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8 ,大小:13.26MB ,
资源ID:1116179      下载积分:2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wodocx.com/d-11161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某市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实施方案.doc)为本站会员(风****)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发送邮件至262216212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某市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实施方案.doc

1、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申报城市/区/镇: 申报主体(盖章): 创建周期: 申报时间:_目 录第一章 基本概况11.1丹阳概况11.2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11.1.1眼镜产业21.1.2汽车零部件产业21.1.3五金工具产业31.1.4木业产业41.1.5医疗器械产业41.1.6航空航天产业51.1.7现代化农业51.3城市基础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情况51.4信息化情况6第二章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可行性分析92.1需求分析92.1.1重要规划的主要内容112.1.2丹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42.1.3丹阳城市发展对策分析142.1.4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152.2现有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172.2.

2、1信息化总体水平不断提升172.2.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2.2.3生态之城的促进和推动212.2.4产业规划与部署212.3风险分析及对策22第三章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目标和任务283.1 创建目标283.2 主要任务293.2.1 任务顶层设计293.2.2 保障体系313.2.3 网络基础设施323.2.4 公共信息平台与数据库343.2.5城市建设管理363.2.6城市功能提升373.2.7政务服务393.2.8基本公共服务393.2.9 专项应用403.2.10 创新任务443.3 年度计划及任务分解453.3.1年度计划45第四章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464.1 任务分析46

3、4.2 项目总体框架474.2.1 建设原则474.2.2 建设思路484.2.3 总体框架设计494.2.4 顶层设计504.2.5 整体功能架构524.2.6 应用模式534.2.7 系统演进发展思路534.2.8 项目之间依赖关系544.3 项目建设方案544.3.1 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544.3.2 智慧城市建设与宜居类项目804.3.3 智慧管理与现代服务类项目1134.3.4 智慧创新应用1684.4 项目考核指标表185第五章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保障体系1895.1 制度保障1895.2 政策保障1905.3 资金保障1915.4人才保障1925.5技术保障1935.6安全保障1

4、93结语195第六章 相关附件195195第一章 基本概况丹阳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季子封疆地,两代帝王乡”的美誉。丹阳属苏南经济板块,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综合实力居江苏省十强县(市)第8位,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6位,是我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和谐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2013年,丹阳创新发展实验市工作,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支持项目。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丹阳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5、加快推进“四城建设”,全力打造“充满现代活力的创新之城”,及早建成全面富裕、文明、和谐的苏南强市。1.1 丹阳概况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三角腹地,东距上海200公里,西距南京68公里,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接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市,南与金坛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人口89万人,辖13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2012年,全市实现GDP820亿元,财政收入118.15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50.1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900元,人均纯收入15450元/年,综合实力位列全省第一方阵。1.2 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丹阳是一座现代化工贸城市,特色产业主要包括:

6、眼镜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五金工具产业、木业产业等, 特别是“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铝箔制造基地、钻头制造基地、人造板制造基地。建有国家级眼镜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眼镜城、灯具城、汽配城等专业市场全国知名。1.1.1.1.1.1 眼镜产业丹阳眼镜业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整合,现已形成了以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较完整的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成为丹阳的“第一特色产业”。目前全市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共有130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近600家,主要分布在我市司徒镇和开发区,从业人员6万多人。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97亿元。眼镜产业拥

7、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产业专业协作配套健全,分工精细,由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及电镀、镜片生产及加硬镀膜、眼镜机械、镜盒生产、印刷、包装等企业组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骨干企业有:万新光学、海昌光学、明月光电、东方光学、金目光学等。我市是全国重要的眼镜生产基地之一,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年产3亿多副,占全国生产总量80%、世界总量40%。目前拥有“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省眼镜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等称号,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落户丹阳。我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眼镜批发市场丹阳眼镜市场,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拥有门面房400多

8、间,摊位500个,现有眼镜经营户520多户。2006年建成的中国(丹阳)眼镜城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到37500平方米,规模和档次为全国之最。2010年底,国际眼镜业巨头法国依视路公司进入丹阳,和我市眼镜龙头企业万新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1.1.2 汽车零部件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丹阳市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被列入江苏省重点培育的100个产业集群,现拥有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800余家,主要分布在我市新桥、界牌、访仙等镇,从业人员3.5万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该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198.51亿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我

