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验证性实验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实验装置和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电路模拟和软件仿真研究方法。二、实验内容1设计各种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完成各种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3利用上位机界面上的软件仿真功能,完成各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软件仿真研究,并与电路模拟测试的结果作比较。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箱,利用实验箱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设计并连接各种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以及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注意实验前必须先
2、将实验箱断电,再接线。接线时要注意不同环节、不同测试信号对运放锁零的要求。在输入阶跃信号时,除比例环节运放可不锁零(G可接-15V)也可锁零外,其余环节都需要考虑运放锁零。2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仍以比例环节为例,此时将Ui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O1(D/A通道的输出端),将Uo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I1(A/D通道的输入端),将运放的锁零G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G1(
3、与O1同步),并连好U3单元至上位机的并口通信线。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箱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按通道接线情况完成“通道设置”:在界面左下方“通道设置”框内,“信号发生通道”选择“通道O1”,“采样通道X”选择“通道I1”,“采样通道Y”选择“不采集”。进行“系统连接”(见界面左下角),如连接正常即可按动态状态框内的提示(在界面正下方)“进入实验模式”;如连接失败,检查并口连线和实验箱电源后再连接,如再失败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进入实验模式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显示模式”(在主界面左上角)为“X-t”;选择“量程”(在“显示模式”下方)为100m
4、s/div;并在界面右方选择“显示”“系统输入信号”和“采样通道X”。完成实验设置,先选择“实验类别”(在主界面右上角)为“时域”,然后点击“实验参数设置”,在弹出的“系统测试信号设置”框内,选择“输入波形类别”为“周期阶跃信号”,选择“输入波形占空比”为50%,选择“输入波形周期”为“1000ms”,选择“输入持续时间”为“1000ms”,选择波形不“连续”, 选择“输入波形幅值”为“1V”,将零位偏移设为“0”。以上除必须选择“周期阶跃信号”外,其余的选择都不是唯一的。要特别注意,除单个比例环节外,对其它环节和系统都必须考虑环节或系统的时间常数,如仍选择“输入波形占空比”为50%,那么“输
5、入波形周期”至少是环节或系统中最大时间常数的68倍。这样,实验中才能观测到阶跃响应的整个过程。以上设置完成后,按“实验启动”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持续时间”结束,实验也自动结束,如上述参数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环节的“阶跃响应”。利用“红线数值显示”功能(详见软件使用说明书)观测实验结果;改变实验箱上环节参数,重复的操作;如发现实验参数设置不当,看不到“阶跃响应”全过程,可重复、的操作。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四、实验原理与接线电路1比例(P)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和模拟电路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其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
6、1.1、图1.1.2所示,其中,实验参数取R0100k,R1200k, R=10k。图1.1.1图1.1.22积分(I)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模拟电路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其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2.1、图1.2.2所示,于是,实验参数取R0200k,C1uF, R=10k。图1.2.1图1.2.23比例积分(PI)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图1.3.1图1.3.2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其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3.1和图1.3.2所示,于是,实验参数取R0200k,R1200k,C1uF, R=10k。4比例微分(PD)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图1.4.1图
7、1.4.2比例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其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4.1、图1.4.2所示。其模拟电路是近似的(即实际PD环节),当时,将近似上述理想PD环节,有,。实验时参数取R010k,R110k,R210k,R3200W,C10uF, R=10k。 实际PD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供软件仿真参考)5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和模拟电路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其方块图、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5.1、图1.5.2所示,其中,实验参数取R0200k,R1200k,C1uF, R=10k。图1.5.2图1.5.1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和模拟电路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其
