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67.37KB ,
资源ID:1124615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wodocx.com/d-11246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著导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docx)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发送邮件至262216212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著导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docx

1、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英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en)著高銛、文贯中、魏章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作者简介】佩里安德森(1938),是当代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38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上层社会家庭,出生不久后被带到中国,当时他的父亲任职于由英国人把持的中国海关。二战期间,全家迁往美国,战后在爱尔兰南部定居。20世纪50年代中期,安德森在伊顿公学毕业,进入牛津大学。在牛津期间,安德森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激进分子。1959年的古巴革命使他热血澎湃,对社会主义革命产生无限憧憬。他写了一篇名为古巴,美丽的自由土地的文章,礼赞古巴革命。时至今日,他依然对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的道德感召力

2、保持敬意。安德森的思想受到欧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最早是萨特,然后是他极为服膺和颇有研究的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最重要的启迪则来自托洛茨基主义者艾萨克多伊彻。为发达国家寻找社会主义的革命策略,成为安德森此生难以释怀的情结,这说明,他的思想更接近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期间,他一度倾心于“毛主义”(Maoism),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现实,他曾对文革抱有一定的兴趣和希望。在学期间,他不时改换专业,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跳到心理学,转而学习俄语和法语(GregoryElliot1)。1956年,在他入大学不久,苏军入侵匈牙利,英法联军入侵苏伊士运河,这两个事

3、件给英国的左派知识分子以很大的刺激,使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产生了双重幻灭。在30年代末,苏联的一些内外政策已经导致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向右转”,匈牙利事件,加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揭发,让西方绝大多数左派知识分子对苏联心灰意冷。当时的英国共产党紧随苏联,致使党内严重分化,大批党员退党出走,以示决裂。同时,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完全不同于战前,工人阶层普遍富裕,社会福利制度建立起来并得到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厂管理带有一定的人情味儿,它的运行逻辑,迥异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描述,与战前老左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亦

4、相距甚远(StuartHall15),这不能不令左翼知识分子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1962年,年仅24岁的安德森开始主持新左派评论的编辑工作,发表了大量著述,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自己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安德森的著述也逐渐确立了他在欧美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极一时,到了90年代,陷入低迷状态。老一代史学大家E.P.汤普森、拉尔夫米利班德等先后谢世,健在的克里斯托弗希尔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年事已高,不复有新的力作问世(Elliotxi),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左翼文化圈中几近独领风骚的局面业已消失。在这凋零的情势之下,早在30年

5、前就以激扬的文字、透彻犀利的分析能力、纵观全局的历史眼光与上述老一代史学家分庭抗礼的佩里安德森,其学术地位日益凸显,大有一枝独秀之势,被伊格尔顿誉为“英国最出色的知识分子”(Elliotxi)。这并非溢美之词。佩里安德森在20多岁就初露锋芒,发表了成名之作,在新左派内部引起了轰动,显示出他对英国现代历史和思想文化进行总体分析的倾向和才能。在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除了主编新左派评论杂志、创办和主持新左派书局(现在的Verso出版社)之外,他还先后出版了数部专著和论文集,发表了大量的书评和访谈。他的成名之作是在1964年和196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当代危机的起源和国民文化的构成(PerryAnde

6、rson19642653;1968357),在这两篇文章中,隐约可见到他后来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国民文化的构成一文,是英国在风云激荡的1968年出现的唯一的一篇传世之作(GregoryElliot,46),影响之余绪,延及伊格尔顿和社会学家对英国学术文化的剖析。在主持译介工作的同时,安德森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出两部史学著作,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和绝对主义的系谱。他从生产方式的变化入手,探究古代希腊罗马世界与封建主义之间的联系,封建主义与取代它的绝对主义之间的联系。这两本书只是他计划中的四卷本欧洲史的前两卷,后两卷从尼德兰到德国统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结构,尚未杀青付梓。从1

7、963至1977年,新左派评论发表了大量介绍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人选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文选(WesternMarxism:ACriticalReader)一书。安德森应邀为其作序,结果,多年之思想积淀,在瞬间迸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写成他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1976)。七年之后,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的续篇历史唯物主义追述中坦然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性革命实践的结合并未实现,发达国家依然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总体策略(PerryAnderson198327)。20世纪80年代初,撒切尔上台,标志着保守主义卷土重来,新左派的活动空间日益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安德森的思

