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1 总论1.1 项目名称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1.2 项目性质国有、改扩建1.3 主管单位湖北省林业局1.4 建设单位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1.5 建设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1.6 建设意义及目的充分发挥我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森林植物种类丰富,交通便利,林业科技实力雄厚,林木良种繁育及苗木生产的基础条件好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和我省联合组建的亚热带阔叶树种引种示范园和已经建成的湖北省林木良种示范基地的现有资源和设施等基础条件,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按照现代化、良种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要求,开展林木良种繁育基地
2、化建设,提高良种使用率,促进我省林木良种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1.7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良种繁育中心占地总面积1170.7亩。其中: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345.1亩、种子园区262.3亩、采穗圃区135.7亩、母树林区244.1亩、子代测定区133.8亩、良种繁育区31.6亩。建筑总面积907.1m2,其中,烘干房207.1 m2,种选室245 m2,贮藏室441 m2,水泵房14 m2。建设晒场2000 m2、集肥池6个、水井2眼、高地水池1座。购置种子检验、种子加工、病虫害防治、花粉处理等设备,以及田间耕作机具、喷灌、采种、防火、气象、运输等设备23台套。1.8 建设期限与进度1.8.1 建设
3、期限建设期3年,即2003年2005年。1.8.2 建设进度2003年,主要完成部分土建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部分设备,完成部分营造林工程建设。2004年,完成所有土建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完成部分营造林工程。2005年,完成所有营造林工程。1.9 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1.9.1 投资概算工程建设总投资1020.88万元。其中:工程建设直接投资925.63万元,占总投资90.67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6.64万元,占总投资4.57%;基本预备费48.61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1.9.2 资金来源本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由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组成,其中,中央预算内
4、基本建设专项投资612.00万元,占59.95%;地方配套资金408.88万元,占40.05 %。1.10 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1.10.1 产量估算本项目建成后,达到生产规模时可年产良种2.46万公斤,穗条146.4万根,苗木28.6万株。1.10.2 经济效益分析经计算,本项目建成后,年均经营收入可达560.2万元,利润总额268.8万元,年上缴税金48.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6.2%,投资利税率为29.3%。经财务分析,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3.54%,在基准收益率为12 %时,财务净现值为126.36万元,财务投资回收期为10.2年。可收回全部投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本项目在建设费用
5、上升5%,同时效益下降5%的不利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仍大于12%。因此,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64-2 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情况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项目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幕阜山脉北麓、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紧邻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距武汉市71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3,北纬2933,总面积1170.7亩。项目区属低丘岗地地貌类型,平均海拔60m左右,最高海拔71.0m,最低海拔47.0m,地势平坦,坡度较缓。项目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5.4,1
6、0的活动积温5345.4,年平均降雨量1514.5mm,410月降雨量在1100mm以上,年相对湿度80%左右,日照时数为1879.6h,日照百分率为42.0%,无霜期为255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为多种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项目区土壤主要为第四纪粘土红壤,PH值5.0-6.5,土层一般在100cm以上,土质较疏松,土壤石砾含量低于8%,有机质含量一般在2%以上,通透性好,保肥保水能力较强。项目区属长江流域的斧头湖、西凉湖、梁子湖水系,充沛的降雨作为补给水源,水源充足,且水质较好,排灌方便,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项目区位于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过渡地带,