9、市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品覆盖范围十分广泛,除汽车发动机和轮胎外,几乎涵盖了所有汽车零部件产品。重点骨干企业有彤明公司、文光公司、大赛璐公司、新天洋公司等。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产业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先后被授予“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全国优质汽摩配生产基地”、“江苏省汽车零部件基地”等称号,拥有国家级机动车辆及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灯具实验室和省级汽车灯具检测中心。目前,丹阳已经建成了“华东灯具城”和“中国汽配城”两大专业市场,两大市场年销售60亿元以上,其中“华东灯具城”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灯具市场。 1.1.3 五金工具产业丹阳又称“五金工具王

10、国”,五金工具是丹阳的一大优势产业,包括接插件、锯片类以及上下游配套类在内,我市的五金工具行业拥有生产厂家近400家,主要分布在我市后巷镇和开发区,2012年实现销售175.46亿元。产业内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上市公司1家。产品主要有高速工具钢、钻头、金刚石锯片等,产业内骨干企业有天工集团、飞达集团、华昌公司、锋泰公司、丹工集团、丰裕工具等。我市的金刚石锯片、钻头产量亚洲第一,其中麻花钻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精密切削工具和高速工具钢产量世界第一,其中高速工具钢占全国的80%、世界市场的30-40%,被授予“江苏省五金工具出口基

11、地”称号。飞达集团对钻头工具的离子膜渗透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天工集团与中国钢铁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特种钢研究中心”,公司于07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华昌公司的激光焊接锯片生产流水线处于世界一流;锋泰公司产品通过了德国MPA安全质量论证;全产业共有5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1.4 木业产业木业产业是丹阳市近年来新崛起的特色产业。以2003年大亚集团投资木业为起点,丹阳木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成长为丹阳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目前,丹阳拥有木业企业40余家,主要分布在开发区,2012年实现销售136.5亿元。木业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

12、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7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初步形成了造林、板材、地板、装饰板材、板材专用胶、木门、家具等相配套的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骨干企业包括大亚木业、柯诺木业、肯帝亚木业、广胜木业、欧圣木业等。我市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基地,圣象地板和肯帝亚地板在2012年度包揽全国同行业销售前两强。大亚木业集团旗下拥有圣象地板、宏耐地板等国内十强木地板品牌;肯帝亚地板不断提高工艺水平,连续3年全国销量排名第二;柯诺木业由世界最大的木业集团奥地利克诺斯邦公司投资举办,具有世界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 1.1.5 医疗器械产业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

13、装备等开发应用为特征,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到2012年,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销售收入总额达到5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5年,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 1.1.6 航空航天产业丹阳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首家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面向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两大领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新兴产业;建设集研发、生产制造、现代服务于一体,产值达千亿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核心区地处丹阳高新区,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新材料和功能材料四大产业。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

14、复合材料生产基地,2020年末产业年产值将达 1200亿元。 1.1.7 现代化农业江苏省丹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丹阳市西郊,根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司徒镇人民政府联合规划设计,2009年创建,2011年被命名为省级农业园区。占地总面积18300亩,核心区实际规划面积16800亩,规划总投资5.8亿元。2012年园区重点打造以生态大道为核心的展示基地建设。包括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100余亩,以及配套的园区服务中心3000余平方米。两者将成为引进新品种、研发、推广新技术的园区技术孵化中心。目前已建成钢架大棚、智能温室、喷滴灌等现代园艺设施。主要品种涵盖非洲菊、

15、东方百合花、各类高档树种、应时鲜果、无公害蔬菜、茶叶、中草药等。1.3 城市基础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情况按照“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构架和“江南水乡,现代气息,中等工贸城市”的城市定位,丹阳市高起点、高水平编制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明确了城市功能定位。交通基础设施上,截止“十一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990.7公里,高速公路34.29公里,一级公路249.3公里,二级公路263.98公里,全市“两环八射十互通”的公路网络格局已基本形成;开通城市客运和城乡客运线路68条,投入公交车辆273辆,丹阳市公交公司已建立了GPS系统和3G数据传输平台,对参与营运的车辆实施监控;

16、大力度启动化工(电镀)行业三年转型升级行动。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专项整治工作要求,丹阳市将于2015年前,对全部194家生产企业,68家电镀企业,实施有序、安全、平稳的关闭、转产和搬迁。积极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全市共有1696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任务,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污水日处理能力保持在7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总量达2116万吨,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均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丹阳市高度重视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年度建设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

