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光照与热量光照侧重于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侧重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纬度位置,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是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因为该地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2.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二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方式,但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进行的,而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太阳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促进地表环境的
2、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破坏。3.区时与地方时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4.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时),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5.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气温等方面去考虑);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
3、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6.积温与气温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一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而气温是一地大气温度的反映。7.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均温与最冷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储存。8.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海陆之间气
4、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相反的现象。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风气候。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季风区指夏季风影响到的区域,而不是冬季风影响到的区域。非季风区指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区域。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10.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来说的。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某地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水
5、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11.东亚的东南季风与南亚的西南季风东亚的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1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就北半球而言,相对于二分日,气压带、风带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13.冷锋与暖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锋前是被迫抬升的暖气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锋前是被迫后退的冷气团。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也主要发生在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符号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
6、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14并不是所有气压场中都有锋面形成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周围,而不会形成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周围,因为低压中心周围气流是向中心辐合的,冷、暖气团可以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因为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15.热带雨林气候的特殊分布及成因(1)热带雨林气候并不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澳大利亚东北部、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2)赤道地区并不都会形成热
7、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16.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例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湖泊的位置。位于河流源头的湖泊,全年都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水起调蓄作用,洪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17.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关);流量季节
8、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稳、河道深且宽阔,无瀑布、急流,航运价值高;水能资源,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水能丰富。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的大小;支流数量及形态;河网、密度;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18.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资源是指所有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体。水能资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19.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不一定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一般
9、是指与同纬度海区相比较;不同纬度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有可能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就比阿拉斯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20.地形、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地形特征则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等。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21.断裂与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岩石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22.正地形与逆地形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
10、的正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2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主要破坏因素有温度、水、生物等。风力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洞、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24河流各河段形成的地貌并不相同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
11、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形成三角洲。25.干旱与旱灾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会发生旱灾。旱灾主要是针对农作物而言的,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因为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26.火山、地震并非只有弊火山、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27.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活动等。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的居住地发生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动。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
12、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28.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原始型与传统型:相比原始型,传统型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平均寿命有所延长。原始型与现代型:都是人口低增长阶段,但原始型的低增长是由高死亡率造成的,现代型的低增长是由低出生率造成的。29.人口增长率降低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增长率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一般情况下,当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数量才减少。30.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平原是聚落发育最理想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都分布有密集的聚落,如亚马孙平原,由于地处热带,气候闷
13、热潮湿,居住条件不佳,人烟稀少,聚落很少;西西伯利亚平原因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也很少。31.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映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32.商业中心并非都分布在市中心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3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
14、城市化的不同阶段。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附近的郊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是郊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衰败,即出现“空心化”现象。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指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34.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因
15、素,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因此地形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该条件往往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流水灌溉,水资源就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35.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
16、、改造,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该地区热量非常丰富。梯田一般适合布局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3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配套的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某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之比。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37.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按生产对象通常分为种植
17、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农业(投入少)和集约农业(投入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地中海时鲜业等。38.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季风水田农业一般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较高,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小型机械化水平较高。39.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导
18、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产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如北京、上海附近的牛奶生产。40.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工业联系是指若干工业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集中于一定地域。与其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是指工业企业、工业点等散布于一定地域。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41.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
19、生环境问题。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则可以有效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但是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4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43.新工业区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区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其中两种最典型: (1)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
20、部地区,主要特点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44.产业并不仅仅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地价便宜的优势,同时又能占领当地市场,减少产品运输费用。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4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获取信息,侧重于监测、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系统,侧重于信息管理、查询与分析;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及高程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其功能侧重于定位、导航。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