7、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丰富。由于历史的原因及人们对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境内原始植物已荡然无存。现有植被主要为人工杉木林和针阔混交林,常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枫香、桂花、楠竹、柑桔、桃、李、茶叶等,下木多为胡枝子、杜鹃等,主要草本有茅草、蕨类等。2.2 社会经济情况项目区地处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咸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该市辖1区1市4县,国土总面积9749.8km2,总人口271.3万人,2001年GDP144.76 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23元。境内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通贯其境,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相联接,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电讯事业也非常发达,境内已全部
8、建立自动程控交换电话、传真业务、无线通讯网络,对外通讯联络十分方便。生产和生活用电由国家电网供给,电力供应充足。各项基础设施均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项目区距京广铁路最近车站仅3km,距京珠高速公路联系线(咸宁出口通道)仅10余公里,距京珠线与沪蓉线交点约40公里,交通条件优越。项目区邻近的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已安装200KVA和100KVA变压器各1台及50门程控直拨电话,电力供应和通讯设施均可就地解决。咸宁市是全国闻名的“楠竹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当地人们长期从事林业生产的习惯,在林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广大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育苗、造林的经验,
9、林业在该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咸宁市林业技术力量雄厚。境内的咸宁林校是国家林业局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原林业部与湖北省合建的咸宁市亚热带阔叶树种引种示范园,现已收集引种木兰科、槭科、樟科等78科、500余种树种,其中红皮书保护的树种有62种,是一个宝贵的植物基因库。咸宁市林木良种场和市林科所,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0人,取得过科技成果10余项,并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2.3 建设单位概况本项目建设单位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是湖北省从事林业良种选育、生产、推广和管理的省级工作站,现有专业技
10、术人员5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30人。近20余年来,该站结合林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林木种苗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活动,已取得3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15项已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目前,该站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有实验室1200m2、温室800 m2、塑料大棚1600 m2、试验苗圃300亩。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方面,自1996年起,在原国家科委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日本国国际协力事业团合作,成立了“中日技术合作湖北省林木育种中心”,专门从事林木育种科学研究,主要有优
11、树的选择、杂交和测定技术的开发,无性繁殖技术的开发,种子(穗)园的营造及管理技术的开发,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估技术的开发等课题研究。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试验地、温室、实验室、苗圃等基础工程已顺利建成,培养了一批研究人员,取得了初步育种成果;在遗传资源的保护、收集与开发利用、生物实用技术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可望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在常规的引种、选种、杂交等技术基础上,采用诸如体细胞杂交技术、多倍体育种技术、克隆、组织培养及基因转移等现代生物技术、定向培育新的速生优质林木品系,提高测定新品种和育种群体的精度和科学性。在国内科学技术合作方面,建设单位与中国林
12、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学院及全国其他省份林木种苗管理站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协作关系,并在湖北省境内各市(州)及县(市、区)建有林木种苗管理站和技术推广机构,国内林木种苗科学技术合作的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在多年的林木良种繁育工作过程中,建设单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良种选育方面,该站先后完成了杉木、马尾松、火炬松、日本落叶松等树种的地理种源试验,选择了一批优良种源。对杉木、马尾松、水杉、杨树、日本落叶松等11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了优树选择,建立了板栗品种园和银杏、猕猴桃、杜仲、甜柿、胡柚等树种的品种收集区。在林木种实资源普查方面,该站开展了全省林木种实资
13、源普查工作,同时,对41个用材林树种选择出优良林木352块计88545.0亩;对68个用材林树种选择优良单株480株,对10个经济林树种选择优良单株116株,收集无性系802个,初步建成了一批多树种、多用途、多层次良种繁育体系。目前,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积极开展建设项目合作,充分发挥项目效益。该站所属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紧邻本项目区,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本项目建设可充分利用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的办公楼、温室、大棚、水电等基础设施,开展项目合作。亚热带阔叶树种引种示范园是湖北省与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合建的引种示范园,经过20余年的建设,已有230个树种开花结果,其中20余种林木已表现出生长
