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操作系统引论1.1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2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3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 1.4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5 1.5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1.1.1 操作系统的目标操作系统的目标 目前存在着多种类型的OS,不同类型的OS,其目标各有所侧重。通常在计算机硬件上配置的OS,其目标有以下几点:1.有效性 2.方便性 3.可扩充性 4.开放性
2、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1.2 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的作用 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接口的含义是:OS处于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用户通过OS来使用计算机系统。或者说,用户在OS帮助下,能够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地操纵计算机硬件和运行自己的程序。应注意,OS是一个系统软件,因而这种接口是软件接口。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图 1-1 OS作为接口的示意图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命令方式。这是指由OS提供了一组联机命令(语言),用户可通过键盘输入有关命令,来直接操纵计算机系统。(2)系统调用方式。OS提供了一
3、组系统调用,用户可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通过相应的系统调用,来操纵计算机。(3)图形、窗口方式。用户通过屏幕上的窗口和图标来操纵计算机系统和运行自己的程序。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通常都含有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归纳起来可将资源分为四类:处理器、存储器、I/O设备以及信息(数据和程序)。相应地,OS的主要功能也正是针对这四类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处理机管理,用于分配和控制处理机;存储器管理,主要负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I/O设备管理,负责I/O设备的分配与操纵;文件管理,负责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护。可见,OS确是计算
4、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事实上,当今世界上广为流行的一个关于OS作用的观点,正是把OS作为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OS用作扩充机器用作扩充机器 对于一台完全无软件的计算机系统(即裸机),即使其功能再强,也必定是难于使用的。如果我们在裸机上覆盖上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用户便可利用它所提供的I/O命令,来进行数据输入和打印输出。此时用户所看到的机器,将是一台比裸机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机器。通常把覆盖了软件的机器称为扩充机器或虚机器。如果我们又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上一层文件管理软件,则用户可利用该软件提供的文件存取命令,来进行文件的存取。此时,用户所看到的是台功能更强的虚机器
5、。如果我们又在文件管理软件上再覆盖一层面向用户的窗口软件,则用户便可在窗口环境下方便地使用计算机,形成一台功能更强的虚机器。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图1-2I/O软件隐藏了I/O操作实现的细节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1.3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 2.2.方便用户方便用户 3.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2.1 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1.人工操作方式
6、人工操作方式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45年)到5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属于第一代,这时还未出现OS。这时的计算机操作是由用户(即程序员)采用人工操作方式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即由程序员将事先已穿孔(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输入机),再启动它们将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启动计算机运行。当程序运行完毕并取走计算结果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这种人工操作方式有以下两方面的缺点:(1)用户独占全机。(2)CPU等待人工操作。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脱机输入脱机输入/输出输出(Off-Line I/O)方式方式 这种脱机I/O方式的主要优点如下:(1
7、)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2)(2)提高I/O速度。图 1-3 脱机I/O示意图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2.2 单道批处理系统单道批处理系统 1.单道批处理系统单道批处理系统(Simple Batch Processing System)的处理过程的处理过程 图 1-4 单道批处理系统的处理流程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单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单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 单道批处理系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OS,严格地说,它只能算作是OS的前身而并非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OS。尽管如此,该系统比起人工操作方式的系统已有很大进步。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如下:(1)自动性。