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考试试卷提示:完成后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文档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请一一填写下表空格举例说明。人物手法记言的手法行为描写的手法曹操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刘备备乃乘单舸往见瑜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孙权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2、,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诸葛亮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周瑜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保为将军破之!”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鲁肃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黄盖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
3、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
4、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司马迁在传后的赞语中,引用了古人的话和民间谚语,写得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意深,既表现了司马迁对这样一位朴实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也寄予了很深的政治上的感慨,给后人以启迪。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答: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汉记,实质上就是看图写作。作者体会到李龙眠人物画运笔传神,寓意含蓄的特点,对画面形象的记叙,也多攫住人物的自然神情。
5、描写人物虽仅寥寥数语,却能得其精神。 写方渡的罗汉,那种离岸涉水时敛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时勉为其难的神情,去岸不远时庆幸欣喜的神情,描摹细腻,栩栩如生,并且凸显罗汉渡江的不胜其苦。 至於未渡的五个罗汉(其中一个,因纸坏仅见腰足),也极力描写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态:一个是临渡而无意,一个是逡巡而观望,一个写出他决心初下的愉悦神情,一个描写入水将渡前的审慎心理。对这一组人物的刻意描写,也是为了衬托渡江的艰难。 已渡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实际上也是对渡江艰难的一种反衬。作者对於李龙眠画作“在心不在相”,着重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可谓深得其旨。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作荆州时
6、,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答:例一:因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作者用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不受到妨碍。例二:官府用的毛竹之事说明他的细致严格性格
7、,如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象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例三: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毛竹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脚,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使用。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请问荀子劝学中的这两段话各是什么意思?它们分别给您什么启发?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句。 答:(1)君子的本性和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部的事物罢了。(2)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
8、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第一句提示人们不要做不成事就埋怨自己天赋不高,想成事就要多动脑筋,多借助外界的力量,同时也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第二句说明什么事只要你坚持去做就能达到目标,做说明事都要持之以恒。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恒心。六、阅读柳宗元三戒,请分别说说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的寓意;并进而概括柳宗元寓言最突出的特点。答:临江之麋所讽刺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种人。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
9、写和心理描写,如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写出犬吞食弱者的本性;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
10、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1)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2)对待那些坏人/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寓意: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炼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七、请结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下列文段,简论逆境、坚毅的性格与成就事业的关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
11、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
12、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答:不少时候,庸才制造逆境,人才扭转逆境。逆境的出现和消失,经常都是人为的。逆境,可用来磨练意志。以更坚强的意志去发展事业,以壮大了的事业去迎接更严峻的挑战,这样的人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人常常是无从估计逆境时间的短与长的。因此,身逢逆境便消沉,便元聊,便无所事事,消极等待逆境的消失是不智的。消极的态度并不能丝毫改变逆境,反而把无从挽回的光阴又搭了进去。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这段文字也是对待逆境的一种态度。伟大与渺小,卓绝与平庸,深刻与浮浅,常常在这样的时候径渭分明。逆境能使人更快地成熟。对于一种能够促使我们成熟的境况,我们为什