14、良好、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势及抗逆性强等特点,是一个宝贵的阔叶树种种实基因库。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将充分利用咸宁市种苗场长期积累的引种经验和树种种实资源等建设条件,以此为平台,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展阔叶树种的林木育种和种苗繁殖,尽快发挥本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3 项目布局与规模3.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按照现代化、良种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要求,建设科技水平领先、产品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辐射范围广阔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3.2 项目设计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分区经营的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
15、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效益优先的原则;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生产工艺与提高常规工艺科技含量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林业生产的原则,努力培育市场需求量大的林木良种,不断满足社会需求。3.3 主要设计依据 国家林业局全国林木种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5141-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GB600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育苗技术规程(GB/T6001-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14073-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母
16、树林营建技术(GB/T16624-1996); 国家林业局关于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批字2003206号); 湖北省林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湖北省统一基价表(鄂建2000066号); 湖北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鄂建2000176号); 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关于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项目建设设计委托书; 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提供的其他有关基础数据及资料。3.4 建设目标通过3年的项目建设,完成1170.7亩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新增树种(品种、无性系)500个,年产优良种子2.46万公斤,优良穗条1
17、46.4万根,优质苗木28.6万株。有效地为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原种(穗条及种子),提高全省工程造林良种使用率,促进林木种苗事业快速发展。3.5 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3.5.1种苗产品方案本基地种苗生产主要产品是种子、穗条和苗木。种子生产主要是生态、用材林树种和速生丰产林树种;穗条生产主要是经济林树种和速生丰产林树种;苗木主要是在良种繁育区进行大田育苗生产,主要产品为生态、用材林及经济林苗木。3.5.2种苗生产规模根据林木种苗市场的需求动向、经济效益及基地合理经营的基本原则,经论证确定本基地生产规模为:年产优良种子2.46万公斤,优良穗条146.4万根,苗木28.6万株。详见
18、表3-1。基地林木种苗生产规模一览表表3-1序号品种类别种子穗条苗木生产面积(亩)产量(万公斤)生产面积(亩)产量(万根)生产面积(亩)产量(万株)合计485.82.46122146.428.628.61生态、用材林树种422.82.128.88.82经济林树种72.7131.6119.819.83速生丰产林树种630.3449.314.793.6 建设规模根据本项目建设规模及总体布局,确定基地占地总面积1170.7亩,其中,种子园262.3亩、子代测定区133.8亩、采穗圃135.7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345.1亩、良种繁育区31.6亩、母树林244.1亩。建筑总面积907.1 m2,其中
19、,种选室245 m2、贮藏室441 m2、烘干房207.1 m2、水泵房14 m2。建设晒场2000 m2。购置种子检验、加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设备设施23台套。本项目基地建成后,设计生产能力可达到年生产优良种子2.46万公斤,优良穗条146.4万根,优良苗木28.6万株。3.7 建设期及建设进度3.7.1 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期为3年,即20032005年。3.7.2 建设进度2003年,主要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购置及建设,完成部分营造林工程建设。2004年,完成部分营造林工程,全部完成土建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2005年,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产品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规模。4 基地总图运输设