(2)顺序性。(3)单道性。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8、1.2.3 多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 1.多道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多道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单道批处理系统中,内存中仅有一道作业,它无法充分利用系统中的所有资源,致使系统性能较差。为了进一步提高资资源源的的利利用用率率和系系统统吞吞吐吐量量,在60年代中期又引入了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由此而形成了多道批处理系统(Multiprogrammed Batch Processing System)。在该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它们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在O
9、S中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带来以下好处:(1)提高CPU的利用率。图 1-4 单道和多道程序运行情况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可提高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3)增加系统吞吐量。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多道批处理系统的优缺点多道批处理系统的优缺点(1)资源利用率高。(2)(2)系统吞吐量大。(3)(3)平均周转时间长。(4)(4)无交互能力。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1)处理机管理问题。(2)(2)内存管理问题。(3)(3)I/O设备管理问题。(4)(4)文件管理问题。(5)(5)作业管理问题。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2.4 分时系统分
10、时系统 1.分时系统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产生的产生 如果说,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那么,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是用户的需求。或者说,分时系统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所形成的一种新型OS。它与多道批处理系统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能差别。用户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机交互。(2)共享主机。(3)便于用户上机。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分时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分时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 为实现分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即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
11、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再将结果返回给用户。此后,用户可继续键入下一条命令,此即人机交互。应强调指出,即使有多个用户同时通过自己的键盘键入命令,系统也应能全部地及时接收并处理(1)及时接收。(2)及时处理。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分时系统的特征分时系统的特征(1)多路性(同时性)。(2)(2)独立性。(3)(3)及时性。(4)(4)交互性。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分时计算机系统:分时计算机系统:由于中断技术的使用,使得一台计算机能连接多个用户终由于中断技术的使用,使得一台计算机能连接多个用户终端,用户可通过各自的终端使用和控制计算机,我们把一台计端,用户可通过各自的终端使用和控制计算机,我们把一台计算
12、机连接多个终端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计算机系统,或称分算机连接多个终端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计算机系统,或称分时系统。时系统。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主机主机终终端端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2.5 实时系统实时系统 所谓“实时”,是表示“及时”,而实时系统(Real-Time System)是指系统能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1.应用需求应用需求(1)实时控制。(2)实时信息处理。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实时任务实时任务 1)按任务执行时是否呈现周期性来划分(1)周期性实时任务。(2)(2)非周期性实时任务。外部设备所发出的激
13、励信号并无明显的周期性,但都必须联系着一个截止时间(Deadline)。它又可分为:开始截止时间任务在某时间以前必须开始执行;完成截止时间任务在某时间以前必须完成。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根据对截止时间的要求来划分 (1)硬实时任务(hard real-time task)。系统必须满足任务对截止时间的要求,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结果。(2)软实时任务(Soft real-time task)。它也联系着一个截止时间,但并不严格,若偶尔错过了任务的截止时间,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特征的比较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特征的比较(1)多路性。(2)(2)独立
14、性。(3)(3)及时性。(4)(4)交互性。(5)(5)可靠性。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2.6 1.2.6 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1 1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的含义是,只允许一个用户上机,且只允许用户程序作为一个任务运行。这是最简单的微机操作系统,主要配置在8位和16位微机上。最有代表性的单用户单任务微机操作系统是CP/M和MS-DOS。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CP/M1974年第一代通用8位微处理机芯片Intel 8080出现后的第二年,Digital Research公司就开发出带有软盘系统的8位微机操作系统。1977年Digital
