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篇第一篇 道道 路路 工工 程程 序号名序号名 称图称图 号页号页 数数序号序号名名 称称图图 号号页页 数数一一第一篇、道路工程第一篇、道路工程S1-1工程地理位置图S1-0112施工图设计说明S1-02243道路工程主要数量汇总表S1-0314平面总体设计图S1-0415道路平面图S1-0516平曲线表S1-0617逐桩坐标表S1-0718道路纵断面图S1-0819竖曲线表S1-09110道路标准横断面图S1-10111一般路基设计图S1-11112压实度区划图S1-12113低填浅挖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S1-13114低填浅挖路基处理设计图S1-14115涵台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S1-
2、15116涵台路基处理设计图S1-16117特殊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S1-17118特殊路基处理设计图S1-18219路基土石方数量表S1-19120路基土方横断面图S1-20321路面工程数量表S1-21122路面结构设计图S1-22123路面接头处理设计图S1-23124人行道标准段设计图S1-24225人行道盲道设计图S1-25426无障碍设计图S1-26227交叉口设计图S1-27128涵洞设计图S1-281029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S1-29130过街预埋管设计图S1-301 目目 录录项目地理位置图S1-01建设单位审定设计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总 经 理设计校对设计号设计阶段比例图
3、号页码版本号:A日期工程名称子项名称图纸名称2021.01施工图道路工程2020-0798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1 S1-02 施工图设计说明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初步设计批复等依据性文件一、初步设计批复等依据性文件 本项目的主要批复性文件为 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常委会会议决定事项通知(七届【2020】157 次第 5 号)。由于本项目工期较紧,初步设计评审修改后随即开展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批复文件正在同步办理中。二、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二、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 本项目按照 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常委会会议决定事项通知(七届【2020】157 次第 5 号)文件及项目初步设计
4、文件进行设计。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如下:1.补充前一阶段(可研/项目建议书)设计评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的说明,论述本次初步设计的符合一致性(功能等级定位、技术标准、建设内容规模、主要工程方案);回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评审,相关批复正在办理中,初步设计按照可研报告确定相关内容进行实施。2.引用了部分过期作废(不恰当)的规范版本(GB50220-1995、GB50289-1998、GB50688-2011、JTG D61-2005、JTG/T F50-2011),应予更新并补充增列 CJJ11-2011(2019 年版)、JTGD50-2017、JTG3363-2019作为设计依据,据此进行
5、必要的复核验算;回复:已按审查意见修改补充相关规范,并进行复核。3.补充说明交通等级类别(轻交通、车道当量轴载作用次数 2.4166E6)确定的依据理由、路床土基弯沉值控制要求,核实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合理适配性;车行道路床土基回弹模量要求偏高(34MPa)、面层弯沉值要求太低(38.1);人行道结构层厚度偏大(总厚度 38cm),面层不必采用花岗岩面砖(宜与周边用地性质、既有/拟建建构筑物协调对应);需核实修改补充完善;回复:已按审查意见修改道路交通等级说明;补充路床土基弯沉按 274(0.01mm)控制;调整车行道路床土基回弹模量为 30MPa;面层弯沉值调整为 25(0.01mm);已按审
6、查意见调整人行道铺装,结合周边项目情况,面砖采用水磨石砖,考虑到项目周边地块尚未开发,后期工程车辆较多,人行道厚度暂按 38cm 设计;其他相关内容已做修改完善。4.补充说明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论述“砂砾石换填,换填厚度 1.2m(80cm)”的必要合理性;路基压实度要求太低(92),不满足成都市相关规定要求;需核实修改调整;回复:已按审查意见补充工程地质条件,详见工程建设条件说明;已按审查意见补充“砂砾石换填,换填厚度”的相关说明;已按审查意见提高路基压实度要求,按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取值。5.补充说明项目起止点(含相交道路)道路现状及其衔接关系要求(平/纵/横断面、结构
7、层)、实施范围、交叉口计量原则、道路两侧土地开发建设时序顺序,核实工程数量计算的准确性(计入边坡防护、排水边沟、管沟开挖占地影响);回复:已按审查意见在说明中补充项目起止点相交道路现状及其衔接关系要求、交叉口计量原则,详见交叉口设计说明;实施范围详见平面图;道路两侧土地除安置房小区与道路同步实施外,其他地块暂无开发计划;已按审查意见核实工程数量。6.补充说明拟建涵洞跨越规划沟渠的行洪论证报告结论要点(水务部门对涵洞方案的认可意见)、上下游断面尺寸及河堤结构形式、人行道荷载等级,论述采用箱型框架结构方案的必要合理性(若无特殊要求,应可采用盖板涵、跨径适当加大)及行洪能力的安全可靠性;回复:已按意
8、见核实规划沟渠情况,设计流量按 30m3/s 计,根据公路涵洞设计细则计算得涵前水深 1.8m,涵洞高度满足公路涵洞设计细则规定第 4.3.7 条无压力式涵洞净空高度要求。已按意见补充上下游断面尺寸及河堤结构形式;人群荷载根据城市桥梁设计规范采用3.7KN/m2。已按意见核实箱型框架结构方案:本涵洞左侧接交叉口,可采用 1-7m 整体式箱涵和1-8m 小桥。若采用小桥则桥梁起点在交叉口范围内,需做异形板,为减小施工难度,同时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故本设计采用涵洞方案。7.涵洞基底承载力(0.3MPa)要求太高,应根据涵顶覆土厚度、涵洞高度、设计荷载计算确定,并核实持力层的符合适应性;