17、”省级评估验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通过了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省农民健康工程示范市的考核和验收。由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丹阳市首批被评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深入推进,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妇女、儿童,平安、法治,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全面推进,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1.4 信息化情况1. 水利信息化现状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

18、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2003年, 水利部正式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即金水工程规划),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随后,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全面展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试点、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和灌区信息化等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锁定水利行业,明确指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2012年6月,水利行业成为“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发布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水利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水利信息化建设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宁镇山脉和长江三角洲交替地段,属北亚带南部季风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天气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4.9,平均降水量1021mm,年平均雨水123天。由于其地形地貌和特定水域特点,夏季受雨涝、台风、暴雨高温伏旱等灾害天气机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的难度,直接影响着市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50多年来,丹阳市兴建了大量的防洪抗旱工程,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引排、蓄水和提调等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支撑。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水利现代化发展需要,深入水利现代化改革,丹阳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明确

20、提出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对传统水利实施技术改造,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现已在市内部分观测点建立了水、雨情自动接受仪,随时接收气象部门的水、雨情;各水库、水利枢纽建立了水、雨情遥测系统;各乡镇水利站配置了办公自动化设备,实现水利局与水利站联网。初步实现了“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的目标。2. 环保信息化现状l 已经完成了环保局权力阳光运行系统建设,由市纪委监察局、市法制办联合建设。目前所有涉及权力运行的项目(处罚、项目审批等)全部纳入权力阳光系统,并及时公开。l 已经完成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12369举报投诉系统建设

21、。完成了大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在我市目前有两座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点。同时,目前还完成了一个PM2.5监测点建设,今年完成第二个PM2.5的建设任务,设备的招标工作已经完成,因为第二点在画院路丹阳市环境监测站内,监测站正在拆迁中,将移位至云阳镇张家村(老公安局)。目前正在做点位更换的监测工作。第二个PM2.5监测点将及时建成。l 完成了全市境内五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并运行。l 完成了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在线申报系统,对所有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实施网上申报。及时做好产生的工业废物的转移、处置工作,杜绝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目前我市正在建设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预计到2014年投入运行

22、。l 正在建设的有网上排污申报系统、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系统、建设项目网上审批系统等正在建设之中。l 我市饮用水水源地黄岗取水口,正在建设水质监测自动预警系统,预计年内能投入使用。第二章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可行性分析2.2.1 需求分析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需求分析(图)如上图所示,信息化是“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过程。迅猛发展的信息化不

23、仅引领着科技进步,而且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渗透、覆盖和拉动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成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我们所处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使然,也是丹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要求。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装备制造业在丹阳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支柱地位。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约4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量20%。只有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才有可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和西方一些国家“再工业化”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抓住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

24、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机遇,向智能工业阶段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嵌入、渗透、覆盖工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以智能、柔性和服务型制造为特征的新型生产方式。信息化既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动机与催化剂。城镇化拓展了信息化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信息化则能整合和优化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品质。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应以信息化设施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中小城镇和欠发达地区则应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前瞻规划、统筹部署、同步推进相应或较高水平的信息化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的最佳模式。它通过信息技术在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和运行、生产和生活等

25、各方面全方位的嵌入、渗透和应用,既拓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范围,又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丹阳市农业现代化滞后问题突出。“新四化” 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表明信息化不再只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技术工具,而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价值链。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宏观决策和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带来发展思路、经营方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打造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精细农业。依托物联网,建设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系统,可以使农民打开手机就能知晓水、土、光、热等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的情况;轻点鼠标,就能为远处的农作物调节温

26、度、浇水施肥。这种精细农业模式可提高产量25%30%,节约人力成本40%。信息技术还能串起生产、销售、消费、管理、服务全过程,让供求衔接畅通无阻。信息化将为农业现代化插上雄健有力的腾飞之翅。2.2.1.2.1.1 重要规划的主要内容1. 发展规划战略“十二五”期间坚持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开放战略、和谐协调发展战略。l 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构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促进科技和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联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才的培养、引进,构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越环境。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27、和水平,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l 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双突破、双超越”的要求,把城市化作为科学发展的主阵地,做大主城区,做强中心镇,做优重点镇,做特示范村。以“万顷良田”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为主要特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走出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加快构建“农村特色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l 全面开放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全面接轨上海。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