20、计及竖向设计4.1 总图设计原则 遵循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将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成为华中地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之一。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分期实施、分区经营的原则。 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在各分区布局中,力求结构紧凑、界线分明。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有利条件,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投资。4.2 总平面布置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地点位于咸安区的横沟桥镇和官埠桥镇,位于横沟桥镇的基地面积为920.7亩,与湖北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毗邻,为项目建设主要区域;位于官埠桥镇的基地面积为250.0亩,在原有咸宁市种苗场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经过几年的建设,湖北省林木种
21、苗示范基地已形成了三纵两横的公路网,进出基地的主干道已经建成。由于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主体区域与湖北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毗邻,为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本项目利用湖北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的办公、生活、生产、排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经计算论证,这些设施可以满足新增项目有关的建设需要。咸宁市种苗场是湖北省区域性苗圃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环二横二纵的路网格局,林木生产的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的平面布局结合湖北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及咸宁市种苗场现有公路网及项目区地形、地貌等因子进行功能分区等方面的调整,以满足本项目总体布局的要求。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主体区域地形为
22、两山夹一冲,冲内建有一座小型水库亭垴水库,将项目区分为东北与西南两大片。项目区东接横沟桥镇亭垴村,西与107国道相接,南界与湖北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相隔,北与贺胜桥镇为邻。东北片总面积421.2亩,西南片总面积499.5亩。辅助生产工程区集中布置在项目区西南片,紧靠107国道,交通方便,有利于工作和生产,占地面积为18.1亩。培育工程集中布置在水库两侧区域,按功能分为采穗圃、良种繁育区、种子资源收集保存区、母树林区、种子园区、子代测定区等六大区域,占地面积1152.6亩。4.3 功能分区区划本项目主要根据培育目的进行功能分区区划,将湖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划分为7个功能区,即辅助生产工程区、采穗圃
23、、良种繁育区、种子资源收集保存区、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区。详见平面布置图。4.3.1 辅助生产工程区该区位于项目西南部,地处项目区出入口附近,主干道两侧。区内现有的建筑物分为综合楼、职工食堂、车库、配电房等,均位于干道以北。按生产需要,土建工程主要有种选室、烘干房、晒场、贮藏室等,晒场、烘干房位于干道以北,种选室、贮藏室位于干道以南,晒场拟规划在烘干房以西空地。房屋土建工程建筑总面积共为907.1m,晒场面积为2000m。辅助生产工程区是繁育中心重要生产区之一,也是项目办公和生活主要区域,又是中心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形象标志。4.3.2 培育工程区 采穗圃位于项目区西部,主干道以北,占地面积1
24、35.7亩,为新建采穗圃,生产优质穗条。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分为两片,总面积345.1亩。第一片位于项目中南部,主干道以南,A号支两侧,占地面积220.1亩,主要收集经济林木和珍稀树种;第二片位于官埠桥镇处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占地面积125.0亩,主要收集保存重要生态、用材树种。 良种繁育区位于项目区东南部,地处主干道东北面,A号支道南部,占地面积31.6亩。主要培育优良种苗。 种子园区种子园地处项目中部及东北部,A号支道两侧,占地面积262.3亩。种子园主要生产优良林木种子。 子代测定区该区位于项目区中部,A号支道以北,占地面积133.8亩。子代测定区将按田间试验设计营造
25、测定林分。 母树林该区分为两处,主体区域的母树林地处项目北区北部,A号支道以北,与种子园接壤,占地面积119.1亩;另一处为咸宁市种苗场的母树林,占地面积125.0亩。该区为新建母树林,生产优良林木种子。培育工程区划详见各分区平面布置图,场区平面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4-1。场区平面布置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表4-1单位:亩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占地总面积亩1170.72建筑物及绿化占地面积亩29.7含晒场3培育工程生产面积亩993.44道路占地面积亩61.35水域面积亩86.36占地系数%92.64.4 场区工程设计场区工程包括场区平整、道路建设等工程。4.4.1 场区平整本项目区地处低丘岗地
26、,小土丘及沟壑分布较多,主要建筑用地、晒场、场区道路、良种繁育等生产用地需进行土地平整。经计算,场区平整土方工程量为2000m。4.4.2 场区道路场区道路主要由支道及岔道构成。具体设计如下: 支道在主干道向南转弯处,改建一条通往种子园及母树林的支道,长度为902m,沿项目区东北部山脊,改建一条纵贯种子园、母树林、子代测定区的支道,长度为840m。支道路基宽度为4.5m,路面宽度为3.5m,沥青表处路面,四级公路,行车速度为20km/h。 岔道规划工程区内共修建岔道4981m,岔道路基宽为2.5m,无路面。本项目道路工程占地面积为61.3亩。详见道路平面布置一览表及道路平面布置图。道路平面布置
27、一览表表4-2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起点坐标终点坐标长度备注XYXY1支道A四级1428 2706 2091.602 3266.756 902.362支道B四级2131.676 2837.515 1688.629 3507.914 841.263岔道A等外1128.842886.251152.093116.452314岔道B等外1190.262851.931852.393174.18445岔道C等外1313.582779.211616.613001.353756岔道D等外1456.042580.851621.562689.752287岔道E等外1478.142462.861634.522543.