8、想发生了转变,交锋地带的出版就是标志。这本文集收录了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要论文,评述的对象是近些年来在西方社会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家。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后现代性的起源本是为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的论文集文化的转向作的序,结果再次笔走龙蛇,写成了一部专著。这部著作史论结合,把后现代主义观念的演变放到近50年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中,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运动和晚期资本主义极度繁盛的背景下;它将观念史与社会史融为一体,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观念背后的社会基础。【写作背景】从1963至1977年,新左派评论发表了大量介绍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人选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文选(Wester

9、nMarxism:CriticalReader)一书。安德森应邀为其作序,结果,多年之思想积淀,在瞬间迸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写成他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1976)。这本小书以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勾画出一战之后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面貌,归纳出其重要特征,指出其缺陷,试图从托洛茨基主义那里找到纠偏的启示和举措,还大胆预言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趋向。这本书是在1974年初写成的,原来打算写成介绍一些作家评论最近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一本论文集。不巧的是,答应出版这本“论文集”的教育出版社在一个月以后就关门了。出版计划被取消,本书原来的目的也随之落空。由于本书像以往那样

10、提出了新左派评论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那本已写成的“论文集”取消出版以后不久,该刊的同仁从各种观点的广泛角度对本书内容进行了讨论和批评。最后成形的就是现在的这本书。【导读】全书共分五章,外加前言和后记。这本书以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勾画出一战之后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面貌,归纳出其重要特征,指出其缺陷,试图从托洛茨基主义那里找到纠偏的启示和举措,还大胆预言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趋向。安德森的主要的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战之后,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产物,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卢森堡等人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相比,它最重要的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它与工人阶级有组织的

11、政治斗争毫无关涉,只关注哲学、文化和美学方面的问题,陷入形而上的玄思,闭口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问题:如详尽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认真分析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机器以及推翻这种国家机器所必需的阶级斗争战略”(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61)。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从关心经济基础转向关心上层建筑,而是重新界定了上层建筑本身(DennisDworkin137)。它的政治态度极为悲观,“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切实感受。它因无力改变资本主义现状而萌生绝望,又因痛心疾首于苏联制度而踌躇两端,不知可适之政治出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12、所依仗的理论资源,大多来自前马克思主义的以及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以卢卡奇为例,他在哲学上受黑格尔影响,他的社会理论有韦伯和西美尔的思想印痕,他对自然科学的敌视来自狄尔泰及生命哲学,其他如葛兰西、马尔库塞、萨特、阿尔都塞、戈德曼等辈,思想来源莫不广泛博杂,不一而足。“(西方马克思主义)无一例外地以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以此阐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使之合法化,或加以补充”(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77)。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院派性质,使历史唯物主义变得更为深刻细致,但这种深度的获得,是以牺牲其论说范围的广度为代价的,语言也因专门化而晦涩难懂(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94),最后和托洛茨基主义相比

13、,他做出惊人预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群众实践之间,以工业工人阶级的实际斗争为导线,重新开辟一条革命路线的机会已大大增加。理论和实践的这样一种重新结合的结果,将改造马克思主义本身重新创造出曾在当年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人的那些条件来”(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96)。第一章,佩里安德森向大家介绍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来自德国最先进的西部地区,他们的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平衡的和间接的:两者之间很少直接结合。基本上说,马克思在身后留下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谨而成熟的经济理论,但是马克思却没有留下有关资产阶级国家结构的同等的政治理论,或有关工人阶

14、级政党为推翻资产阶级国家而进行革命社会主义斗争的战略、战术的政治理论。他们逝世后继承的是拉布里奥拉、梅林、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他们都来自更加落后的东欧和南欧地区,他们的著作给人的感觉是马克思遗产的总结而不是发展。而后的新一代人物有列宁、卢森堡、希法亭、托洛茨基、鲍威尔、布哈林和普列奥波拉任斯基均来自柏林以东的地区,且在他们各自国家的政党的领导中起了支配作用,他们在发展中格外地早熟,不满三十岁就写了一本基本的理论著作。一战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现了更为紧密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且国际性的争论和论战是他们的第二特性。也就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划分了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正如它从根本上分裂了

15、工人阶级运动本身一样。大战前几十年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比前一时期实现了更为紧密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由于当时有组织的社会主义政党正处于上升时期。国际化的争论和论战是他们的第二特性。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列宁身上,政治思想和行动空前绝后地迅速合为一体。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统治达到顶点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差不多已经是一种纪念品了。同时法西斯主义占据了欧洲大陆。这时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欧地带也因为第三国际的原因主要限于经济分析,它遵循的路线直接来自战前的大辩论。第二章,作者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代表人物有卢卡奇、马尔库塞、萨特、阿尔都赛等都来自更遥远的西部。在一战之前就已经成熟的理论家所特