13、么要害怕呢?逆境有如逆水行舟。当划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河道之后,我们常能感到一种放舟千里,直奔大海的气势与喜悦。我们的感情很脆弱,面对厄运,我们会痛苦、自怜甚至怨天尤人,我们都有一颗叛逆的心,面对不公,我们会反抗、拒绝甚至挥拳相向。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命运,接受命运不是屈服,不是漫不经心和无精打采。它是一种是结合了理解、谦卑和坚强的力量,它让你把所有的疼痛和悲伤抛在脑后,关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它让你远离懊悔、愤怒和仇恨,享受和珍视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命的每时每刻。只要我们拥有这种力量,无论厄运的风暴把生命之舟吹到什么样的荒岛,我们都能以主人的姿态上岸。八、请结合诗经豳风七月诗,谈谈周代豳地的物候和农
14、夫一年里的劳苦之事及其生活状况。可用填写“月表”的形式来回答。诗经豳风七月月表豳历夏历物候农夫的劳苦之事农夫的生活状况一之日十一月觱发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无衣无褐,二之日十二月粟烈其同,载缵武功,献豜於公。凿冰冲冲何以卒岁?三之日正月于耜,纳(冰)于凌阴四之日二月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春日、蚕月三月载阳,有鸣仓庚;(日)迟迟女执懿筐,爰求柔桑;采蘩。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四月四月秀葽五月五月鸣蜩;斯螽动股六月六月莎鸡振羽食郁及薁七月七月流火;鸣鵙;蟋蟀在野亨葵及菽,食瓜八月八月蟋蟀在宇萑苇;载绩,载玄载黄;其获;剥枣断壶九月九月蟋蟀在户;肃霜授衣
15、;筑场圃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十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陨萚获稻;纳禾稼;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涤场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九、试全面分析李白劳劳亭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解释劳劳亭的意思,简述此诗的主旨,并指出其中什么?(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答: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
16、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
17、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
18、得更远了。李白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根据史料记载,在南京城南,有一个劳劳亭,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
19、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十、请全面分析鲁迅散文诗秋夜的写作特点。答:1)秋夜一文 鲁迅给枣树这一物体赋予“独立的人格”。枣树代表着孤独清醒,疾恶如仇,坚强不屈的斗士。它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 2)秋夜中对夜空的描写,其象征意味应该是很浓的。从其富有情感味的“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冷眼”、“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等描写中,就不难让人们感受到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而这正是
20、“我”眼中的世界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而“我”对它则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代表着黑暗势力对弱小者的无情的压迫。 3) 作品中小青虫象征着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底层人民的形象,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小青虫”在后窗的玻璃上乱撞。飞进来后又在玻璃灯罩上撞,就是“我”有了爱并蠢蠢欲动的真实写照。可怜的是他们是受尽压迫,不谓成败而战斗。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写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而扑火是危险的。隐含着一种担心,一种对付诸爱的行为结果的担心。作者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对其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无所谓
21、牺牲感到可怜。鲁迅对这些“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既觉的可爱,又感到可怜。同时也流露出对小青虫们也能象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的期望。 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同时,作者
22、在秋夜里还使用了对比,反衬等写作手法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辞令。你认为这段话可分析为哪几层意思?(20分)答: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上段落的大概意思是: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
23、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本段的重点是在“说”,书磁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可以分为以下几层。第一层(“
2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对秦国有益。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国意识大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面对偏隅西方急于扩张的秦穆公,烛之武从容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一曰“飞地难治论”,此言地域政治。秦国图谋东扩,中间隔着晋国。“越国以鄙远,知其难也。”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搁着晋国,秦国师很难对郑国这快飞地实施长期的有效的控制的。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不能不冷静思索。二曰“亡郑陪邻论”
25、。此言利益分配。秦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收获者还是晋。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罹大害,对此,秦穆公不能不认真权衡。三曰“舍郑有益论”。此言两国邦交。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一个思维角度:存邦,非独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呀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以 “共其乏困”,亡郑,东方多一仇敌,舍郑,东方多一盟友。存弱国而交睦邻,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怦然心动。四曰“过河拆桥论”。此言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城濮之战大败楚师,霸主地位确立,结果又如何“烛之武的潜台词是:翅