28、381908岔道F等外1496.42365.391854.852374.533609岔道G等外1622.932487.181243.273139.5847910岔道H等外1288.762998.35998.773094.4531611岔道I等外1724.163418.371676.083103.831912岔道J等外1748.653406.581834.453499.9414113岔道K等外1794.363208.851957.83403.1526014岔道L等外2118.743189.61862.792983.7932815岔道M等外2028.693035.552140.823060.121
29、3016岔道N等外2062.232963.941983.562913.879217岔道O等外1509.72765.251646.992532.8527818岔道P等外1602.382488.441695.472366.2116319岔道Q等外1598.662633.051741.522542.7716920岔道R等外1616.32669.561690.842646.74784.5 场区竖向设计4.5.1 高程系统项目设计套用国家黄海高程基准,根据场区工程测量,绘制1:2000地形图;对于局部重点建设地块,如工程生产区,绘制1:1000地形图。本项目依据场区工程测量图进行竖向设计。场区建筑物、道
30、路设计标高见表4-3。场区、建筑物、道路设计标高一览表表4-3项目单位设计标高备注水准基点地面标高m61.24L12辅助生产区地面烘干房m61.35储藏室、种选室m59.9晒场m60.6高地水池地面m63.5道路支道起点标高m66.56支道终点标高m50.81纵向坡度6.5平均支道起点标高m47.9支道终点标高m63.79纵向坡度m3.8平均4.5.2 建筑红线根据基地功能区划,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故其建筑红线适当缩短。场区平面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4-4。场区平面布置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表4-4单位:m项目红线宽车行道土路肩排水沟绿化带备注支道7.53.520.521.2起防火及阻隔作用
31、岔道4.32.520.94.5.3 排水系统 场区排水:为了确保种苗正常生产,采用沿道路两侧布设排水系统,将雨水和灌溉尾水排入场区内部水库、塘堰内。主排水沟采取沿支道及岔道布设明沟,支道排水沟规格为顶宽1.2m,深0.4m,底宽0.4m,排水沟坡度与道路纵坡一致,原则上不小于0.5%。在坡度较陡的地段,应设置急流槽。最大排水流量可达0.8m/S,共设置排水沟1500m。岔路排水沟(边沟)规格为底宽0.3m,深0.4m,排水沟坡度与道路纵坡一致,原则上不小于0.5%。最大排水流量可达0.5m/S,共设置排水沟4500m。 污水排放: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在辅助生产工程区内采用暗沟或管道将生活污水和生
32、产废水,通过化粪池(集肥池)或污水设备处理后排出场区或排入林地。4.5.4 竖向布置方式为了使生产工艺流程便捷,排水通畅,场区竖向设计采用平坡或斜坡连续式,即以功能小区或建筑物为单位,按工艺流程需要进行连续布置。4.5.5 设计标高为了避免大填大挖,使填挖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工程量,根据场区地形、地势,确定地面设计标高:建筑物室内地平面高出地面标高0.2-0.3m,道路的设计标高一般高出地面标高0.3m左右。场区、建筑物、道路设计标高详见表4-3。4.6 场区管线综合布置4.6.1 综合布置原则场区管线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管道和线路,综合布置时遵循如下原则: 管线位置的标注采用统一的坐标
33、系统和调和系统; 安排管线位置时,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预留增设管线用地; 管线尽量在建筑红线内布置,力求顺直,减少转弯次数,并应适当集中。4.6.2 各种管线敷设 给水管道:给水管道以亭垴水库为界,分为两大片,形成相互独立的供水系统。项目区东北部利用泵房从亭垴水库直接将水提升进入高地水池,再通过压差将水送往各区的灌溉接口,利用固定灌溉装置对种子园、子代测定区及母树林进行供水,如遇大旱,水库水竭,则采用晒水车进行移动灌溉。项目区西南部给水水源由深水井、群力水库构成相对独立的互为补充的给水系统,供水管网采用枝状管网敷设方式。辅助生产工程区给水主要由水井泵房通过水塔直接送入工程区。管线敷设于地沟
34、,地沟宽500mm、沟深500mm。采穗圃、种子资源收集保存区、良种繁育区则利用泵房从亭垴水库中直接将水提入高地水池,再通过压差或变频调速压力泵送往各区的灌溉接口,利用固定灌溉装置进行灌溉。同时,为防止在大旱期间水库水源不促,在界外500m的地方增加一口深水井,将深水井与群力水库两个水源之间联通供水主管道,安装交通阀门,以备特殊情况下的供水与灌溉需要。 供电、通讯和广播线路的敷设实行明线与地下电缆相结合,明线采用同杆架设。辅助生产工程区的配电方式为混合式。为兼顾通讯、照明,杆架档距为30-50m,电杆为锥形水泥单杆、(190/390)13,铁横担间距500mm,电力线与电话线间距1500mm,
