:旅游供给系统(地域服务教育商品)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市场系统)旅游三个基本要素:主体(游客)客体(资源)介体(服务)旅游及旅游业特点:普及性 季节性 地理上的集中性 地域性 经济性 综合性 多样性 社会性 持续
4、性 世界性旅游业的性质:1 是人的行为活动 包括人的物理精神活动 2 文化交流 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不可避免的接触东道国的文化 3 经济活动 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4政治活动森林旅游的作用及影响1 森林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作用: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开支,货币回笼,经济平衡,有利于提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产业加厚完整消极作用: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2社会文化作用(1) 积极作用:促进人们间的了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2) 消极作用:思想领域(世界观影响) 文化领域(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异化问题、文化商品化) 文化结构(社会阶层的改变、妇
5、女地位的改变、家庭关系改变、民族矛盾问题)3环境作用 积极作用: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资源保护及其意识的提高消极作用:带来环境污染和破坏,植被资源减少第四章 森林旅游资源资源: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旅游资源:具有旅游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并使之主动前来旅游的一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劳务商品及其综合体。森林旅游资源: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以森林为主体,能吸引旅游者,并为人们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游憩环境的,集自然、社会、人文为一体的诸多因素的统一体。旅游资源分类及原则:1、分类:是旅游开发、规划的基础,也是旅游管理、旅游开发和决策的资料和依据,具有系统性特点。2、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1 从定义出发,确
6、定范围2 分类应以属性为主要目标3分类应尽可能系统化、规范化4分类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成因、特点形式、年代和特征等旅游资源的类型 按属性分:二分法(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三分法(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 心理资源)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观赏性 地域性 广泛性 变异性 季节性 增值性 共享性 科学性 益智性森林资源的特征:普遍性 景观多样性 互补性 稳定性森林资源在旅游中的地位及作用:1 是森林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 资源的大小和规模决定市场的规模3资源的质量决定旅游的规模4 资源的可持续性决定了旅游的可持续性5资源的系统结构决定旅游的类型中国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 阔叶林 竹林 其他(经
7、济林 疏林 灌木林 草地 荒漠等)森林旅游资源类型:1 地貌风景旅游资源山岳 2水体风景旅游资源 3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4森林动物旅游资源5气象旅游资源 6 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7 森林浴森林旅游资源功能:1、卫生保健功能(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杀菌 滞尘 降噪 净化水体)2、调节气候功能(森林对太阳辐射的调节、温度湿度、风及风速,森林的水文调节作用)3、强身健体功能(林下空气中的负离子 林下舒适感较强 森林游憩与运动相结合)4、科学研究价值(植物观赏经济保护 鸟类动物观赏保护 生态系统 综合调节作用)5、体育、消遣、娱乐功能(登山探险垂钓滑雪攀岩)美学价值1 自然美 :反应人
8、与自然的关系 (1)人是自然历史长期进化的产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历程:依附和原始适应阶段顺应自然阶段 改造自然阶段(2)人类对自然价值的思考 A自然存在的自身价值主要表现为:创造性价值 维持性价值整体性与局部性价值 工具价值 自身存在价值 B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创造人类 维持人类生存 经济价值 精神价值(3)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学说:人类中心论 人与自然协调论倒退论 生态人文论(4)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森林旅游价值 人类是自然的朋友 人与自然的共生与生态旅游开发森林旅游管理与自然保护 2 生态美学与森林旅游 生态美与自然美 :生态美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在人类对自然价值重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学