8、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6.1、图1.6.2所示。其模拟电路是近似的(即实际PID环节),当时,将近似上述理想PID环节有,。实验时参数可取R0200k,R1100k,R210k,R31k,C11uF,C210uF, R=10k。实际PID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供软件仿真参考)图1.6.1图1.6.2五、实验结果分析及报告1实验得到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比例(P)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比例微分(PD)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比例积分(PI)环节阶跃响应曲线图积分(I)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2和书本上相应的阶跃响应图比较,分析实
9、验结果是否正确及原因。比例环节的电路简单,原理也简单,不存在越界情况,因而实验结果与理想的结果非常接近。积分(I)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可以看出,积分环节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输出信号是斜坡信号,对于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的情况,这种输出信号形式与我们数学上的对某一常数按时间做积分运算的结果是一致的,不同之处是,理论上积分结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无穷大,而仿真环境下,由于软件本身有一定的量程限制,因而输出信号值达到某一值之后就不再增加了。(2)积分常数越大,达到顶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这也符合理论的结果。比例积分环节就是把比例环节与积分环节并联,分别取得结果之后再叠加起来,所以从图像上看,施加了阶跃
10、信号以后,输出信号先有一个乘了系数K的阶跃,之后则逐渐按斜坡形式增加,形式同比例和积分的加和是相同的,因而验证了这一假设。微分环节对于阶跃信号的响应,在理论上,由于阶跃信号在施加的一瞬间有跳变,造成其微分结果为无穷大,之后阶跃信号不再变化,微分为0,表现为输出信号开始衰减。由于系统中带有比例环节,因此输出信号不会衰减为零,而是衰减到值为KUi,之后保持不变。PID环节同时具备了比例、积分、微分三个环节的特性,输出图像其实也就是三个环节输出特性的叠加。三个环节在整个系统中的工作实际上是相互独立的,这也与它们是并联关系的事实相符合。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输出函数:可以看到,当t时,,这与图中的曲线是
11、匹配的。3实验心得通过本实验我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和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此外,我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验证性实验实验二 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动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2研究典型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二、实验内容1观测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并研究其参数变化对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2观测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并研究其参数变化对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箱,利用实验箱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中的图2.1.1和图2.1.2,设计并连接由一个积分环
12、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如用U9、U15、U11和U8连成)。接线时要注意对运放锁零的要求。2利用实验设备观测该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并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3改变该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参数,观测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4利用实验箱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中的图2.2.1和图2.2.2,设计并连接由一个积分环节和两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三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如用U9、U15、U11、U10和U8连成)。5利用实验设备观测该三阶系统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并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6改变该三阶系统模拟电路的参数,观测参数对系统稳定性与动态指标的影响。7利用上位机界面
13、提供的软件仿真功能,完成上述两个典型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并与模拟电路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四、实验原理与接线电路1 典型二阶系统典型二阶系统的方块结构图如图2.1.1所示:图2.1.1其开环传递函数为,其闭环传递函数为,其中, 。 设计该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2.1.2所示:图2.1.22 典型三阶系统典型三阶系统的方块结构图如图2.2.1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其中,取三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2.2.2所示:图2.2.1图2.2.2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Rx的单位为KW。系统特征方程为,根据劳斯判据得到:系统稳定0K12根据K求取Rx。这里的Rx可利用模拟电路单元的220K电位器,改变Rx即可改