28、作和竞争,坚持外经、外资、外贸、外包、外智“五外齐上”,显著提高我市经济国际化水平,大力增强丹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l 和谐协调发展战略。一是区域共同发展。实现我市区域平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丹阳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是加快丹西板块的发展,提升东南板块,推进沿江板块爆发式增长,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民生与经济共同发展。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的全面低碳排放。2. 发展规划定位l 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化是

29、科学发展的主战略,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十二五”期间,继续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实现总量扩张,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体提升,构建产业集聚载体,增创制造业新优势,努力打造工贸一体、创新为本的先进制造业基地。l 生态宜居城市。做强做优旅游业,推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景观建设,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努力营造高品质的硬件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文明的人文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丹阳成为沪宁线上有独特人居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之一。l 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便利以及港口仓储的优势

30、,打造长三角地区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城市商业综合体。完善专业大市场功能,提升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3. 发展规划目标按照“抢先转型,加速超越”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丹阳市发展基础和条件,“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公共服务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全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基础上,实现我市超越目标。到2015年,主要规划目标是:l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1370亿元,年均可比增幅15%以上,人均GDP超过16000

31、0元(合25000美元),现价增幅达18%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l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确保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比重达到50%以上。l 民生幸福实现新突破。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分别达4.6万元和2.3万元。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居民登记失业

32、率控制在3.2%之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医疗实际补偿比达75%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6万人,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50万平方米。l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95%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市企业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达到2300人,累计引进100名海归高层次人才、100名领军型人才、3000名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8000名高技能人才。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35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60%。l 资源环境呈现新气象。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持续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显

33、著提升。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17%,COD削减5%,氨氮、氮氧化物、SO2等主要污染物削减10%;森林覆盖率增至22%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地表水断面劣类水质的比例小于15%、好于类水质比例大于50%。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继续下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省定要求。2.1.2 丹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丹阳市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丹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研发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产业升级有待加快。产业结构偏重,

34、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千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严重匮乏。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仍然偏低。引进外资、吸引市外投资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六是要素瓶颈制约将更加明显。国家财政政策的转变,减少了货币流动性,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同时,土地资源紧缺,矛盾将更加突出。2.1.3 丹阳城市发展对策分析根据丹阳市目前在城市规划、交通、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城市化水平、社会保障及信息化水平等诸多方面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一个智慧的改变。为了确保丹阳市健康有

35、序发展,丹阳市政府需要领导各部门进行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智慧城市能够通过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能够帮助领导层做出明智的城市建设决策,实现重要信息在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共享。2.1.4 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智慧城市作为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形态,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中国智慧城市热潮兴起,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及信息资源难共享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因此,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已经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智慧城市建设已成燎原之势根据评估结果,目前所有参评城市都能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加速城市智慧化进程。相比其他参

36、评城市,北京、东莞、扬州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速度快,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应用体系已经比较全面,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与应用初具规模。二、突显共性和个性的融合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因素,更要追求突出城市自身的个性和特色。根据评价和研究结果,目前大多数参评城市都能紧密结合城市定位和自身特色,确定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思路与突破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三、跨领域新兴产业集群凸显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根据调研评估与研究结果,目前丹阳市已经纷纷在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智慧产业进行摸索和尝试,如智慧社区、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并伴随智慧城市建设和

37、运营的发展而发展。新兴智慧产业将带来新兴市场的产生,城市管理者应抓住机遇积极引导产业落地,以城市交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一批重应用示范为抓手,争取国内有影响的龙头企业投资或落户本地,带动本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四、合理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根据评估与研究结果,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建设压力与投资风险并存。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政府应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思路,基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可落地和可实施。五、坚持平台化、集

38、成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产业链布局复杂,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但在调研评估过程中发现,虽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中,运营商、方案解决商们主动承担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投资与开发角色,但这些企业目前更多的是只专注于各自领域的技术开发,无法在统一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共享。面对上述问题,城市管理者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以信息资源为核心,协调各方资源,打破电网、水网、交通、医疗、社区等诸多城市公共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化孤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

