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各章知识点总结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的三要素: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对应法则 ;定义域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定
2、义法(拼凑):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3)函数值域的求法: 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单调性法:函数
3、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
4、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会
5、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x), y=f(x)y=Af(x+)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
6、关系:(4)求反函数的步骤: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将 互换,得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两点式顶点式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一般式,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
7、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图象法
8、: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基本应用:放缩,变形; 求函数最值: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判断差的符号:结合
9、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利用基本不等式,(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十、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
10、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2)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1)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2).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3).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5)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6)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
11、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讨论。 十一、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12、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
13、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
14、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15、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
16、-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6、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7、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28、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29、倒序相加法求和:30、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an+1-an= 如an= -2n2+29n-3 a
17、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31、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十二、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交换律); +( +c)=( + )+
18、c (结合律);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2) 当 a0时, 与a的方向相同;当a0时, 与a的方向相反;当 a=0时,a=0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2) 若 =( ),b=( )则 b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
19、的比。 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 分点坐标公式:若 =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 1), 中点坐标公式: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作 = , =b,则AOB= (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它们的夹角为 ,则 b= bcos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 ),b=( )则e = e= cos (e为单位向量); b b=0 ( ,b为非零向量); = ; cos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
20、算律: b=b ;( )b= ( b)= ( b);( b)c= c+bc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 十三、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
21、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