14、变K2,从而改变K,得到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结果。五、实验结果分析及报告1记录实验得到曲线,保存为位图文件。典型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 线稳定状态 此时Rx=52K临界状态 此时Rx=41K 不稳定状态(发散) 此时Rx=14K2和书本上相应的阶跃响应图比较,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及原因。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可得,在Rx=41K时,系统的响应曲线是等幅振荡,当Rx41K时,系统趋于稳定,当Rx41K时,系统不稳定,这与理论计算的结果一样。三种状态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与书本上比较大体相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典型三阶系统的动态特性。3心得实验时,我们通过调节二阶系统的电路中的可变电阻,来得到我们想
15、要的图形,因为我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知道增大放大系数可以减小稳态误差加快响应速度,但是放大系数过大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所以在这个实验我们验证了这个结论。在该实验的三阶系统中也是一样,一般来讲高阶的系统其实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近似为二阶系统,所以我们通过改变可调电阻Rx的值,可以使系统从不稳定,变化到临界稳定,最后再变化到稳定,可见,系统的参数对系统的动态响应有很大的影响,结构和参数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实验三 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测量典型环节(或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和技能。2学习根据实验所得频率特性曲线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二、实验内容1用实验方法完成一阶惯性环
16、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2用实验方法完成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3根据测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求取各自的传递函数。4用软件仿真方法求取一阶惯性环节频率特性和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并与实验所得结果比较。三、实验步骤1利用实验设备完成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仍以一阶惯性环节为例,此时将Ui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O1(D/A通道的输出端),将Uo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I1(A/D通道的输入端),并连好U3单元至上位机的并口通信
17、线。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箱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按通道接线情况完成“通道设置”:在界面左下方“通道设置”框内,“信号发生通道”选择“通道O1”,“采样通道X”选择“通道I1”,“采样通道Y”选择“不采集”。进行“系统连接”(见界面左下角),如连接正常即可按动态状态框内的提示(在界面正下方)“进入实验模式”;如连接失败,检查并口连线和实验箱电源后再连接,如再失败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进入实验模式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显示模式”(在主界面左上角)为“Bode”。完成实验设置,先选择“实验类别”(在主界面右上角)为“频域”,然后点击“实验参数设置”,
18、在弹出的“频率特性测试频率点设置”框内,确定实验要测试的频率点。注意设置必须满足1)为:其电路设计参阅图3.2.1。图3.2.13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上述幅相频率特性也可表达为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 改变显示模式即可观察到.五、实验结果分析及报告1记录实验得到曲线,保存为位图文件。 一阶惯性环节的Bode图 一阶惯性环节的Nyquist图典型二阶系统的Bode图 典型二阶系统的Nyquist图2心得实验所得的结论是:惯性环节是一个相位滞后环节,在频率低时滞后相角较小,幅值的衰减也较小,频率高时滞后相角越大,幅值衰减的也越大,但是最大的相角也只是90度。我们通过调整验证了惯性环节的幅
19、频曲线。而对于由两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二阶系统,其相角有一些明显超过了180度,不过这可能有误差,主要原因是实验仪器的老化所引起的误差。验证性实验实验九 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的混合仿真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混合仿真方法研究采样控制系统。2深入理解和掌握采样控制的基本理论。二、实验内容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实现被控对象为典型二阶连续系统的采样控制混合仿真系统。2改变数字控制器的采样控制周期和放大系数,研究参数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三、实验步骤1采样控制系统的混合仿真研究方法(1)参阅本实验附录1(1)以及图9.1.1和图9.1.2,利用实验箱上的电模拟单元电路U9和
20、U11,设计并连接已知传递函数的连续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2)将实验箱上的数据处理单元U3模拟量输出端“O1”与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的输入端(对应图9.1.2的r(t)端)相连,同时将该数据处理单元U3的模拟量输入端口“I1”与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的输出端(对应图9.1.2的c(t)端)相连。再将运放的锁零端“G”与电源单元U1的“-15V”相连。注意,实验中运放没有锁零,而模拟电路中包含“电容”,故每次实验启动前,必须先将“G”接“0V”,实现对电容短接放电,以免非零初始条件影响实验结果。(3)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箱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按通道接线情