9、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所以它既包含自然美,也包含人文生态美。生态美特点 :活力美 和谐美 创造美 参与美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原则:1主题性:黄山的俊秀;泰山的庄严;华山的险峻;九寨沟的奇、幽、秀。2多样性: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呈现景观的多样性。3协调性:旅游项目和活动的开展与资源特色的协调。4适应性: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相适应。 开发的条件1地理位置:区位优势2交通条件:可进入性3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植被等4原有基础:历史上旅游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区划:区划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为揭示其地域分异而将某一地域内部相似性最大而差异性最小,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而差异性较大的区域划
10、分开来形成若干个旅游地区。区域与规划的区别:(1)规划是根据资源特点进行时间、空间的合理配置和布局,以期达到一定目标;(2)区划主要是空间上因地制宜,是规划的先期和基础内容;(3)区划指标:划片;规划指标:目标体系;(4)两者都具有层次性,但层次不同,规划层次更高;(5)都是以资源特征为主要指标。一种森林旅游区划的方案介绍以林业区划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森林旅游开展情况加以划分:1)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旅游渡假区2)西南高山峡谷森林旅游区 3)热带森林旅游区4)海滨森林渡假区 5)城郊森林沐浴区 6)华东森林旅游区 7)中南森林旅游区8)西北雪岭冰川森林旅游区区划原则:地域性原则
11、 综合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 相对一致原则自然保护区区划:(1)类型区划 (2)地理行政区划 :东北山地平原区 蒙新高原荒漠区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 青藏高原寒漠区 西南高地峡谷区 中南西部山地丘陵(3)林业区划旅游区划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地域完整性 尽量与行政区划相协调 地域性原则旅游区划的方法:资料收集 依照资料分类 资源相似性分类 地域性分类 区域划分 森林旅游规划目的:1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第三产业,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森林和林地的经济效益。2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3 改善区域经济及投资环境,增强产业的
12、经济活力,增加社会就业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原则资源利用一致性原则 整体协调原则保护珍稀土地和历史遗迹 合理安排旅游土地 效益原则旅游规划基地:旅游体验(主体):旅游规划强调对旅游者需求的研究。旅游体验:旅游者经历的感受,由旅游活动计划,旅游区景观的作用及旅游设施综合形成的一种精神和情绪的快感。旅游体验从时间划分:期望 计划 参加 回忆阶段从体验水平划分:收获性 宗教情结 美感和休闲 理想和自然 参与和融合体验森林旅游资源(客体)1)自然:山、水、林、石等2)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习俗、纪念物等3)人工设施:娱乐、建筑、构筑物等社会和经济等因子:1)人口:人口规模 :是游客数量的基础 居住地区 :
13、有效人口的分布;影响出行距离 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收入、文化教育等 人口结构影响其对旅游类型的选择2)经济条件 3)时间 4)旅游区的交通一般旅游规划理论:旅游区的生命周期理论:探索 参与 发展 稳固 停滞 后停滞阶段旅游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吸引物 旅游服务设施 劳动力供给社区发展:促进当地社区发展其他理论基础:生态学 美学 经济学 区位论 系统论 地域分异论国外森林旅游规划方法:主要以土地资源分类或土地划分,一般分不同规模和层次进行规划。大规模的:主要从资源供给,旅游需求和旅游设施供给三方面小规模的:从资源分析,设施布局,设计维护投资和土地利用区域分类规划法:用于旅游土地的规划和管理
14、。一般用于较大地理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不考虑土地权属问题,把具有旅游潜力的土地划分6个类型:(1)高密度旅游区(2)一般室外旅游区(3)自然环境区(4)独特的自然保护区(5)原始区(6)历史和文化遗址区环境容量的概念:在某一特定目的地,在特定的时间内,在保证该地资源与生产的连续性、生态完整性、文化连续性和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可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或活动的强度。意义:持续维护环境资源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体现和保育;生态调控与可持续发展;价值导向与适度利用等影响环境容量的因素:1 地域类型和产品类型2 地理区位3 时间节律4 管理技术5社会文化环境6经济环境7旅游用地8游客类
15、群环境容纳量的概念体系:1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容纳量 :天然生态旅游容量、空间和资源容量2 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容纳量 :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容量 3生态经济旅游环境容量:包括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4生态旅游气氛容纳量:包括区域生态旅游容量、社会生态旅游容纳容量、旅游者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等旅游环境容量的特征:综合性 反馈性 可变性 可控性 有限性 可度量性旅游环境容纳量的确定与调控 确定与测量 1 经验量测法:自我体验法、统计调查法、航拍问卷法 2 理论推测法:单项推测法A天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 B旅游的空间环境容量 景点加道路加活动区C资源环境容量D 社会环境容量 E旅游者容量F综合推算 选择各