15、Research公司对CP/M进行了重写,使其可配置在以Intel 8080、8085、Z80等8位芯片为基础的多种微机上。1979年又推出带有硬盘管理功能的CP/M 2.2版本。由于CP/M具有较好的体系结构,可适应性强,且具有可移植性以及易学易用等优点,使之在8位微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MS-DOS1981年IBM公司首次推出了IBM-PC个人计算机(16位微机),在微机中采用了微软公司开发的MS-DOS(Disk 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在CP/M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扩充,使其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增强。1983年IBM 推出PC/AT(配有
16、Intel 80286芯片),相应地,微软又开发出MS-DOS 2.0版本,它不仅能支持硬盘设备,还采用了树形目录结构的文件系统。1987年又宣布了MS-DOS 3.3版本。从MS-DOS 1.0到3.3为止的DOS版本都属于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内存被限制在640 KB。从1989年到1993年又先后推出了多个MS-DOS版本,它们都可以配置在Intel 80386、80486等32位微机上。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MS-DOS性能优越而受到当时用户的广泛欢迎,成为事实上的16位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标准。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 2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单用户多任
17、务操作系统的含义是,只允许一个用户上机,但允许用户把程序分为若干个任务,使它们并发执行,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性能。目前在32位微机上配置的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1985年和1987年微软公司先后推出了Windows 1.0和Windows 2.0版本操作系统,由于当时的硬件平台还只是16位微机,对1.0和2.0版本不能很好的支持。1990年微软公司又发布了Windows 3.0版本,随后又宣布了Windows 3.1版本,它们主要是针对386和486等32位微机开发的,较之以前的操作系统有着重大的改进,引入了友善的图形用户界
18、面,支持多任务和扩展内存的功能,使计算机更好使用,从而成为386和486等微机的主流操作系统。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99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 95,它较之以前的Windows 3.1有许多重大改进,采用了全32位的处理技术,并兼容以前的16位应用程序,在该系统中还集成了支持Internet的网络功能。1998年微软公司又推出了Windows 95的改进版Windows 98,它已是最后一个仍然兼容以前的16位应用程序的Windows,其最主要的改进是把微软公司自己开发的Internet浏览器整合到系统中,大大方便了用户上网浏览,另一个特点是增加了对多媒体的支持。2001年微软又发布
19、了32位版本的Windows XP,同时提供了家用和商业工作站两种版本,它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个人操作系统。2001年还发布了64位版本的Windows XP。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 3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含义是,允许多个用户通过各自的终端使用同一台机器,共享主机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每个用户程序又可进一步分为几个任务,使它们能并发执行,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在大、中和小型机中所配置的大多是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而在32位微机上也有不少是配置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UNIX OS。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UNIX OS是美国
20、电报电话公司的Bell实验室在19691970年期间开发的,1979年推出来的UNIX V.7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中、小型机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人们又将UNIX移植到微机上。在1980年前后,将UNIX第7版本移植到Motorola公司的MC 680 xx微机上,后来又将UNIX V7.0版本进行简化后移植到Intel 8080上,把它称为Xenix。现在最有影响的两个能运行在微机上的UNIX操作系统的变型是Solaris OS和Linux OS。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Solaris OS:SUN公司于1982 年推出的SUN OS 1.0是一个运行在Motorola 680 x0平台上的
21、UNIX OS。在1988年宣布的SUN OS 4.0把运行平台从早期的Motorola 680 x0平台迁移到SPARC平台,并开始支持Intel公司的Intel 80 x86;1992年SUN发布了Solaris 2.0。从1998年开始,Sun公司推出64 位操作系统Solaris 2.7和2.8,这几款操作系统在网络特性、互操作性、兼容性以及易于配置和管理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2)Linux OS:Linux 是UNIX的一个重要变种,最初是由芬兰学生Linus Torvalds针对Intel 80386开发的。1991年在Internet网上发布第一个Linux版本
22、,由于源代码公开,因此有很多人通过Internet与之合作,使Linux的性能迅速提高,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相应地,源代码也急剧膨胀,此时它已是具有全面功能的UNIX系统,大量在UNIX上运行的软件(包括1000多种实用工具软件和大量的网络软件)被移植到Linux上,而且可以在主要的微机上运行,如Intel 80 x86 Pentium等。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 1.3.1 1.3.1 并发性并发性1 1并行与并发并行与并发并行性和并发性(Concurrence)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
