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引言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
2、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2.景观的概念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
3、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2.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
4、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
5、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
6、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2.2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
7、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
8、点和终点。2.3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
9、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
10、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2.4
11、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
12、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 园路 这里所说的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下面是笔者在设计公园、人工森林所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供读者参考讨论。园路的功能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
13、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总之,园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回想杭州胡绪渭先生在讲解花港观鱼牡丹园时,对梅影坡的分析论述是极有启发意义的;对着梅桩,铺砌其倒影的地面。此情此景,让人浮相联翩,流连忘返。园路的类型和尺度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一l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
14、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为园林一景。这里要强调的有三点:一是,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旧城区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空间也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间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为追求景观的气魄、雄伟而随意扩大路面铺砌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
15、应该是人工构筑物。二是,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宽,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是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草地,被喻为金子铺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设投资,也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园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区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
16、于建筑密集,铺装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设备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三是,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为规模宏大,几千亩至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路。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随着园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如南汇的滨海人工森林公园。园路的线型(1)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
17、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园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2)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3)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见图)。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
18、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4)园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上海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园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上海园林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
19、开。(5)园路的交*要注意几点:避免多路交*。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量*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6)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园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7)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园路的铺装建议采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园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之所
20、以如此建议,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1)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2)与园林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3)新建园林,尤其上海园林,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园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4)园林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5)园林绿地除建设期间外,园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6)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广场
21、内同一空间,园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全园,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园路的铺装来表达园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园路所在其他园林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计成
22、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笔者认为要依实而议定: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边;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
23、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们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按虹桥花园使用情况,厚150毫米以上块石路面(通车),包含至铺砌完成,价150元平方米以内,弹街石价100元平方米以内(以上未包含前期已施工碎石垫层)足比使用砼路而便宜。园路与种植(1)与园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2)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
24、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 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园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楼盘需要配套完善、美观独特的园林绿地。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是模仿西式园林,中式园林甚少。而刻意模仿的少数中式园林作品往往是只得皮毛,未见精髓。本文拟就中式园林艺术作一简单的剖析。 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 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
25、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千变万化,这里仅浅谈中式造园中的叠山理水艺术。叠山理水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中式园林不论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同样,凡条件具备,都必然引水入园。与自然山水不同,园林中的山水除兼备自然