16、有的主题和关切的问题起了急剧的变化。第一批人物是通过一战和随后的群众运动而开始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第二批是由于法西斯主义和二战的来临而在政治上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赵国新:佩里安德森及其后现代观念,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在结构上与政治实践相脱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以如此不同的方式侵袭欧洲工人阶级运动的两大悲剧,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联合起来瓦解和破坏了与西方无产阶级群众相结合的土生土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潜在力量。安德森非常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流变。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轨迹一书中

17、指出,1910年以来欧洲思想界中流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安德森考察了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思格斯,第一代理论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到列宁、卢森堡、托洛茨基、以至当代卢卡奇、葛兰西、萨特、直至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几代理论家的思想发展轨迹后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终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断裂,它在形式上发生了转移,由政治学转向哲学、美学,由认识论的探讨转为方法论的探究;它的研究主题发生创新,由对经济基础研究转向对上层建筑尤其是文化的关注。安德森指出,当代西

18、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变化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社会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脱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并没停滞不前,而是沿着一条离开一切革命政治实践的永无止境的曲折道路前进的。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是由整个历史时代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命运,其最深的根源在1920年以后没有发生任何革命高潮。这与各国共产党内斯大林化所产生的后果是分不开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隐蔽标志只是一个失败的产物而已。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外部传播的失败,以及它在俄国内部腐败的原因和后果,是这个时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传统的共同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都毫不例外地产生于政治上孤立和失望的环境中。安德森是倡导“国际

19、主义”的。“国际主义信念的基础是: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在19世纪中期诞生时至少汇集了3个不同国家的思想体系,即德国哲学、法国政治学和英国经济学的话。那么它在20世纪中期自由而有效地发展也必须靠同样程度乃至更激进地去突破国界。总之,我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一国的事。”而且,安德森认为,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而言,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在苏联的实现,继之以共产国际的不断官僚化,以及欧洲共产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最终采取了民族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探讨的主要结构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这种探讨不仅越来越远离政治斗争,而且越来越不具有国际性。”这样就使得马克思理论国际主义

20、化尤显重要。“只有当历史唯物主义摆脱了任佩里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争论,伦敦1983年版,第149页。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何形式的地方狭隘性,它才能发挥其全部威力”,安德森在分析英国近代历史进程时以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的法国为参照,从而对英国工人运动得出悲观的结论。二战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在经济上,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安德森认为,“在这类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实际上己经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显的打破了经典著作上有关衰退或危机即将来临的预言,提出了供科学分析的崭新问题

21、。”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使普选权基础上的代议制民主第一次在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上建立起来。这种民主在所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日本、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都将普选权当作国家结构。这种政治秩序是颇为新颖的。资产阶级的历史并未终结,它渡过两次世界大战并取得经济、政治制度上的发展。在文化变革和发展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者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马克思以后历史发展的事实而不能拘泥于经典理论的教条。但是这些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主流中也没有涉及。第三章,作者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的不同。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中心由经济学和政治学转向哲

22、学、并使它的正式场所由党的集会转向学院系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实际上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大学既是外界政治斗争的避难所又是流亡地。代表人物均拥有教授级的大学职位,他们担任的学科无一例外,全是哲学。外部决定因素当然和这段时期的黯淡历史分不开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身之中有一种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也起了决定作用。即1844年的巴黎手稿的发现,这些手稿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各个阶段的著作中都具有关键的重要性。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同他们本国无

23、产阶级的生活远远隔离。而且理论从经济学、政治学退回来而投进哲学。在不同的国家中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越来越缺乏国际知识,或者他们本身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这种做法有二重结果。首先,认识论的著作占显著优势,基本集中在方法问题上。其次,美学成了将方法实际加以运用的实质性领域或者更广义地说,成了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最后,该领域以外理论上主要的离经叛道,提出了古典马克思主义所没有的新主题大多数是以一种探索的方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参见国恩松:佩里安德森的史学思想评介,史学理论研究。式并流露出一种一贯的悲观主义。”表现在他们及其艰深的语言,从来没有要与无