39、市建设理念,需要一个逐渐被各城市认识、理解和落实的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指标化、具体化、定量化,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客观、清晰认识自身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及时优化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确保智慧城市建设高效开展。2.2 现有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2.2.2.1.12.2.1 信息化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丹阳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时,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室内集约化、室外景观化、覆盖无缝化的目标,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建立丹阳市数据交换平台,完善公用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实

40、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1、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完善丹阳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数字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目前全市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65%,数字电视用户数达24.5万余户,且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覆盖已到达居民区和自然村,开通双向光节点6068个,占光节点总数96%。无线宽带已经覆盖主城区和部分乡镇。全市形成市级有信息服务中心、镇级有信息服务站、村级有信息服务点的现代信息网络格局,建成2个全国信息化示范镇、2个信息化体验中心、40个信息化示范村。全市农业信息覆盖率95%以上,丹阳市被信息产业部命名为“全国百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试点县市

41、”。 2、电子政务促进政府部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大电子政务实施力度,推进电子政务统一办公平台应用,建成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政府办公系统自动化、网络化。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主要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86%,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率73%。 3、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丹阳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企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骨干企业,带动和支撑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恒宝股份现已成为全国六大磁卡、IC智能卡生产基地之一,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大亚科技是全国最大的ADSL宽带接入器生产商。呈飞电子有限公司已成为设计、生产、销售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国家

42、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通达的数字化组合仪表、金国电子的卫星接收机等产品占国内同行业较大份额。此外,江苏尚阳科技的“超大屏幕数字影院系统”,深迪半导体的“微机电系统陀螺仪和惯性测量装置”,博昱科技的“三维微结构光学膜”等一大批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的支撑能力。丹阳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称号。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到2015年力争建成1个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1-2个省级软件园。 4、“智慧社区”已建成多个试点丹阳智慧社区的核心是自主研发了全国首创的搭载了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统的智能家庭终端,发挥广电网的基础优势,依托数字电视网络,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

43、术,实现社区信息互动、远程医疗、智能家居、老人关爱、社区安防、物业管理等业务,推进政府管理和市民生活的数字化进程,形成基于社区信息处理的新生活产业发展及社会管理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目前已建成3个智慧社区示范点,惠及5000户家庭。计划到2015年,覆盖全市24.5万户居民家庭,完成12.5万户家庭安装。 5、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充分市政府将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作为市政府公共基础平台之一列入年度十大目标,每年对全市信息化工作进行考核,所需经费从年度科技三项经费中专项列支。从2007年开始,市政府已持续投入数亿元用于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有效保障了数字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6、标准

44、规范体系逐步完善建成“数字丹阳”标准规范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应用系统互联互通、软硬件平台维护保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7、信息化组织架构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工作,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裔玉乾同志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集中指导协调区域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由市发改经信委统筹全市信息化建设,配备了专业的人员负责全市信息化的规划、建设、保障和管理。市各相关部门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设置了兼职的部门管理员,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的规划和应用推进,市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已初具规模。 8、科技创新成

45、绩卓著 “十一五”期间丹阳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以“引领、培育、支撑”三大计划为抓手,着力实施“双百工程”。 引进高新项目226个,与30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科技成果350余项。创新科技与金融合作方式,形成了“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三者强强联合的“金三角”模式。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丹阳先后与国内外40多位院士开展合作与交流,拥有“高温合金”、“碳纤维”“铝基复合材料”等五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6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个院士工作站。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海归团队55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突破108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6、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新增5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品牌。五年共组织申报丹阳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200余项,完成专利申请近万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新产品近150项。2012年又新引进3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62名高层次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人,省“双创计划”专家14人;成为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式示范基地,创成省首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阳中心) 挂牌运作,人才培养和引进都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连续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新材

47、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后又被评为全国科技示范市。2.1.22.2.22.2.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医院、中医院、市二院等医院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影响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9.7%,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7%,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7.3%,高等教育入学率58%以上。丹阳市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群众文化活跃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转变,文化氛围日益浓郁。完成城市光网建设,3G 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平安丹阳”、“法治丹阳”创建深入推进,民主评议行风和政风工作扎实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普法教育取得了新成效,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社会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实现丹阳新跨越”等活动。“十一五”期间,丹阳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中国和谐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等殊荣。2.1.32.2.32.2.32.2.3 生态之城的促进和推动丹阳是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