9、框架配筋图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需核实修改;回复:已按意见核实承载力,本涵洞采用 midas 建模计算,单元长度取 0.25m,涵洞计算长度取 7.1m,地基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 30000KN/m4,经计算得知底板左右两侧地基反力最大,取最大 0.5m 处平均值计算,地基承载力为(531.3+607.5+454.1)/3*(1/0.25)/7.1=299.13KN/m2,故要求涵洞基底承载力 0.3MPa;根据地勘,持力层承载力为 0.4 MPa,满足要求。已按意见核实修改钢筋长度以满足保护层厚度,本设计主筋直径为 22mm,外缘钢筋中心至混凝土外缘距离为 5cm,故净
10、保护层厚度为 3.9cm2cm(类涵洞下部)。8.补充施工组织设想安排计划(控制性节点工程、主要结构/涉水工程施工方案要点),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2 S1-02 完善施工期间交通疏解、管线迁改(保通)方案内容要点,计入相应的措施设施费用;回复:已按审查意见补充相关内容。9.加强文本校核,保持图文表格内容一致、前后对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环境条件级”、“涵身配筋率按不少于 3%设置”表述不当)。回复:已按审查意见对文本进行复核,修改相关描述。三、采用的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三、采用的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1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 年修订版)(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7)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 51286-2018)(8)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10)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
12、0-2015)(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14)城市道路交通标注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1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9)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2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20)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2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
13、3-2019)(2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2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24)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 C30-2015)(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26)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 版)四、设计概要四、设计概要 4.1 工程范围、工程规模、主要内容及施工标段划分情况工程范围、工程规模、主要内容及施工标段划分情况 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起点为既有九康环路和九康六路交叉口,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终点接规划九康一路,道路全长 225.936 米,红线宽度 16 米,城市支路,
14、设计时速3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为城市支路,建设规模属小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了道路工程(含绿化)、排水工程、电力浅沟、照明、交安等专业设计内容。本项目建设规模较小,整体划分为一个施工标段。4.2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 4.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镇,道路起点位于拟设规划道路,经待建空地,终点在九康一路附近。周边环境情况良好,交通便利。4.2.2 场地地形地貌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建筑场地孔口标高高程约为 501.90502.53m,高差 1.63m。拟建道路沿线多为荒地、代建空地,局部已规划的市政道路岔口、已建混凝土路面,K0+015K0+0
15、30 区域有一规划沟渠,沟渠深约 4.0m,该沟渠在道路勘察期间正在进行围堵施工改造。道路周边没有敏感性建筑,跨越范围较小,场地较为平整,起伏不大。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级阶地。4.2.3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场地稳定性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场地稳定性 该区域构造属四川沉降带川西褶皱带之成都坳陷,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它次生断裂。场地距蒲江 新津断裂较近,其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即
16、使发生地震,其地震烈度不会超过 7 度。周边松潘、平武和 5.12 汶川强震均波及到蒲江县,但该区为波及区,非震中区,未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3 S1-02 造成较严重破坏,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于稳定区。4.2.4 场区地层构成及特征场区地层构成及特征 场地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粉质粘土、粉土、细砂及卵石组成。各地层特征如下:4.2.4.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由厚度约 30cm 的混凝土路面、卵石、砂土、粉土、黏性土和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