23、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宏观上有多个程序在同时运行,但在单处理机系统中,每一时刻却仅能有一道程序执行,故微观上这些程序只能是分时地交替执行。倘若在计算机系统中有多个处理机,则这些可以并发执行的程序便可被分配到多个处理机上,实现并行执行,即利用每个处理机来处理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程序,这样,多个程序便可同时执行。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 2引入进程引入进程应当指出,通常的程序是静态实体(Passive Entity),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它们是不能独立运行的,更不能和其它程序并发执行。在操作系统中引入进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多个程序能并发执行。例如,在一个未引入进
24、程的系统中,在属于同一个应用程序的计算程序和I/O程序之间,两者只能是顺序执行,即只有在计算程序执行告一段落后,才允许I/O程序执行;反之,在程序执行I/O操作时,计算程序也不能执行,这意味着处理机处于空闲状态。但在引入进程后,若分别为计算程序和I/O程序各建立一个进程,则这两个进程便可并发执行。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 3引入线程引入线程通常在一个进程中可以包含若干个线程,它们可以利用进程所拥有的资源。在引入线程的OS中,通常都是把进程作为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而把线程作为独立运行和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由于线程比进程更小,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故对它的调度所付出的开销就会小得多,能更高效地提高系
25、统内多个程序间并发执行的程度。因而近年来推出的通用操作系统都引入了线程,以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并把它视作现代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标致。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3.21.3.2共享性共享性1 1互斥共享方式互斥共享方式系统中的某些资源,如打印机、磁带机,虽然它们可以提供给多个进程(线程)使用,但为使所打印或记录的结果不致造成混淆,应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线程)访问该资源。为此,系统中应建立一种机制,以保证对这类资源的互斥访问。当一个进程A要访问某资源时,必须先提出请求。如果此时该资源空闲,系统便可将之分配给请求进程A使用。此后若再有其它进程也要访问该资源时(只要A未用完),则必须等
26、待。仅当A进程访问完并释放该资源后,才允许另一进程对该资源进行访问。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 2同时访问方式同时访问方式系统中还有另一类资源,允许在一段时间内由多个进程“同时”对它们进行访问。这里所谓的“同时”,在单处理机环境下往往是宏观上的,而在微观上,这些进程可能是交替地对该资源进行访问。典型的可供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资源是磁盘设备,一些用重入码编写的文件也可以被“同时”共享,即若干个用户同时访问该文件。并发和共享是操作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它们又是互为存在的条件。一方面,资源共享是以程序(进程)的并发执行为条件的,若系统不允许程序并发执行,自然不存在资源共享问题;另一方面,若系统不能对
27、资源共享实施有效管理,协调好诸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也必然影响到程序并发执行的程度,甚至根本无法并发执行。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3.31.3.3虚拟技术虚拟技术1 1时分复用技术时分复用技术1)虚拟处理机技术在虚拟处理机技术中,利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为每道程序建立一个进程,让多道程序并发地执行,以此来分时使用一台处理机。此时,虽然系统中只有一台处理机,但它却能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使每个终端用户都认为是有一个处理机在专门为他服务。亦即,利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把一台物理上的处理机虚拟为多台逻辑上的处理机,在每台逻辑处理机上运行一道程序。我们把用户所感觉到的处理机称为虚拟处理器。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8、 2)虚拟设备技术我们还可以通过虚拟设备技术,将一台物理I/O设备虚拟为多台逻辑上的I/O设备,并允许每个用户占用一台逻辑上的I/O设备,这样便可使原来仅允许在一段时间内由一个用户访问的设备(即临界资源),变为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的共享设备。例如,原来的打印机属于临界资源,而通过虚拟设备技术,可以把它变为多台逻辑上的打印机,供多个用户“同时”打印。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 2空分复用技术空分复用技术1)虚拟磁盘技术 通常在一台机器上只配置一台硬盘。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磁盘技术将一台硬盘虚拟为多台虚拟磁盘,这样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安全。虚拟磁盘技术也是采用了空分复用方式,即它将硬盘划分为若干个
29、卷,例如1、2、3、4四个卷,再通过安装程序将它们分别安装在C、D、E、F四个逻辑驱动器上,这样,机器上便有了四个虚拟磁盘。当用户要访问D盘中的内容时,系统便会访问卷2中的内容。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虚拟存储器技术 在单道程序环境下,处理机会有很多空闲时间,内存也会有很多空闲空间,显然,这会使处理机和内存的效率低下。如果说时分复用技术是利用处理机的空闲时间来运行其它的程序,使处理机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那么空分复用则是利用存储器的空闲空间来存放其它的程序,以提高内存的利用率。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3.41.3.4异步性异步性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允许多个进程并发执行,但只有进程在获得所需的资源后方能
30、执行。在单处理机环境下,由于系统中只有一台处理机,因而每次只允许一个进程执行,其余进程只能等待。当正在执行的进程提出某种资源要求时,如打印请求,而此时打印机正在为其它某进程打印,由于打印机属于临界资源,因此正在执行的进程必须等待,且放弃处理机,直到打印机空闲,并再次把处理机分配给该进程时,该进程方能继续执行。可见,由于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使进程的执行通常都不是“一气呵成”,而是以“停停走走”的方式运行。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内存中的每个进程在何时能获得处理机运行,何时又因提出某种资源请求而暂停,以及进程以怎样的速度向前推进,每道程序总共需多少时间才能完成,等等,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由于各用户程序性