24、产阶级读者建立直接或积极的联系而有所约束。相反,它超过了语言复杂性的必要极限,这十足说明它跟任何群众实践都是相脱离的。比如,卢卡奇的语言繁琐难解,充满学究气;葛兰西则因多年遭到监禁而养成使人绞尽脑汁的支离破碎的深奥之风;本杰明爱用简短而迂回的格言式语言;德拉沃尔佩的语句令人无法捉摸,并喜欢反复自我引证;萨特的语言有如炼金术士的一套刻板的新奇词汇和迷宫;阿尔杜塞的语言则充满女巫般的遁词谜语。第四章,作者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是上层建筑,不是国家和法律而是文化。可以归结为几个流派:德国和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意大利的德拉沃尔佩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作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

25、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安德森看来,作为一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迫脱离实践,远离现实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转向美学和文化批判,以期保存革命的希望,原木无可厚非。历史地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努力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最终成为20世纪60年代青年运动的“圣经”。但是,在革命高潮重新来临、理论与实践能够重新一致的情况下,再停留在美学和文化批判中,就不再具有革命性了。“我以为在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群众实践之间另壁蹊径.会重新创造列宁和卢森堡那一代人曾一度形成的古典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某

26、些条件。我想,这种理论和实践的重新统一将会有两种结果:它必然把整个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重心转移到世界经济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结构、社会阶级的群集、民族的意义和作用所提出的基本问题的解决上来所有这些方而的问题多年来从整体上被忽视了。”也就是说,现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革命战略,但西方马克思主义最贫乏的却正是革命战略“即不能阐明超越资本主义民主过渡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可行的前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安德森在其后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走向了终结。第五章,作者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即托洛茨基的理论和遗产作一对比。即托洛茨基派生的传统,在最基本的方面和西方马克思主

27、义的传统恰成极端的对比,它集中于政治学和经济学,而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118页。卢西恩塞维:保罗萨特与辩证法,新批判1961年第123期,第7982页。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不是哲学,它是绝对的国际主义,所关心的或所瞩目的绝不限于单一的文化或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正好相反。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真正的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将改造马克思主义本身重新创造出曾在当年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人的那些条件来。在这里和其后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

28、,安德森要说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缺乏切实可行的革命战略,是一条失败的逻辑。真实的革命潜能蕴藏在妇女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等具有国际主义基础的新社会运动中。在历史发展证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安德森的预言都落空的今天,我们反观安德森对前者的论述和批判,其重点显然也就不在于他说了什么,在于他为什么这么说了。安德森得出这些结论的现实政治基础是1968年学生运动后西方世界沉寂己久的革命热情的空前高涨。对于安德森而言,这就是新的革命高潮即将来临的征兆,与此相反。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似乎对此视而不见,而且表示出了深刻的怀疑和无尽的悲观。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安德森是有充分理由得出这种乐观结论的。二战后,帝

29、国主义经济迅速恢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因此陷入低潮。与此同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受到垄断资本主义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却因为前者的剥削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爆发国内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国家原本具有反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因此历史地在第二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这种成功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情绪的酝酿和高涨(从20世纪60年代切格瓦拉和所谓“毛主义”在欧美的流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按照托洛斯基的不断革命论,这种基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规律的革命高潮将加速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爆发。最终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在国际范围内

30、的胜利。20世纪40年代以后,巴兰、斯威齐、曼德尔、布需弗曼、阿格里塔等托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深入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危机问题,预言资本主义将在1975年迎来自己新的危机。受到1968年学生运动冲击的资本主义体系原本就已危机四伏.随后的能源危机更是使之遭受重创。最终在1975年前后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马克思主义将走向具体的经济、政治研究,走向国际主义的革命实践。这是安德森曾对今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做的两项乐观预言。他的前一个预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因为20世纪70年代确实涌现出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政治学论著。但另一方面,他的后一个预言则毫无疑问地落

31、空了。因为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预期中的革命实践不仅没有到来,反而不少原先鼓吹革命的理论家都已经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而,政治冷淡主义重又盛行起来。张亮:从激进乐观主义到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而对已经出现的困境,安德森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乐观态度。在他看来,尽管理论再一次与实践相脱离了,但只要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结构”、“发达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自由意志论的平等的社会文化模式”和“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关系问题”进行“实际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就能够重新与实践相统一社会主义就能够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欧美新左派当时的一般立场。但历史的发展最终摧毁了他的乐观