17、组成,硬杂质含量约 4060%。主要为新近人工堆填填土,堆填时间 35 年。场地内大范围分布,层厚 0.51.5m。4.2.4.2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2)粉质黏土:褐红色褐黄色,可塑,主要由粘粒组成,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含铁锰质氧化物,裂隙不发育。场地绝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 0.41.5m。(3)粉土:褐黄色灰褐色,湿,稍密。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差,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粉砂。场地绝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 0.81.5m。(4)细砂:褐灰色褐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颗粒组成,多分布于卵石层顶板或呈
18、透镜体分布于卵石层中,层厚 0.51.7m。(5)卵石:黄灰、青灰色为主,湿饱和,卵石成分以火成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卵石呈亚圆形、圆形,一般为中等风化,少量呈强风化或微风化。分选性较差,充填物为粉砂、细砂、圆砾,卵石在场地内分布较稳定,卵石顶面高程在 501.39498.90m。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按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本工程将其分为 4 个亚层:(5-1)松散卵石:黄灰色、青灰色、灰白色,湿饱和,亚圆形,中等风化微风化,分选性较好,卵石粒径 25cm,含量 50%55%,充填物为砾石、细砂。N120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击数4 击/10cm。(
19、5-2)稍密卵石:青灰、褐灰色,湿饱和,亚圆形,微风化,粒径 26cm,卵石含量 55%60%,充填物为砾石、细砂,含少量漂石。N120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击数 47 击/10cm。(5-3)中密卵石:青灰、褐灰色,湿饱和,亚圆形,微风化,粒径 28cm,卵石含量 60%70%,充填物为砾石、细砂,局部含较多漂石。N120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击数 710 击/10cm。(5-4)密实卵石:青灰、褐灰色,湿饱和,亚圆形,微风化,粒径 210cm,卵石含量大于 70%,充填物为砾石、细砂,局部含较多漂石。N120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击数10 击/10cm。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4.2.5
20、 气象特征气象特征 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主导风向为 NNE 向,常年平均风速为 1.2 米/秒,年平均风压 140Pa,最大风压约 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 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 16.2,极端最高气温 38.3,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 195.2mm。3、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1020.5mm。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 82%。5、日照时间:多年平
21、均为 1228.3 小时。6、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 NNE 向,多年平均风速为 1.35m/s。7、最大风速为 14.8m/s(NE 向),极大风速为 27.4m/s(1961 年 6 月 21 日)。4.2.6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4.2.6.1 地表水地表水 拟建道路场地地表水多为上层大气降水滞水,洼地积水等,对本工程无较大影响。K0+015K0+030 区域有一条沟渠宽度约 15m,深度约 4.0m,渠内水位约 1.0m,水量较小,该沟渠在道路勘察期间正在进行围堵施工改造,后期变动较大。总体而言该沟渠改造完成后,该沟渠对本工程影响较小。4.2.6.2 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埋藏条件
22、 根据地层结构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和卵石中的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上层填土中,受大气降水及沟渠的补给,以地面蒸发形式排泄,受季节影响明显。卵石中的孔隙潜水是本场地主要的地下水类型,由于卵石层透水性好,地下水水位受上游补给强烈,所以该土层富水性好,水量丰富,属强透水层,外界水力联系强,不同季节水位变化幅度较大,补给源主要是地下径流及地表水垂直补给。卵石层属强透水层,水位随季节变化,地下水位年变幅 12m。本次勘察期间为平水期,在钻孔测得地下水位,水位埋深 3.03.6m,绝对标高 498.55499.03m,历史最高水位 501.50m。据该地区及临近建筑场地已有
23、的其它工程降水经验,建议场地卵石土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 k 取 25m/d。4.2.6.3 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在场地 ZK2、ZK8 钻孔中共取得 2 件水试样,根据岩土水测试报告,按公路工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4 S1-02 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 K 的规定作水的腐蚀性试验,由结果可知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等级为微。4.2.7 场地地震效应场地地震效应 4.2.7.1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 根据附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该场地中杂填土的剪切波速估算为 2