31、能的不同,比如,有的侧重于计算而较少需要I/O,而有的程序其计算少而I/O多,这样,很可能是先进入内存的作业后完成,而后进入内存的作业先完成。或者说,进程是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此即进程的异步性(Asynchronism)。尽管如此,但只要在操作系统中配置有完善的进程同步机制,且运行环境相同,作业经多次运行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结果。因此,异步运行方式是允许的,而且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4.1 处理机管理功能处理机管理功能 1.4.2 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管理功能1.4.4 文件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 1.4.5 用户
32、接口用户接口1.4.3 设备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功能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课堂练习1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_A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B 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软件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软件C 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的软件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的软件D 由若干层次的程序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体由若干层次的程序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体2.所谓所谓_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入内存,并且同时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入内存,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机的时间和外围设备等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机的时间和外围设备等其它资源。它资源。A
33、多重处理多重处理 B多道程序设计多道程序设计 C 实时处理实时处理 D 共行执行共行执行3实时操作系统必须在实时操作系统必须在_内处理完来自外部的事件。内处理完来自外部的事件。A 响应时间响应时间 B 周转时间周转时间 C 规定时间规定时间 D 调度时间调度时间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4.下列选择中,_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主要问题。A 管理计算机裸机B 设计、提供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界面C 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D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5.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基本特征是_和资源共享。A 多道程序设计 B 中断处理 C 程序的并发执行 D 实现分时与实时处理6.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了3种类型界面,分
34、别是命令界面、程序界面和_。A 用户界面 B资源界面 C 图形界面 D 系统调用界面7操作系统是对_进行管理的软件。A 软件 B 硬件 C 计算机资源 D 应用程序课堂练习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8.操作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处理机管理、_管理、设备管理及文件管理。A 进程 B 存储器 C 硬件 D 软件9从下述叙述中选出正确的叙述_。A 操作系统的不确定性是指在OS控制下多个作业顺序执行和每个作业的执行时间是不确定的。B 分时系统中,响应时间=时间片*用户数,因此为改善响应时间,常用的原则是使时间片越小越好C 数据库管理程序需要调用系统程序,操作系统程序的实现也需要数据库系统的支持D 用户程序通常可以
35、直接访问系统缓冲区中的数据10在_操作系统控制下,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数据并作出响应。A 实时 B分时 C 分布式 D 单用户课堂练习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1在下面6个系统中,必须是实时操作系统的有_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航空订票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A 1 B 2 C 3 D 412.订购机票系统处理来自各个终端的服务请求,处理后通过中断回答用户,所以它是一个_。A 分时系统 B多道批处理系统 C计算机网络 D实时信息处理系统13.操作系统的四大功能是_、_、_、_。课堂练习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4.如果操作系统具有很强交互性,可同时供多
36、个用户使用,系统响应比较及时,则属于_类型;如果操作系统可靠,响应及时但仅有简单的交互能力则属于_类型;如果操作系统在用户提交作业后,不提供交互能力,它所追求的是计算机资源的高利用率;大吞吐量和作业流程的自动化,则属于_类型.15.在计算机系统中配置操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1),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2),其中包括(3)管理和(4)管理,以及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这里的(3)管理主要是对进程进行管理。(1)A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功能 B 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C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 D合理地组织系统的工作流程,以提高系统吞吐量。(2)A程序和数据 B进程 C资源 D作业(3)(4)A存