16、种容量的最小值 即最小限制因子定律作用环境容量的调控环境容量的调空(1) 饱和和超载的调空:主要有:周期性和偶发性 短期与长期连续 局部空间与整体性超载饱和和超载会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如人的践踏与磨损;水体污染;噪声;对旅游设施的压力),应加以调空。主要方法有:A.协调供求关系,适当分流; B.淡季的休生养息和环境补给;C.轮流开放,分区恢复; D.人工恢复; E.价格调剂(2)疏载的调空 :是指游客的供给不足。主要是因为:宣传不够、开发不足、吸引力不足、旅游周期性等的影响。主要调空方法有:A.挖掘资源特色,加大产品开发 B.综合开发利用 C.宣传促销D.产品更新换代,防止旅游衰退 E.合理
17、布局资源配置,以“热”带“冷”第七章1.野营区特点:卫生、安全、有吸引力2面对对象:为野营区过夜而开发,经过一定建设,向旅游者提供娱乐场所、卫生设施、具有一般安全措施的地区。3目的:向游人提供服务和保护,同时保护资源。野营区的分类1.集中营区:为大批野营人员提供最大的方便和大本营2.森林营区: 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为的便利条件3. 荒野营区: 野营无限制,也没有方便的条件4. 高负荷营区: 可以接待大量的短期野营者5.长期营区: 长期野营者停留之地6. 旅游者营区: 为满足过路旅行者的需求而设置集中营区位址选择(1)建立在主要风景区附近:有吸引力,游人多,高密度开发(2)可进入性:通过干线公路
18、可到达(3)一定规模:设施配置完备, 经营管理需求。集中营区的特点()游人数量多(便于管理)()(不同)营区设置集中(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安全、舒适、生活便利(需一定的服务、管理人员)()环境压力大:需人工修饰、修建道路、植被改造、 具有观赏性、安全性和环境保护一致性。森林营区1 特点:(1)有利于家庭生活(2)能提供方便(如设施) (3)幽静(有一定距离)(4)能保护环境2 营区建设:环境尽量保持原貌 材料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营地分布合理 设施布局合理(多个营区利用方便,距离最近)荒野营区1. 设施简单(桌椅水等)2. 线性布局(减少环境破坏)高负荷区1目的:为了对付大批营员作短期停留而设计
19、,并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和设施。2特点:(1)季节性(短期性)(2)靠近风景区(3)设施简易(提供基本生活设施)3环境改造: 客流集中地区:植物修整、栽培、屏蔽和遮掩宿营单元:一般是指为野营者提供住宿条件而开发的地方(以8人为标准)1用途:(1)为野营者提供舒适条件(生活和活动)(2)在指定地点为野营者提供用火和卫生条件(3)确定营区内的利用类型和交通方式(4)一般分为活动区(810m)和缓冲区(2030m)2设施配置桌、椅、帐篷、停车场、水、卫生设施等。其中水和卫生设施是限制营区位置的主要条件。3地点选择(1)方向:面向风景区-观景;向阳-晾晒衣物;(2)疏林地:透光、透气,70%的郁闭度;(3
20、)地势开阔:有利于空气流通;(4)环境改造:a.树木保留:大小、位置、种类、健康状况等;b.坡度:10度;c.地表整理:枯枝落叶保留-防止地表破坏、 消除灰尘、保护环境d.停车场等地面改造:尽量自然;e.屏障设置:防止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野餐区1位置选择(1)视野开阔地(2)靠近水边(50米左右,有缓冲地带)a.防止游客集中b.阻止游人进入、游泳c.坡度小于20度(3)有道路与其他地区相连2分类:一般有通用野餐区、团体野餐区、 森林组合野餐区、途中野餐区等。 旅游中道路的作用:连接、隔离;引导人的流向一、小路1内部小路(1)节约成本:利用草皮、石砾等天然材料;(2)生境保护:控制游客,土壤破坏、
21、水土流失2.外部小路:为徒步旅行、骑马等疏散旅游活动服务。3自然小路:也称宣传小路:把游人引向各个景点。应有介绍牌、路标、宣传建筑的设计让人感到舒适、自由。二、水的供应1水量2水源3储存4分配5水质三、卫生:1.污水收集和处理 2.垃圾收集和处理旅游管理的概念: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合理使用手段,即内行处理措施。不同场合应用相应的技术,达到预期目的。1管理最终目的:使游人得到享受2 内行处理措施包括:规划养护、保护和合理的经营 3任何的资源管理都包括:物质生产、提供服务、保护资源、保护用户 4旅游区管理:服务于游人、保护资源和保护游人对旅游者的管理:对旅游者的行为的规范、约束和引导密集利用型旅
22、游区管理:在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大量的人流和设施的森林旅游旅游地点的保护:为减少土地利用所形成的长期破坏性影响。使范围集中在指定的地点和路线;防止践踏、改造和处理集中利用的地点和地面;运用营林技术,改造、更新、修复和维护植被、土壤。 集中利用 (1) 小路:是密集使用区生境保护的关键A:路面及路的等级(材料、宽度、高度等)B:路径选择(方便性、资源充分利用)C:路标及其他解说标识(2)屏障A与林区特点相结合:具有暗示性,不显眼B控制人流方向 C固定式与活动式相结合D植物屏障:控制人流、遮掩、增加环境等价值(品种、形式)2地面改造(1)保护土壤 :草利用和灌木 、枯枝落叶等; (2)植被保护:集中
23、游人(3)集中利用区的污水、垃圾的收集等。 3营林技术(1)意义:增加空间(视觉、容纳量);改善旅游区景观;提供遮掩凉爽、美化环境、吸引野生动物等。(2)措施:a“逆转营林技术”:砍伐上层林木,发展地被植物 b种草:灌溉(有助于上层林木生长)、 施肥(有助于地面植物的恢复)、修剪(有利于环境雅观)等.C. 自然恢复:森林在去除外界干扰后,植被有向接近破坏前的状态恢 复的趋势.一、政策和法规的必要性1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规范作用2生态道德规范:对游人行为的约束3资源保护的迫切需要。二、政策和法规的理论基点1生态价值观:生物价值、生存价值和环境调节价值2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关系,整体观、动态稳定性、资源有限性、限定性。3生态权利观:责任和义务,保护和开发间的关系。要把握两个尺度:人类整体尺度(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尺度(最基本的)三、森林旅游政策1性质:有利于森林旅游业健康协调发展。2内容:目标、环境、主题、策略、时间。3特点:可行性、协调性、全面性、弹性、预见性4制定:调查研究、市场分析、目标确定、拟订纲要、组织实施、政策评估、修订。我国森林旅游基本方针:保护为主 保育与采育相结合 永续利用我国森林旅游的法律规范:1. 法律体系:围绕资源与环境2. 野生动植物保护3. 森林和野生生态保护4. 自然生态过程的保护5. 名胜古迹的保护6. 荒野、森林的保护 Yoland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