24、0m/s 为软弱土;粉质黏土的剪切波速为 180m/s,粉土的剪切波速为 160m/s,细砂的剪切波速为170m/s,为中软土;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的剪切波速分别为 230m/s、310m/s、420m/s,在 250500m/s 之间,为中硬土;密实卵石的剪切波速为 530m/s,为坚硬土。按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4.1.3 条相关规定估算各土层剪切波速值,选取最差钻孔 ZK3 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至密实卵石顶面。根据计算结果,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 313.67m/s,在 250500m/s 之间,覆盖层厚度大于 5.0m,可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
25、类,场地土属中硬土场地。4.2.7.2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版附录 A 及第 5.1.4 条的划分,成都市武侯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类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 0.45s。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表 C 内容的划分,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类场地峰值加速度值为 0.1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s。4.2.8 场地土的液化评价场地土的液化评价(1)场地内粉土层仅场地局部地段分布,层厚 0.81.5m。根据公路工程抗震
26、规范(JTGB02-2013)第 4.3.2 条,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0.10g,粉土中的黏粒(小于0.00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率均大于 10%,可判为不液化土。故场地内粉土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2)按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 P 的规定:卵石层中间的砂夹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故卵石层中的细砂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本场地在 ZK7、ZK8 钻孔上部揭露有细砂层,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4.3 节,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击数进一步判别细砂的液化性,综合判别 ZK7、ZK8 钻孔上部揭露有细砂层为中等液化土。4.2.9 场地抗
27、震地段和设防类别划分场地抗震地段和设防类别划分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在本次勘察场地范围内,地基土层为杂填土、粉质黏土、粉土、细砂、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该场地类别为 类,在本次勘察场地范围内,粉土层为不液化土,细砂层(局部)为中等液化土,杂填土为软弱土,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综合考虑后期路面基础施工时对杂填土、细砂层进行挖除换填处理,消除不利土层影响,且路堤高度小于 4m,可不采取抗震措施,故处理后本场地可按照抗震一般地段考虑。4.2.10 岩土工程评价岩土工程评价 4.2.10.1 场地稳定性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 拟建场地在地貌单元上属岷江水系级阶
28、地,地貌单一,无构造断裂,在成都市武侯区 内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表明,建筑场地无断裂、溶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局部起伏较小。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无活动断裂通过,无影响拟建道路安全使用和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为稳定场地,综合评价为适宜建筑。4.2.10.2 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根据对场地工程地质调查及收集相关资料,场地为岷江水系级阶地,场地内地形较平缓,局部起伏较大。地层岩土性相对较稳定,无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K0+015K0+030 区域有一规划沟渠,区域地段无暗埋的河、湖、沟。4.2.
29、10.3 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 根据钻探情况,综合各项测试及成都地区经验,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见表。岩岩土的工程特性土的工程特性指指标建标建议值议值 土层名称 天然重度 (kN/m3)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 Eo(MPa)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o)承载力基 本容许值fa0(kPa)1 杂填土 18.0/2 粉质黏土 19.5 5.5 5.0 20.0 14.5 120 3 粉土 19.2/5.0 13.0 15.0 110 4 细砂 19.0/6.0/20.0 100 5-1 松散卵石 20.0/15.0/28.0 200 5-2 稍密卵石 21.