37、储器 B虚拟存储器 C运算器 D处理机 课堂练习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6.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是_、_、_、_.17.按内存中同时运行程序的数目可以将批处理系统分为两类_和_18.从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_ A对批处理作业,必须提供相应的作业控制信息;B对于分时系统,不一定全部提供人机交互功能;C从响应角度看,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的要求相似;D采用分时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中,用户可以独占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课堂练习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5 OS结构设计结构设计 1.5.1 1.5.1 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1 1无结构操作系统无结构操作系统在早期开发操作
38、系统时,设计者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功能的实现和获得高的效率上,缺乏首尾一致的设计思想。此时的OS是为数众多的一组过程的集合,每个过程可以任意地相互调用其它过程,致使操作系统内部既复杂又混乱。因此,这种OS是无结构的,也有人把它称为整体系统结构。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 2模块化结构模块化结构OSOS1)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的基本概念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该技术是基于“分解”和“模块化”原则来控制大型软件的复杂度。为使OS具有较清晰的结构,OS不再是由众多的过程直接构成,而是将OS按其功能精心地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大小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某方面的管理功
39、能,如进程管理模块、存储器管理模块、I/O设备管理模块等,并仔细地规定好各模块间的接口,使各模块之间能通过该接口实现交互。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图1-6 模块化结构的操作系统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模块的独立性(1)内聚性,指模块内部各部分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内聚性越高,模块的独立性越强。(2)耦合度,指模块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程度。显然,耦合度越低,模块的独立性越好。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模块接口法的优缺点利用模块接口法开发的OS,较之无结构OS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1)提高OS设计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2)增强OS的适应性;(3)加速OS的开发过程。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模块化结
40、构设计仍存在下述问题:(1)在OS设计时,对各模块间的接口规定很难满足在模块完成后对接口的实际需求。(2)在OS设计阶段,设计者必须做出一系列的决定(决策),每一个决定必须建立在上一个决定的基础上。但在模块化结构设计中,各模块的设计齐头并进,无法寻找到一个可靠的决定顺序,造成各种决定的“无序性”,这将使程序设计人员很难做到“设计中的每一步决定都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因此模块接口法又被称为“无序模块法”。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 3分层式结构分层式结构OSOS1)分层式结构的基本概念为了将模块接口法中“决定顺序”的无序性变为有序性,引入了有序分层法。分层法的设计任务是,在目标系统An和裸机系统(
41、又称宿主系统)A0之间,铺设若干个层次的软件A1、A2、A3、An1,使An通过An1、An2、A2、A1层,最终能在A0上运行。在操作系统中,常采用自底向上法来铺设这些中间层。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分层结构的优缺点分层结构的主要优点有:(1)易保证系统的正确性。自下而上的设计方式,使所有设计中的决定都是有序的,或者说是建立在较为可靠的基础上的,这样比较容易保证整个系统的正确性。(2)易扩充和易维护性。在系统中增加、修改或替换一个层次中的模块或整个层次,只要不改变相应层次间的接口,就不会影响其它层次,这必将使系统维护和扩充变得更加容易。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5.2 1.5.2 客户客户/服
42、务器模式服务器模式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可简称为C/S模式。1 1客户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组成服务器模式的组成客户/服务器系统主要由客户机、服务器和网络系统三个部分组成。(1)客户机 (2)服务器 (3)网络系统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 2客户客户/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在采用客户/服务器的系统中,通常是客户机和服务器共同完成对应用(程序)的处理。这时,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就需要进行交互,即必须利用消息机制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多次通信。一次完整的交互过程可分成以下四步:(1)客户发送请求消息。(2)服务器接收消息。(3)服务器回送消息。(4)客户机接收消息。第一章操作
43、系统引论 3 3客户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优点服务器模式的优点C/S模式之所以能成为当前分布式系统和网络环境下软件的主要工作模式,是由于该模式具有传统集中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一系列优点。(1)数据的分布处理和存储。(2)便于集中管理。(3)灵活性和可扩充性。(4)易于改编应用软件。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5.3 1.5.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1 1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很快流行起来的。该技术是基于“抽象”和“隐蔽”原则来控制大型软件的复杂度的。所谓对象,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相同属性、服从相同规则的一系列事物(事物可以是一个物