21、况完成“通道设置”:在界面左下方“通道设置”框内,“信号发生通道”选择“通道O1”,“采样通道X”选择“通道I1”,“采样通道Y”选择“不采集”。进行“系统连接”(见界面左下角),如连接正常即可按动态状态框内的提示(在界面正下方)“进入实验模式”;如连接失败,检查并口连线和实验箱电源后再连接,如再失败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进入实验模式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显示模式”(在主界面左上角)为“X-t”;选择“量程”(在“显示模式”下方)为400ms/div;并在界面右方选择“显示”“系统输入信号”和“采样通道X”。完成实验设置,先选择“实验类别”(在主界面右上角)为“采样控制”,然后点击“实验参
22、数设置”,在弹出的“采样控制”框内,点击小框“系统测试信号设置”框内的“设置”按钮,即弹出“系统测试信号设置”大框,选择“输入波形类别”为“周期阶跃信号”,选择“输入波形幅值”为“1V”,选择“输入波形占空比”为100%,选择“输入波形周期”为“4000ms”,选择“输入持续时间”为“4000ms”,选择“连续”为“no”。最后按“确定”退出系统测试信号设置,返回“采样控制”。在“采样控制系统研究”框内,先输入采样周期“2”ms,然后选择“采样控制系统混合仿真研究”,此时数字控制器是一比例放大器,可先设置Kp=1。注意允许的采样周期最小值为2ms。小于此值不能保证系统运行正常。以上设置完成后,
23、按“实验启动”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持续时间”结束,实验也自动结束,如上述参数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2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研究(1)在上位机界面上,重新调用“采样控制”,固定采样控制周期,改变数字控制器的放大系数,观测放大系数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本实验步骤1所述。(2)在上位机界面上,重新调用“采样控制”, 固定放大系数,改变数字控制器的采样控制周期,观测采样控制周期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本实验步骤
24、1所述。3对以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实验报告。四、实验原理及接线电路1采样控制系统的混合仿真研究方法(1)已知的连续被控对象传递函数及其电路模拟 已知连续被控对象系统结构框图如图9.1.1所示:此系统传递函数为: (91)图9.1.1此连续被控对象可用图9.1.2所示电路模拟:图9.1.2(2) 采样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块图及其实现图9.2.1采样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块图如图9.2.1所示。图中虚线框内部分,包括测试信号、比较器、采样开关、数字控制器和零阶保持器等,由上位机和数据处理系统实现;而框外部分,即连续被控对象则采用电路模拟实现。因为该仿真系统,既有模拟部分,又有数字部分,故称之为“混合
25、仿真系统”。用混合仿真系统研究采样控制系统,比用电路模拟系统或全数字仿真系统都优越,因为它更接近实际系统。其电路连接图如图9.2.2所示:图9.2.2微机运算,包括测试信号产生,比较器,比例控制器Kp,保持器等2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1)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断对于图9.2.1所示采样控制系统,在采样周期和放大系数确定后,可以用离散控制的基本理论来判断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先将模拟对象离散化,图9.2.1所示采样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为:(92)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故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93)得到闭环特征方程(94)对二阶系统,可直接从闭环极点分布判断系统稳定性,
26、如果极点在单位圆内,则系统是稳定的。(2)数字控制器放大系数对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图9.2.1所示采样控制系统,当采样周期保持不变时,可以利用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求保证系统稳定的临界放大系数。可以看出,不同于二阶连续系统,放大系数太大只是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差,而不致于不稳定;而对于离散系统,则当放大系数太大时,系统将变不稳定。(3)采样周期对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类似地,可以分析当放大系数保持不变时,增大采样周期将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差,直至不稳定。五、实验结果分析及报告1记录实验得到曲线,保存为位图文件。固定采样周期为2ms,改变数字控制器的放大系数,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Kp=1 Kp
27、=4 Kp=7固定数字控制器的放大系数Kp=1,改变采样控制周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采样周期为T=4ms 采样周期为T=6ms采样周期为T=8ms;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由实验获得的曲线可知,当采样周期固定时,随着Kp的增大,系统响应的超调量明显增加;而当Kp固定时,随着采样周期的增大,系统的响应曲线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Kp是比例放大环节的放大系数,由实验可知,Kp的增加,会使系统响应的超调量有明显的增加,这样不利于系统的稳定,会使系统的超调量和调整时间变大,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差,甚至不稳定,而对于离散系统,当放大系数太大时,系统将变不稳定。当放大系数保持不变时,增大采样周期,理应会
28、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差,但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好像并没有这样,实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我觉得可能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1、采样周期变化的幅度太小,以至于响应曲线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不容易观察;2、系统的元件存在偏差,比如电阻和电容的精度等。3心得这次实验让我直观的了解到了计算机获取数据的方法,其实就是一个开关的开合排序所得到的一系列的0/1信号。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个启示,那就是再复杂的东西也都是由最简单的东西组成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复杂的问题时,要是我们把它分成许多小的部分,问题就容易解决很多了。验证性实验实验十 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的混合仿真研究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用混合仿真方法研究采样控制