35、电杆末梢预留300-400mm,电杆埋深2.0m。4.7 内外运输设计4.7.1 对外运输量根据基地生产规模和原料需要量,确定年对外运输量约为:运入种苗生产原材料如泥炭土、化肥、农药、其它材料等2535.1吨,出圃苗木28.6万株、生产种子2.46万公斤、生产穗条146.4万根,共计3100吨。4.7.2运输方式 对外运输:对于运输量较大的化肥、农药、基础物质等生产原材料和出圃苗木、穗条、种子等产品,根据运输方向和运输距离,采用公路批量运输,而对于其它生产原料及优良种子,由于运量较小,属零担货物,故采用基地与产地或基地与火车站、邮局之间的公路运输。 场内运输:对于采穗圃、良种繁育区、种子园、子
36、代测定区与种选室、烘干房、晒场、贮藏库等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种苗与生产资料运输,采用小型货车、手推车相结合的运输方式;对于大田生产区的种苗运输,则主要由货车完成。4.7.3 运输工具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运输方案,穗条、种子、育苗营养土、化肥等生产原料和职工生活食品的运输需配置皮卡2辆,皮卡可选用五十铃经济型。5 培育工程规划设计及设备选型5.1 土地平整与改良5.1.1 土地平整本项目基地地形较平坦,根据基地建设分区及对地势坡度的要求,本设计仅对良种繁殖区进行土地平整。良种繁殖区位于基地的东南部,地面高程为54.5-60m,按设计高程为57m,进行圃地平整,为了保证土壤肥力,平整过程中要求地
37、表土回填。土地平整总面积28.6亩。5.1.2 土壤改良项目区土壤为红壤,属粘性土壤,PH值5.0-6.5,呈微酸性,土壤肥力中等。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依据本项目区主要树种为阔叶树种的实际情况,拟对基地土壤进行改良,主要方案为逐年增施有机肥料,混沙、施草木灰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各树种对土壤的适宜要求。本项目主要对种子园、子代测定区、采穗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母树林、良种繁育区进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总面积为666.0亩。其中种子园162.3亩,子代测定区73.2亩,采穗圃120.0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160.5亩,母树林121.4亩,良种繁育区28.6亩。5.2 种质资源收
38、集保存区设计5.2.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位置及面积本项目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建设于基地中部和咸宁市林木种苗场总面积314.2亩。5.2.2 保存对象的确定根据湖北省种质资源的分布现状及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并考虑到全省林业生产的需求,经分析比照,确定本项目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树种主要依据如下:经湖北省复选评审出的优良品种;经过遗传改良获得的抗性强的品质优良家系、无性系;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珍贵、稀有、濒危树种;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根据以上保存对象并结合湖北省林业生产实际进行筛选,确定本项目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对象为83个树种、628个品种。其中生态用材树35个树种、150个品种,立足于满足生态林和短周
39、期工业原料林建设对林木良种的需要;经济林树种16个树种、289个品种,为经济林建设提供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名特新优树种种苗的需求;珍稀濒危树种32个树种、189个品种,立足于城乡绿化美化的需求,同时保存和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珍稀濒危树种,保护生物多样性。详见重要树种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收集名录。5.2.3 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技术措施 保存数量的确定 1个种源:不少于50个家系; 1个家系:50株以上; 1个无性系:10株以上; 珍稀树种:每种不少于100株; 濒危树种:每种不少于50株; 引进树种:每种不少于100株。 保存方式的确定根据项目区种质资源现状,本基地采用异地保存方式。 保存