44、理实体、一个概念或一个软件模块等)的抽象,而把其中的具体事物称为对象的实例。如果在OS中的各类实体如进程、线程、消息、存储器和文件等,都使用了对象这一概念,相应地,便有了进程对象、线程对象、存储器对象和文件对象等。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对象在面向对象的技术中,是利用被封装的数据结构(变量)和一组对它进行操作的过程(方法),来表示系统中的某个对象的,如图1-7所示。对象中的变量(数据)也称为属性,它可以是单个标量或一张表。面向对象中的方法是用于执行某种功能的过程,它可以改变对象的状态,更新对象中的某些数据值或作用于对象所要访问的外部资源。如果把一个文件作为一个对象(见图1-8),该对象的变量便
45、是文件类型、文件大小、文件的创建者等。对象中的方法包含对文件的操作,如创建文件、打开文件、读文件、写文件、关闭文件等。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图1-7一个对象的示意图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对象类在实践中,有许多对象可能表示的是同一类事物,每个对象具有自己的变量集合,而它们所具有的方法是相同的。如果为每一个相似的对象都定义一组变量和方法,显然是低效的,由此产生了“对象类”的概念,利用“对象类”来定义一组大体相似的对象。一个类同样定义了一组变量和针对该变量的一组方法,用它们来描述一组对象的共同属性和行为。类是在对象上的抽象,对象则是类的实例。对象类中所定义的变量在实例中均有具体的值。第一章操作系统
46、引论 图1-8 类和对象的关系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继承在面向对象的技术中,可以根据已有类来定义一个新的类,新类被称为子类(B),原来的类被称为父类(A),见图1-9。继承是父类和子类之间共享变量和方法的机制,该机制规定,子类自动继承父类中定义的变量和方法,并允许子类再增加新的内容。继承特性可使定义子类变得更为容易。一个父类可以定义多个子类,它们分别是父类的某种特例,父类描述了这些子类的公共变量和方法。类似地,这些子类又可以定义自己的子类,通过此途经可以生成一个继承的层次。另外,也允许一个子类有两个父类或多个父类,它可以从多个父类获得继承,此时称为“多重继承”。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图1-9
47、 类的继承关系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 2面向对象技术的优点面向对象技术的优点在设计操作系统时,将计算机中的实体作为对象来处理,可带来如下好处:(1)通过“重用”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2)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易修改性和易扩展性。(3)更易于保证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5.41.5.4微内核微内核OSOS结构结构1 1微内核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微内核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为了提高操作系统的“正确性”、“灵活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充性”,在进行现代操作系统结构设计时,即使在单处理机环境下,大多也采用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微内核结构,将操作系统划分为两大部分:微内核和多个服
48、务器。至于什么是微内核操作系统结构,现在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微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进行描述。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足够小的内核在微内核操作系统中,内核是指精心设计的、能实现现代OS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的部分。微内核并非是一个完整的OS,而只是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它通常用于:实现与硬件紧密相关的处理;实现一些较基本的功能;负责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它们只是为构建通用OS提供一个重要基础,这样就可以确保把操作系统内核做得很小。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2)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由于客户/服务器模式具有非常多的优点,故在单机微内核操作系统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
49、将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放入内核中,而把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都放在微内核外面的一组服务器(进程)中实现。例如用于提供对进程(线程)进行管理的进程(线程)服务器,提供虚拟存储器管理功能的虚拟存储器服务器,提供I/O设备管理的I/O设备管理服务器等,它们都是被作为进程来实现的,运行在用户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是借助微内核提供的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信息交互的。图1-10示出了在单机环境下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图1-10 在单机环境下的客户/服务器模式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3)应用“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在现代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中,经常利用“机制与策略分离”的原理来构造OS结构。所谓机制
50、,是指实现某一功能的具体执行机构。而策略,则是在机制的基础上,借助于某些参数和算法来实现该功能的优化,或达到不同的功能目标。通常,机制处于一个系统的基层,而策略则处于系统的高层。在传统的OS中,将机制放在OS的内核的较低层,把策略放在内核的较高层次中。而在微内核操作系统中,通常将机制放在OS的微内核中。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将内核做得很小。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4)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操作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结构设计来分解操作系统的复杂度,还可以基于面向对象技术中的“抽象”和“隐蔽”原则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再进一步利用“对象”、“封装”和“继承”等概念来确保操作系统的“正确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