30、0/28.0/35.0 330 5-3 中密卵石 22.0/36.0/40.0 520 5-4 密实卵石 23.0/48.0/45.0 820 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5 S1-02 4.2.11 地基土适宜性评价地基土适宜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资料,场地内的地层由人工填土、可塑粉质粘土、粉土、细砂和卵石层组成。现按各岩土层用作路基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如下:(1)场地分布的杂填土结构松散,均匀性差,该层应进行清除,不可作为路基基础或箱涵基础持力层。(2)场地内的可塑状粉质黏土、粉土均匀性及力学性质相对较好,可选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3)场地内的上部细砂,均匀性及力学
31、性质相对较差,未经处理,不宜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4)场地分布的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和密实卵石工程力学性质较好,容许承载力较高,分布较稳定,厚度大,是良好的路基基础持力层。4.2.12 道路基础持力层的建议道路基础持力层的建议 根据设计提供道路拟设路面标高,路基以下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粉质黏土及粉土。杂填土结构松散,分布于大部分场地,厚度不均,厚度 0.51.5m,均匀性差,不能作为天然基础持力层。由于道路荷载不大,对沉降不敏感,建议对杂填土采取挖除换填措施进行处理,直接以粉质黏土或粉土层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局部地段临近沟渠等区域,可能存在有淤泥或淤泥质土,建议对其进行清除换填。综上,建
32、议以粉质黏土、粉土或卵石层为路基基础持力层,局部杂填土采取挖除换填处理。路基以下细砂土层仅个别钻孔范围分布,设计应考虑该层土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可采取挖除换填处理。路基以下回填土层及路基土层应根据设计要求碾压夯实,建议压实系数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有关规定执行。4.2.13 拟建箱涵基础持力层的建议拟建箱涵基础持力层的建议 在 K0+010K0+030 段,该段道路地面高程 501.90502.10m,道路设计标高约为 502.70m,原始地面标高约 502.00m。拟建箱涵基底标高约 500.00m,相对高差为 2.0m。挖方最大高度约 2.0m,填方最大高度约 4.0m
33、。该段挖方填方较小,且整体地形较缓。箱涵开挖基底主要为粉质黏土或卵石,局部为回填区域,基底回填土厚度约 2.0m,建议对杂填土采取挖除换填措施进行处理,以粉质黏土或卵石层作为拟建箱涵基础持力层。回填区域采用人工级配砂卵石或 C15 混凝土回填处理,作填方基础,且填土经过碾压、夯实后,经检测其压实性指标应达到设计要求。4.2.14 结论及建议结论及建议 4.2.14.1 结论结论(1)拟建场地在地貌单元上属岷江水系级阶地,地貌单一,无构造断裂,在成都市武侯区内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表明,建筑场地无断裂、溶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局部起伏较小。根据区域
34、地质资料无活动断裂通过,无影响拟建道路安全使用和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为稳定场地,综合评价为适宜建筑。(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版附录 A 及第 5.1.4 条的划分,成都市武侯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类场地特征周期值为 0.45s。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表 C 内容的划分,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类场地峰值加速度为 0.1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s。(3)该场地土对建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线路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
35、筋具有微腐蚀性。(4)本次勘察范围内无高层建筑物,拟建道路对周边建筑物基本不会造成影响。4.2.14.2 建议建议(1)建议以粉质黏土、粉土或卵石层为路基基础持力层,局部杂填土采取挖除换填处理。路基以下细砂土层仅个别钻孔范围分布,设计应考虑该层土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可采取挖除换填处理。路基以下回填土层及路基土层应根据设计要求碾压夯实,建议压实系数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有关规定执行。拟建箱涵挖方最大高度约 2.0m,填方最大高度约 4.0m。该段挖方填方较小,且整体地形较缓。路基基底主要为杂填土,箱涵开挖基底主要为粉质黏土或卵石,建议对杂填土采取挖除换填措施进行处理,以粉质黏
36、土或卵石层作为拟建箱涵基础持力层。或采用人工级配砂卵石回填处理,作填方基础,且填土经过碾压、夯实后,经检测其压实性指标应达到设计要求。(2)根据地区经验及本次勘察期间的测试及室内试验,本工程的岩土设计参数建议见表 5.3。(3)杂填土物理力学性质一般,厚度不均,均匀性一般,建议对其进行挖除换填。填方地段应采用人工级配砂卵石回填处理,作填方路基,且填土经过碾压、夯实后,经检测其压实性指标应达到设计要求,填方地段的路基边坡应根据回填土检测指标确定高宽比。(4)建议压实系数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有关规定执行。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6 S1-02(5)