26、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不能不猛醒。五曰“晋国扩张论”。此言争霸现实。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国边境,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贪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毛骨悚然。短短百余字,意思说五层。层层铺垫步步逼近,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要破坏秦、晋的“战略伙伴关系”。烛之武是“实话实说”: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有利晋,俱为实情至理。秦穆公是“实事求是”“秦国最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烛之武成竹在胸的一声”魏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将会心悦诚服一改初衷。本
27、段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人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
28、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阅读水经注江水“巫峡”文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此文段是怎样分别描写三峡一带的四季风光的?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0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9、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2“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一句是俯视,而此句是仰望。“绝”字形容山,“怪”字修饰,紧扣三峡的地理持征:柏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之
30、上,毫无遮挡,加之峡谷之中风力强劲,天长日久,自然开成“怪”状。在“绝谳”“怪柏”这个背景上,作者再抹上一笔“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悬挂在绝壁高崖上的飞泉瀑布,使整个画面顿生活意:悬崖绝壁,怪柏傲立,飞泉喷洒,瀑布宣泻,似乎可以听到如鼓如瑟的泠泠水声,真是高山流水,蔚为奇观。3“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 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苦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
31、情。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3、朋党论写作上有哪两个显著特点?(20分)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
32、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
33、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後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後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
34、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答:写作特点1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的第二部分中。第二部分的第二自然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同道”与“同利”是其结党的不同基础,“真”与“伪”则是其朋党实质性差异。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八元、八恺”等是君子之朋,“四凶”等属
35、小人之朋。君子之朋受到信任、重用,则天下大治,国家兴旺;反之则天下大乱,国家灭亡。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作者比较历史上的人君对君子之朋不同的态度,将“能辨”与“不辨”、“用”与“退”进行对照。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能辨别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任用君子之朋,因而国运昌盛;纣、汉灵帝等昏淫之君禁绝或杀戮君子之朋,终于乱亡其国。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2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分步分析论证。第一步,紧紧抓住一个“辨”字
36、,从理论上分析真朋与伪朋的本质不同,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坚实。第二步,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不同历史作用。综观历史,凡君子之朋兴则国兴,小人之朋得势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君子、小人之朋的任用贬退,是国君职责所在。第三步即紧承前文而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之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之朋则国兴,贬君子之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地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且分别进退之的中心意旨。文章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
37、矣”一语结束全文。由于前面对“鉴”的内容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此处已在不言之中。3运用排比、对偶,增强说理气势。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对贤君给予肯定。4、汉乐府陌上桑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外貌美和内在美的?(20分)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
38、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答:汉乐府诗陌上桑,属于相和歌
39、辞。最早记在沈约的乐志里,题为艳歌罗敷行,到了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把它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一直到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才题为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许多诗歌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来反映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即所谓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些优秀诗篇还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欺压和剥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陌上桑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叙事诗。它通过名叫秦罗敷的女子严辞拒绝当地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吏欺压民女的丑恶面目,歌颂了劳动妇女“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崇高品质,歌颂了罗敷的聪明机智。全诗原来分作