40、树种的材料来源 采集种子育苗; 挖掘野生苗木移栽; 收集根、穗、芽等繁殖材料; 大树移栽。 移栽区划分为了便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经营管理,按照生态用材林树种、经济林树种、珍稀濒危树种三种类型划分林木资源保存点。生态用材林树种保存点位于咸宁市种苗场,面积125.0亩;经济林树种保存点位于项目区中部,面积97.6亩,珍稀濒危树种保存点位于项目区南部,面积122.5亩。 栽植方法根据各树种生物学特征,按速生丰产林营造方式营造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林,栽植密度依各树种特点而定,株行距一般树种为34m,经济林树种为23m。在充分调查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各树种的特点和树种收集的难易,营造林工程可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41、,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经营管理本项目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经营管理主要包括锄草、松土、施肥、排灌、除萌、修枝、病虫害防治等,一般造林后抚育2-3年,每年抚育2次。 建立技术档案建立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技术档案,对各树种生长发育与病虫害进行经常性的观察记载,主要记载项目包括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基本情况、树种类型及其来源、特性、密度、形态特征,长势和产量变化绘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区划图、各类型和各树种排列示意图、经营管理措施等。5.3 种子园设计林木种子园是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林木种子场所,种子园建设是实现林木速生丰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本项目培育工程为新建种子园
42、。5.3.1 种子园的选定根据基地立地条件及各树种生物学特征,本项目种子园位于基地东部和中部,面积262.3亩。5.3.2 种子园树种的确定根据林木种苗市场需求预测,按照效益优先、合理经营的基本原则,确定本项目种子园主要树种为鹅掌楸、栎类树种(麻栎、栓皮栎)和香椿。其中鹅掌楸种子园79.5亩,栎类树种种子园94.1亩,香椿种子园88.7亩。5.3.3 种子园营建技术 种子园类型划分根据各树种生物学特征,本项目种子园分为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种子园两种类型。其中鹅掌楸种子园和香椿种子园为无性系种子园,栎类种子园为实生种子园。本项目种子园充分考虑种子园的长期发展,不断改进和提高林木良种的质量,按照多世
43、代改进的种子园进行营造。 种子园营造 无性系种子园营造生产工艺流程:种子园的营建种子生产抚育管理采条砧木栽植优树选择育 苗优树选择:香椿优树(用材类型)主要收集湖北省选出的17株优树的穗条。穗条嫁接成活后直接用于营建种子园。香椿优树(菜用类型)可利用鄂西种源、安徽太和县的香椿品种和山东邹城瓦屋、临朐的香椿品种。各种源在不同产区每品种收集10-15个无性系。鹅掌楸的优树主要在贵州陌南、黎平、四川叙永、酉阳、安徽黄山、大别山、湖北利川、湖南绥宁、桑植、浏阳、江西庐山、浙江富阳、松阳、云南、福建武夷山等地选择;北美鹅掌楸的优树选择主要是结合中日合作林木育种科学技术中心项目进行引种和选择;杂种鹅掌楸和
44、杂种F1代自由授粉的种子繁殖苗木的优树选择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的引种及研究成果进行。优树选择的方法主要采用5株优势木基准线法等。育苗:本项目无性系种子园采用嫁接育苗和扦插育苗两种形式。其中鹅掌楸和香椿(用材型)种子园采用嫁接育苗,香椿(菜用型)种子园采用扦插育苗。嫁接繁殖应在苗圃提前1年定植1年生实生苗,株行距0.20.3m,培育1年后根径达到0.8-1cm时嫁接,春天展叶前进行嫁接,菜用型香椿的根插可在每年春季2-4月采集种根,以幼树根为好,选择直径1.5-2.0cm粗的根,剪长10-15cm左右的根段。根插行距为40cm,开挖6-8cm深的沟,按株距15cm斜插种根,然后从两边覆土,种根的上头
45、要露出地面1-2cm。插根后管理主要包括浇水、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枝插要求穗条长8-12cm,休眠枝可在2月下旬,半木质化嫩枝可在6-7月进行枝插,枝插后管理主要包括浇水、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无性系数目:鹅掌楸种子园无性系50个,香椿用材类种子园无性系60个,香椿菜用类种子园无性系60个。无性系配置:无性系配置方式以保证让各无性系间的充分自由授粉,防止近交,去劣疏伐后有比较均匀的间距为准,如人为避开相同无性系相邻的完全“随机”排列和顺序错位排列等。对各无性系配置应作好标记,并绘制各无性系的排列位置图。栽植密度:鹅掌楸44m,香椿用材类34m、菜用型23m。抚育管理:种子园抚育管理主要包括补植、浇水、修枝、扶正、施肥、人工辅助授粉和病虫害防治等,进入结实盛期,要加强土、肥、水、草的管理,增加树体营养,增强树势,促进开花结实。 实生种子园营造生产工艺流程: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