37、局部地段临近沟渠等区域,可能存在有淤泥或淤泥质土,建议对其进行清除换填。在道路基础施工时,应完善地表排水系统,且还应作好地下水的疏排工作;避免地表水及施工用水流入基坑。特别是在雨季施工时,更应注意防水和排水工作,以免影响基坑施工。4.3 平、纵线形设计平、纵线形设计 4.3.1 平面平面设计设计(1)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符合、满足规划红线范围及结合规划路网中道路系统规划要求,注重交通分析与组织,解决好各主要交通节点的方案设计。2)道路平面设计应与道路规划一致,平面线形符合相应道路等级的技术指标要求。3)根据道路等级结合不同使用要求,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等位置。(2)平面设计:本
38、项目平面线型主要依据 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道路详规(以下简称规划)布线,道路平面线形与规划一致。九康六路起点接九康环路与九康三路交叉口,桩号 K0+000,坐标 X=217702.740,Y=210284.356,路线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终点接规划九康一路,终点桩号 K0+225.936,坐标X=217802.016,Y=210487.313。道路全长 225.936m,红线宽度 16 米,按照城市支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 30km/h,本道路全线无平曲线,道路线形指标满足规范要求。为方便残疾人通行,交叉口及出入口均设置无障碍通道,路段上均布设盲道。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边
39、缘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4.3.2 纵断面纵断面设计设计(1)设计原则:根据片区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工程特点、功能定位,在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原则:1)满足规范对道路各项线形技术指标,确保行车安全;合理确定路线设计标高,使道路标高符合区域竖向规划;2)应综合考虑周围现状地面标高,与沿线地块标高保持顺畅衔接和良好排水;3)纵断面设计需结合既有道路的利用进行设计,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已建工程的利用原则;4)满足市政管线覆土深度的要求;5)重视安全设计,交叉口范围采用较小的纵坡值。6)平纵的合理结合与搭配,并满足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2)纵断面设计 道路
40、纵断面设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规划竖向进行设计,起点与现状道路相接,由于缺少片区竖向规划,道路以 K0+068.487 处“龙门绣苑”地块出入口标高 503.00 为控制点进行设计,终点 Hs=504.084。本次道路纵坡为 0.688%,全线未设置变坡点及竖曲线,以上设计参数均满足其对应道路等级、设计速度的规范要求值。4.3.3 技术技术标准标准与与设计设计技术指技术指标标 主要主要技术指技术指标表标表 主要技术指标 单位 规范标准值 设计采用值 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 城市支路 设计车速 km/h 40,30,20 30 最小圆曲线半径(一般值)m 40/最大纵坡(一般值)%7 0.688
41、 最小纵坡(一般值)%0.3/最小凸曲线半径(一般值)m 150/最小凹曲线半径(一般值)m 150/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m 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m 20/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m 50/荷载标准 标准轴载 BZZ100KN 设计年限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10 年(沥青混凝土路面)基本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度,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4.4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按照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执行,道路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符合道路类型、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地形等因素的要求,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安全通畅。根据规
42、划,道路红线宽 16m,结合上阶段道路交通预测分析,道路按双向两车道设计,推荐道路横断面布置为单块板形式,其标准横断面组成由左到右为:3.5m 人行道+4.5m2 机动车道+3.5m 人行道=16m;其中车行道为双向向外横坡,横坡度为 1.5%,人行道为单向向内横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7 S1-02 坡,横坡度为 2.0%。横断面形式如下图:4.5 路基设计路基设计 4.5.1 设计标设计标高高 道路设计标高采用车行道中心路面高程为设计标高。4.5.2 路拱横坡路拱横坡及及超高加宽超高加宽 路拱横坡为双向坡,车行道正常横坡采用 1.5,人行道横坡采用反向 2.0,横坡
43、形式为直线性路拱。本项目全线无平曲线,不进行超高及加宽。4.5.3 路基路基填填料料及及压实度压实度要要求求 对于本项目而言,路基填料采用路基挖方中的土、石方填筑,类土除外,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 150mm,具体要求如下:(1)优先选用级配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填料。(2)挡土墙墙背等选用渗水性良好的粗粒土作填料。(3)泥炭、淤泥、中等或强膨胀土、有机质土、有机垃圾、不满足强度和粒径要求的建筑垃圾不能直接用作路基填料。(4)液限大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细粒土,不得直接用作填料。路堤压实是填方路基填筑中最重要的工序,对路基的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路基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路基压实采