32、主义所赖以立足的基础:左派在1980年前后所遭遇的政治失败决不是暂时的。随着撒切尔和里根政权的先后上台,右派卷上重来。欧美左派政府要么下野、要么向右转;1968年的革命传统迅即消耗殆尽,新社会运动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拉美革命堰旗息鼓,“毛主义”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苏东共产主义政权全而崩溃!革命的动力没有了,革命的国际大环境也没有了。国际主义被证明也是一个乌托邦。那么安德森面对世界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进程时候,更应该的是深刻的理论反思,放弃幻想。在后记中,安德森对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文献的任何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典型问题。作者本着“理论和实践统一”态度客观的评价了一番。马

33、克思并没有解决民族主义之谜,列宁并没有阐明资产阶级民主的影响,托洛茨基并没有预见到没有苏维埃的革命。但是他们的功绩并不因为举出他们的疏漏或错误而有所减损。他们所代表的传统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和政治及经济结构有关,而特别偏重于哲学的西方马克西主义却并不是如此,所以实际上同样的问题,重又作为普遍问题而出现在当代世界的所有社会主义战士面前。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民族国家职能的和未来是什么?帝国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其真正的性质是什么?没有工人民主的工人国家的历史含义是什么?怎样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了搞社会主义革命?国际主义怎样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虔诚的理想?在前殖民地国家中,怎样才

34、能在相似条件下避免以前两次革命的命运?怎样才能进攻和打倒官僚特权和现有体制?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结构是什么?安德森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只偏重于哲学方面的研究是不能逃避这些问题的,是必须面对的。当然其中有些问题现在看来并不是问题了,但是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安德森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很了不起的。况且作者更是站在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的。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141页。张亮:从激进乐观主义到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的一股哲

35、学思潮,在西方知识界、学术界有着值得注意的影响,60年代期间,法国、美国、西德、意大利等国相继出现了“新左派”运动和学生、青年的造反运动,马尔库塞一时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卢卡奇等人的著作被他们广为阅读和传播,奉为“思想武器”,从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了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些主要流派如德国和美国的法兰西学派、意大利的德拉沃尔佩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范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书作者佩里安德森是英国新左派评论的主编,他在书中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主张、流派、特点和代表人物等情况,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

36、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来愈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专注于哲学方面的研究,背离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有何历史地位?安德森给我们做了很充分的分析和论述,对我们了解、研究和批判这一思潮,有很大的用处。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赵国新:佩里安德森及其后现代观念,3.王雨辰: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42卷第1期。4.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评析,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5

37、.赵世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访加拿大学者布赖恩帕尔默教授,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6.佩里安德森:新左派评论的重建与西方左翼思潮的发展http:/www.cul-8.卢卡奇的总体范畴,9.列夫托洛茨基:十月的教训,LeftBooks,1980.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英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en)著高銛、文贯中、魏章玲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摘录】P7-34第一章:经典传统P7本书要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存在种种内部分歧和对立,却仍然构成一种具有共同学术传统的理论。这就需要先涉及这些有关理论家出现以前马克思主义的早年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

38、我们看到他们所代表的那种类型的特殊新颖之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于拿破仑战争以后的头十年。P9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同时代人中是孤独的先驱者,任何国籍的同时代人都不能说完全理解或同意他们的成熟观点。他们两人一起,在流亡、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与他们那时代的主要无产阶级斗争从未脱离过联系,尽管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他们同这些斗争在实际上完全没有组织上的联系在P10马克思逝世以后才真正出现的。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平衡的和间接的;两者之间很少直接结合。这个时期中“阶级”与“科学”之间客观联系的复杂性转而在马克思著作本身的性质和命运中得到了反映。他的大多数著作至少有

39、四分之三在他生前尚未发表过,而他已经发表的著作则杂乱地以若干种语言散见于若干国家,没有以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完整地流传于任何一个国家。P11马克思在身后留下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谨而成熟的经济理论,这在资本论中已经得到了阐述;马克思却没有留下有关资产阶级国家结构的同等的政治理论,或有关工人阶级政党为推翻资产阶级国家而进行革命社会主义斗争的战略、战术的政治理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从未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做过广泛而概括的论述,这对于当代人来说是更为明显的漏洞。P1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继承他们的一批下一代的理论家为数仍然很少。这批人中大部分人在他们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很晚才接触到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时