40、三解。“解”,是音乐术语,古代乐曲演奏告一段落,暂时停歇叫做一解。“三解”也就是音乐的三个段落。从诗歌来讲也就是三段。第一段头四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这四句说,太阳升起在东方,照到我们秦家的阁楼上。我们秦家有个名叫罗敷的女子,是个非常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几句是作者介绍罗敷的姓名及她的美貌。极写罗敷之美。“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这两句既是交代罗敷热爱劳动,又为下文太守调戏罗敷在情节上作引渡。接下来十四句,作者极力夸耀罗敷的美貌。先正面描摹她服饰盛妆之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二句,写她所携、所用器具之美。一支放桑叶的竹篮子是用青丝做的络绳,用桂枝做的提柄,
41、给人一种精细、香洁之感。“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写她所着上衣之美,上身穿的是紫色花纹的丝绸短袄,下面系的是黄色花纹的丝裙,给人的感觉是素雅、高洁,落落大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写她头饰发型之美。头上挽着一个堕马髻,耳下挂着两个明月珠,给人的感觉是新颖、华美。这里用的是绿叶衬红花的手法。罗敷究竟怎么美暂且不说,单说她所用的、所穿的、所戴的就和别人不一样。这里作者想夸耀一番罗敷的美貌,可一个字也没正面描绘她的美丽,如眼睛怎么样,嘴巴怎么样?像有些笨拙作家那样写樱桃小口,柳叶眉,脸似满月,腰像杨柳,闭花羞月,沉鱼落雁之美等。他这是用罗敷自身的衣物,穿的、用的来衬托她的形象之美。这种绿
42、叶衬红花,从侧面加以烘托的手法,会诱发读者的审美联想,根据各自求美理想去填补空白。接着用行者、少年、耕者三种人见到罗敷后的反映,如醉如痴的形状,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下面八句比上面六句写的更为省略,说赶路的人看见罗敷也会惊讶的放下担子捋胡须一睹尊容而忘记了赶路。那些少年男子看见罗敷,则是下意识的摘下帽子,整理起自己的头巾,也是想借机多看几眼罗敷。少年为什么脱下帽子整理自己的头巾呢?这是看罗敷美貌以后下意识的动作,唯恐自己的打扮不整齐被罗敷看不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说,耕地的人忘记了犁田,锄地的人忘记了锄草,他们回家后都自相埋怨,埋怨什么呢?只是因为观看罗敷而
43、耽误了田里的工作。这几句写的十分省略,作者描绘罗敷的美貌却没在她身上花一个字,只是极力夸张罗敷之美对旁人所起的强烈震动。这一震动使“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都失魂落魄,忘乎所以。“下担捋髭须”,是慈和年长之人对罗敷所流露出的喜爱之情。“脱帽著帩头”,是同龄少年下意识的卖弄自己,以期引起对方关注的爱慕之情。“忘犁”“忘锄”者,是被罗敷的美貌所征服,一时忘乎所以的惊讶之情。身份、年龄的差别,使他们的表情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任何人都不能不为罗敷的美貌所动。可见罗敷美到极点了。读完这段,我们虽对罗敷的容貌没有一个明晰具体的感受印象,仍不知罗敷长的什么样,但她的美丽非凡是十分可信的。
44、这样我们就会把脑海中对美丽女子的记忆、印象全部调动搜集起来,而演义到罗敷身上,对她的容貌进行最充分、最完美的联想。晚唐诗评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说:“诗歌有一种境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陌上桑对罗敷美貌之神妙写法,就是不写一个美字,却能获得十分巧妙的效果的写法。这一段,作者重点夸张了罗敷的美貌。这里既是塑造罗敷的形象,又为第二段太守调戏罗敷在情节上作了铺垫,起到引子作用。第二段写罗敷拒婚。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罗敷与使君的斗争,这是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当地有个太守坐车经过陌(大陆)上,看到罗敷以后也像“行者”、“少年”一样,被罗敷的美貌吸引住了,便命令赶车的把马停
45、住。“五马立踟蹰”,也可以从另外角度理解,罗敷太美了,连马见了也徘徊不前了。从这一角度理解,我认为会更好些,可以更加突出罗敷的美丽,更加显示出这首诗的夸张手法,而且更加体现出这首诗的民间色彩。民间经常有这样的说法,现在北方人说书,描写某某人的美貌还常说,“人见了不走,鸟见了不飞”,不肯前进,留步瞻仰。使君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贪淫好色,卑劣无耻的傢伙。他见到罗敷的容貌美丽,就垂涎三尺,起了不良之心。于是派遣手下官吏前去打听,问“是谁家姝?” 这是谁家的美丽姑娘?“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是太守那个下属回答太守的话,“是秦家的姑娘,据说叫罗敷。”于是太守叫那个小吏进一步去
46、打听“罗敷年几何?”那个下属打听后回答说,“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梢微,略微。这句,看上去二十不到,十五岁略微超过一些。言下之意,罗敷正当青春妙龄,豆蔻年华。太守听后更加中意,他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地位和威势,完全可以使罗敷这个农家女羡慕,于是恬不知耻地向罗敷提出了赤裸裸的要求。“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是说,使君问罗敷,你可愿意和我一同坐车回家吗?罗敷面对无耻太守的要求,作了义正辞严的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你这个人多么愚蠢啊!你自有你的妻子,我也有我的丈夫。你怎么能说出这样无耻的话来呢?说得正气凛然,威不可犯。这里明写使君挑衅,暴露其无耻,实暗写罗敷品质之高
47、尚。太守、吏役和罗敷之间三方问答,语言简括明快,遣词生动贴切。太守的骄横、吏役的奴才相、罗敷的庄严,都从字里行间流出,进一步歌颂了罗敷的高贵品质。这是矛盾的展开,构成本诗所叙故事的中心内容。照理整首诗到此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第三段,写了罗敷对自己丈夫夸耀的一大段文字。罗敷从丈夫显贵的身份、威势的煊赫、器饰的华贵、才华的超卓、品貌的俊美、气度的雍容及旁人的评价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夸耀。“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东面来的一千多人马,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我的丈夫。骑在白马上的后面跟着一匹小黑马的就是我的丈夫。下面几句与第一段描写的一样,也是从服饰上来进行夸耀。“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辘卢剑,可直千万余。”前两句说马的打扮,马头、马尾都十分漂亮,很不一般。马这样漂亮,那骑马之人就更不用说了。仅就腰中所挂之剑,也价值千万两银子。下面四句是历述丈夫仕宦履历:“十五府小吏”,十五岁就在太守府里做官了。“二十朝大夫”,二十岁就到朝里做了大夫。“三十侍中郎”, 自己丈夫在三十岁就成了皇帝的亲信了,可以在皇宫中自由出入。“四十专城居”意思是做了太守、刺史、洲牧一级的长官。罗敷历述自己丈夫的仕宦履历,其目的,是要震慑对方,在气势上压服对方,有力打击太守的嚣张气焰。 我们认为罗敷的机智,是建筑在她对封建统治者的深刻认识上的,她深深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