44、用重型击实标准,本次设计采用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 版)城市支路压实度要求,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满足下表要求。路基压实度路基压实度及填及填料最小强度料最小强度要要求求表表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压实度 填料最小强度CBR 值 填料最大粒径(cm)(%)(%)(mm)路床 上路床 030 95 6 100 下路床 3080 95 4 100 路堤 上路堤 80150 94 3 150 下路堤 150 92 2 150 零填及挖方路基 030 95 6 100 3080 95 4 100 4.5.4 一一般般填填方路堤方路堤 路基填方边坡坡度应根据路基填料
45、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工程地质条件,并经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后确定。(1)本项目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小于 8m,设一级边坡,其坡率为 1:1.5;坡脚设梯形临时土边沟,利于排水。(2)填方路基通过一般土质路段,路基填筑前须清除地表耕植土、腐植土、淤泥等软弱土质,本项目清表厚度为 30cm,采用挖方合格填料回填和压实,清除的表土应集中堆放。(3)当地面纵横坡陡于 1:5 时及新老路基结合处,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须在斜坡表面上开挖 2m 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 2%的反向横坡,以防路基滑动而影响其稳定性。(4)路堤填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其压实度不
46、小于 95%。(5)路堤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用拦截、引排等措施将水引离填方区,可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片块石。(6)填筑过程中应进行沉降及稳定观测,严格控制填筑速率,避免因加载过快出现路基剪滑破坏。九康六路(九康一路至九康三路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8 S1-02 4.5.5 一般挖方路堑一般挖方路堑 路堑边坡设计应充分结合边坡的地层岩性、构造裂隙产状与路线关系、岩体风化程度、力学性质和开挖高度等条件,并兼顾地形地貌、土石方平衡等因素,与边坡防护工程紧密结合,进行综合性边坡设计。对本项目挖方路段,挖方坡脚设置 2.0m 宽平台(碎落台),挖方边坡坡率应结合地层岩性,在
47、满足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并充分考虑参考既有稳定边坡的坡度。挖方边坡上侧山坡汇水面积大时,应于坡口 5m 以外适当位置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挖出的土可在路堑与截水沟之间修成土台并进行夯实,台顶应筑成 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截水沟。4.5.6 低填浅挖路基低填浅挖路基 当填方高度小于 80cm+路面结构层厚时,视为低填路基,应对上、下路床范围内的填料或表土采取换填处理,换填材料优先选择软石或砂砾石换填,路床填料及压实度要求应满足规范要求。当挖方路堑路床为土层、CBR 强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 80cm 范围内土基进行
48、处理,处理方式、压实度及填料最小强度要求与低填路基一致。4.5.7 特殊路基特殊路基 根据地勘资料钻孔揭露,路基以下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粉质黏土及粉土。杂填土结构松散,分布于大部分场地,厚度不均,厚度 0.51.5m,均匀性差,不能作为天然基础持力层;局部地段临近沟渠等区域,可能存在有淤泥或淤泥质土。对杂填土或不合格土层采取挖除换填措施进行处理,以粉质黏土、粉土或卵石层为路基基础持力层,挖除换填部分采用砂砾石进行换填处理。换填作业顺序:排水清除软弱地基分层填筑碎石土用击振力不小于 40t 的重型压路机碾压重复(分层填筑并碾压)铺设厚垫层正常填筑路堤。施工前应注意天气预报,宜选择在连续晴天的时候施
49、工,并做好临时排水设施,严禁不适当天气施工或开挖后长时间不施工。4.5.8 桥、涵过渡段路基桥、涵过渡段路基 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公路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桥梁和涵洞两侧路基填筑需进行加强处理。1)台后路基处理范围 桥梁、涵洞台后路基处理范围表 构造物类型 底部长度(m)上部长度(m)备注 桥梁 3(3+2H)H 为台后路堤高度 涵洞 3(3+2H)2)台后路基填料要求 台后路基处理范围内的路基填料要求采用级配较好的透水性砂砾石填筑,分层夯实后要求该范围内的路基压实度96%,重型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要求用小型机具薄层夯实。明涵和桥台高度5m 时,在路床范围内铺
50、设两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双向聚丙烯土工格栅,抗拉强度80kN/m,断裂(屈服)延伸率10。4.5.9 路基路面排水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排水设计的目的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的范围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路面排水按自成系统的原则进行设计,布设排水构造物时综合考虑自然水系,及时有效地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确保路基、路面稳定与行车安全。排水时注意减少道路排水对原有水系环境的破坏,路基排水应结合排水管网等排水设施,并与自然沟槽水系形成合理网络。(1)路面排水:一般路段路面水通过路面横坡排至路缘带雨水口。(2)路基排水:考虑周边地块未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