40、期的四个主要人物是拉布里奥拉(生于1843年)、梅林(生于1846年)、考茨基(生于1854年)和普列汉诺夫(生于1856年)。他们都来自更加落后的东欧或南欧地区。P14开始把马克思的手稿作为学术性著作出版并对他的生平作传记性研究,以便向社会主义运动第一次充分恢复和展示这些著作,都是下一代人的事。这些理论新兵比他们的前辈在数量上要多得多;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整个地理轴心向东欧和中欧转移。P16实际上,所有年青一代的理论家走在他们各自国家的政党的领导中起了支配作用。这种作用远比他们前辈做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和活跃。这批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在发展中格外的早熟;刚才提到过的每一个人在他们不满三十岁

41、时都已经写过一部基本的理论著作。P21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划分了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正如它从根本上分裂了工人阶级运动本身一样。大战前几十年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比前一时期实现了更为紧密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由于当时有组织的社会主义政党正处于上升时期。然而,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他们本国政党的实践相结合,并没有使他们地方化或者使他们相互隔离。相反,国际性的争论和论战是他们的第二特性:如p22果说谁也没有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种高度普遍性的话,这是由于他们国家的特定环境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更为具体的种族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P29苏联在合作化以后,一切严肃认真的理论工作均告停止。托洛茨基于1

42、929年被驱逐流放,1940年遭到暗杀;梁赞诺夫于1931年被剥夺了职位,1939年死于劳改营;布哈林于1929年受到压制,1938年被枪毙;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到1930年已被搞跨,1938年死于狱中。在斯大林的统治达到顶点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差不多已经沦为一种纪念品。P31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有一个独立的社会研究所,它由一位有钱的谷物商人资助,于1923年在法兰克福建立,在半学术性的机构内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该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法学史家卡尔格林贝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在维也纳大学任教。P331936年,鲍威尔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理论著作:带有预见性地提名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鲍威尔迫于慕尼

43、黑协定而离开布拉迪斯拉发以后不久,于1938年死于巴黎。几个月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主义吞没整个欧洲,从而借宿了欧洲大陆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时代。希法亭于1941年在巴黎死于盖世太保之手。当时只有在战场的侧翼才有可能写作他们所体现的这一传统的尾声。莫茨科夫斯卡于1943年在瑞士发表她最后的一部最激进的著作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动力。同时在美国,年轻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在一部内容极为明确的著作资本主义大战的理论中探索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全部论战史从丘甘-巴兰诺夫斯基到格罗斯基。P35-64第二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P36在这个改变了的世界上,革命的理论完全起了变化,这种

44、变化产生了今天可以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现在将要谈到的作者们所撰写的著作,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学术结构。在他们的手里,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批判性方面,已经成为一种与以往任何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在政治上已经成熟的整个理论家所特有的主题和关切的问题已经起了急剧的变化,这种转变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地区特点。P38上表所列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任何一位著名人物都来自更远的西部他们通过大战和随后的群众斗争而开始变得激进起来,只是在1918年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P39对后比之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按时代划分的第二批“人马”是由第一次

45、世界大战成熟起来的人们所组成,他们是由于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而在政治上形成的。P4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年代和地区分布,为它在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形态结构。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有它的独特性,使它作为一个首要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它在结构上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一代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他们在各自所属的东欧和中欧党内,在政治和思想上起到了不可分割的作用,但从1918年到1968年这半个世纪里,这两者(理论与实践)在西欧却越来越脱离。P44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里以如此不同的方式侵袭欧洲工人阶级运动的两大悲剧,法西斯主义和

46、斯大林主义,就这样联合起来瓦解和破坏了与西方无产阶级群众性相结合的土生土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潜在力量。葛兰西在意大利的与世隔绝和逝世、科尔什和卢卡奇在美国和苏联的隔离和流亡生活,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群众中活动自如的阶段已告结束。从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以自己的密码式语言来说话了,它与工人阶级的距离愈来愈远,但它对于工人阶级的命运还是努力p45设法效劳并力求与之相联系的。P57因此,正如萨特后来所宣称的那样,从1924年到1968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停顿”,但它是沿着一条离开一切革命政治实践的永无止境的曲折道路前进的。P59与此同时,第三国际所造成的各个共产党的斯大林化,从20年代晚期开始在组织上形成了官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从属于苏联政策,这就给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打上了与众不同的烙印。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第二次实际大战的结局,标志着作为欧洲一支活跃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地理区域上起了显著变化,共产主义作为西德工人阶级的一支生力军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而在法国和意大利则出现了强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共产党。P61西方马克思主义故意闭口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问题:如详尽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认真分析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机器以及推翻这种国家机器所必需的阶级斗争战略。葛兰西在这方面是唯一的例外,这象征着他的伟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