26、的形神外,还要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中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园冶缀山篇中把山石分成几大类:一种是“厅山”,顾名思义,就是在厅堂的前院中缀山石。按园冶所说,厅山一般要“稍点玲珑石块”,而不宜复杂。这就是说,要少而精,要突出重点、主题,要以一两块形制优美的石峰作为主体来点缀庭园空间。其造型要符合透、漏、瘦、皱的美学原则。用现在的眼光看,“厅山”更接近于抽象雕塑。一种是墙中嵌理壁岩,有的嵌入墙内,有的虽与墙面脱离,但效果与前者同,均以粉墙为背景,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正如园冶所云:“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以上两种均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庭园空间,而对于某些较大的庭园空间来讲,则喜用大规
27、模堆山叠石。山石多峰岩嶙峋,沟壑纵横,脉络分明,深得山林野趣。 山石除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点缀空间外,通常可借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较小的空间,被分隔的空间多相互连绵、延伸、渗透,而不流于空旷、单调。而且山石尚可起遮挡视线和围合空间的作用。甚至利用山石还可以堆叠成各种形式的蹬道,这也是古典园林中富有情趣的一种创造。 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动有静。集中而静的水多用于中小型庭院,其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而对于大中型庭院
28、,虽然也是集中用水,但水池偏处于庭院的一侧,这样可腾出大块面积供堆山叠石,形成山水环抱的格局。和集中用水相对的是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至于水池的形状绝大多数呈不规划的形式以再现自然水景。在园林中,涓涓溪流是对自然界溪流的艺术摹写,它一般忌宽而求窄,忌直而求曲,此外还应该宽窄对比,求得变化,产生忽开忽合、时收时放的节奏感。特别是与山石结合,更能营造深邃藏幽的情趣。 中西式园林对比 中式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空间,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眸与回归。其艺术特质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就是任其自然之意,即重自然,抑人工,强调对自然
29、的尊重和利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园林文化美学命题,其精神涵义便是“道”之境界。“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对自然人性化的审美境界的追求。 而“人文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看成是宇宙万物的主体。西式园林在设计中极力表现出人工对自然的超越,强调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整整。总之,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集合制约关系中去,可以说是建筑功能的外部延伸。中式园林并非以“理性”为基础,它往往倾注了作者的心灵感受。像西方那种“几何审美观”在中式园林中是看不见的。一句话:西式园林是“虚实相立,以实为主”;中式园林是“虚实相间,以虚为
30、主”。 中式园林的展望 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不论是谁,只要身临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所感染。而今,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愈来愈深,纯粹古典形式的中式园林不复存在了。你也许看不到长廊侵雨、有亭翼然的场面,领略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它的一些精髓却留了下来。“虚实相生,以虚为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空间问题,空间意象往往还有象征性、模糊性和抽象意义。而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中式园林的营造过程中,为世人所惊叹,并逐渐地运用在所谓的现代园林之中。 中式园林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它需要一些真正的设计师和房地产开发商脚踏实地去发掘它的精髓一
31、、景观构成中的场所与活动在景观设计构成中,分隔与组合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空间,使构成景观的各种空间元素彼此连接,协调一致。在多种多样景观设计分隔中,常用的障景手法就是把人的可视空间与不可视空间联系起来,通常采用植物、雕塑、喷泉等群落,用隔障把大空间隔成诸多小空间,经过分割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的景观,这些都有助于将景观空间设计的各种尺度紧密地嵌合。在景观设计构成中,规划设计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景观成为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较大的、富有活力的、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人群聚集的场所。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应当是重视功能,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做出理性设计。景观设计以形态构成、色彩构成、光影构成等原理和方法
32、表情达意。如今,休闲越来越成为广场的重要功能,景观设计也已演化成为与传统、历史文化和自然及意识形态相联系的综合文化现象。场所是指有人活动的空间加时间的有限部分,而空间能增加可变的时间因素。心理学上认为活动是有明确目的,并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或者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为的总和。在景观设计构成中,人的各种活动首当其冲地成为景观场所构成的主要内容。二、景观设计构成的空间中心化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于景观空间的知觉认识虽以各种感觉印象为基础,但已远远超过感觉印象简单相加的总和。空间是一种被限定的三维环境,是一个内空体,它是一个可以被感知的场所。人们在空间的不断转换与自然
33、的不断接触、碰撞中,渐渐感悟到这是一种特有的审美观。在景观空间构成中,任何活动都必定会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多种活动就会有多个围绕中心。空间中心化,可以强调空间所处的地域性和方向性,并可以提供中心化空间设计构成的安全感。空间中心化实际上是指景观构成中与人的活动相适应,从无中心向有中心发展,从多中心向单一中心汇集的转换过程。景观构成需要空间中心化,可以说它是艺术处理的“章法”之一。由于人与空间环境建立了一定的因果关系,空间环境也就因此变成了一个“属于人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中心化、多层次的空间处理比层次少的空间中心化更具有突出的“地位感”。人们能自由地漫游在各个景观空间里,欣赏景观构成中的音乐喷泉
34、、雕塑、壁画、植物,进而转入内部去体会空间的无限魅力。此时人与景因共同语言而溶于一体,由一种物质形态升华为另一种精神境界,而这些也正是景观构成艺术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艺术魅力。景观设计空间其实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景观构成中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巧妙地注入这种元素符号,可以加强环境景观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景观构成空间的感染力,以亚洲最大的休闲广场“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这座中国惟一的唐文化广场,在夜晚灯光的映照下如同城市的会客厅、大戏台,它以著名的古建筑大雁塔为主轴,分为若干个空间中心化场所。其中,中央主景水道区为广场中轴线,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雕塑园林区、唐风商业建
35、筑步行街区,以及南北分置的大唐列柱、万佛灯塔区、丝路风情浮雕区等。这些区域之所以能够产生空间中心化感觉,首先是有了人在其间的休闲参与活动,为公共空间增添了精神内涵;其次是有了灯光园林区、建筑景区等作衬托,使这些小空间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小的中心化区域景观构成中,当只有灯光与人时就形成了环境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的边界就变为模糊的,而在它旁边增加一个园林,由于灯光的照射所产生的投影边界就会使这个场所的边界勾画得更大一些,中心空间也因为增加了园林而强化。而广场主景高科技现代音乐落幕喷泉显然又是一个更大的主题中心空间,再加入人的围合,中心化的空间视觉感就非常强烈。而景观构成中的虚形态首先又会涉及
36、到场所与活动,没有空间场所,人就不能活动;无人活动的场所,也就无所谓视觉形态。所以,景观中场所的虚形态构成只有当它可行、可望、可游时,才具有实际意义和美学价值。三、景观设计构成的虚拟空间景观构成中的空间场所可以是围合式,也可以是开敞式。介于围合与开敞之间的空间称为虚拟围合空间。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园林区中,树的投影掩映使人感觉到似乎有了空间场所界限,而大型音乐喷泉落幕又虚拟出一个表演空间,不仅净化了环境,也增添了空间环境的美感和虚空层次。在景观设计构成中,虚拟效果的形成可以采用建立基面,以区别重点景观与周围景物和形成空幕。虚拟围合需要使人感觉到似乎有一层“幕”把活动场所包围起来。如广场入口处的大唐文化列柱,其实这列柱门就起到了使人感到似乎有一道“幕”分隔广场主景内外的作用。这个“幕”是虚空的,所以又可以称它为空幕。当人们穿过门柱之间的空幕,就感觉进入了门内的空间场所。在景观空间构成中无论虚与实,空间都会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呈现不同的意境美。总之,只有使景观园林绿化与文物古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有意识地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