29、系统。2了解采样控制系统基本的串联校正方法。二、实验内容1根据已知的被控对象的连续传递函数,按串联校正要求设计串联校正数字控制算法。2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实现已知被控对象为典型二阶连续系统的加串联校正数字控制器的采样控制混合仿真系统。3改变该数字控制器的参数,观测参数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的影响。三、实验步骤1设计串联校正数字控制算法(1)根据已知的被控对象的连续传递函数,按连续系统串联校正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得到它的连续传递函数。(方法参见实验4附录)(2)用一阶差分近似方法,离散化串联校正装置的连续传递函数,可推得该校正装置的离散传递函数。(3)从该校正装置的离散传递函数,可推得串联
30、校正数字控制算法。2具有串联校正数字控制器的采样控制系统的混合仿真(1)参阅图10.2.1和图10.2.2,利用实验箱面板上的电模拟单元电路,如U9和U11,设计并连接已知传递函数的连续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2)将实验箱上的数据处理单元U3模拟量输出端“O1”与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的输入端(对应图10.2.2的电阻R0左端)相连,同时将该数据处理单元U3的模拟量输入端口“I1”与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的输出端(对应图10.2.2的第二级运放输出端)相连。再将运放的锁零端“G”与电源单元U1的“-15V”相连。注意,实验中运放没有锁零,而模拟电路中包含“电容”,故每次实验启动前,必须先将“G”接“0V
31、”,实现对电容短接放电,以免非零初始条件影响实验结果。(3)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箱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按通道接线情况完成“通道设置”:在界面左下方“通道设置”框内,“信号发生通道”选择“通道O1”,“采样通道X”选择“通道I1”,“采样通道Y”选择“不采集”。进行“系统连接”(见界面左下角),如连接正常即可按动态状态框内的提示(在界面正下方)“进入实验模式”;如连接失败,检查并口连线和实验箱电源后再连接,如再失败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进入实验模式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显示模式”(在主界面左上角)为“X-t”;选择“量程”(在“显示模式”下方)
32、为1000ms/div;并在界面右方选择“显示”“系统输入信号”和“采样通道X”。完成实验设置,先选择“实验类别”(在主界面右上角)为“采样控制”,然后点击“实验参数设置”,在弹出的“采样控制”框内,点击小框“系统测试信号设置”框内的“设置”按钮,即弹出“系统测试信号设置”大框,选择“输入波形类别”为“周期阶跃信号”,选择“输入波形幅值”为“1V”,选择“输入波形占空比”为100%,选择“输入波形周期”为“5000ms”,选择“输入持续时间”为“10000ms”,选择“连续”为“no”。最后按“确定”退出系统测试信号设置,返回“采样控制”。在“采样控制系统研究”框内,先输入采样周期“2”ms,
33、然后选择“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混合仿真研究”,提示该串联校正数字控制器有两个参数a、b需要设置,可先设置a=b=1,用于获得不加串联校正时的对比结果。注意允许的采样周期最小值为2ms。小于此值不能保证系统运行正常。以上设置完成后,按“实验启动”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持续时间”结束,实验也自动结束,如上述参数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重新设置串联校正控制器的参数,令a=0.05,b=0.5,重复。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3 有串联校正的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混合仿真研究在上位机界面上,重新调用“采样控制”,固定采样
34、控制周期,改变串联校正数字控制器的参数a或b,观测参数数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本实验步骤1所述。四、实验原理及接线电路1设计串联校正数字控制算法这里介绍一种常用方法:(1)在已知被控对象连续传递函数条件下,先按连续系统串联校正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得到它的连续传递函数;(方法参见实验4附录)(2)然后用一阶差分近似方法,离散化串联校正装置的连续传递函数,得到该校正装置的离散传递函数;(3)最后从该校正装置的离散传递函数,推得串联校正数字控制算法。本实验未校正系统采样控制框图如图10.1.1图10.1.1对本实验系统而言,已知被控对象开环传递函数为 (101
35、)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如图10.2.2中虚线框外部分所示。假设采样控制频率足够高,可以将图10.1.1所示系统看作连续系统,该连续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02)采用和实验4相同的方法,可得到的该连续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103)对,用一阶差分近似方法离散化,即以代入,得到校正装置的离散传递函数为 (104)推得串联校正数字控制算法(105)2具有串联校正数字控制器的采样控制系统的混合仿真研究图10.2.1闭环采样控制系统如图10.2.2所示,图中虚线框内部分,包括测试信号、校正控制器、采样开关、数字控制器和零阶保持器等,由上位机和数据处理单元实现。如式(104)所示。而框外部分,即连
36、续被控对象则采用电路模拟实现。图10.2.2微机运算,包括测试信号产生,比较器,校正控制器D(z),保持器等图10.2.2所示采样控制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同实验9,也可以根据上式分析闭环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上位机界面上,为本实验提供了改变采样控制周期T与校正环节Gc(s)参数a与b的功能。通过实验观察,可以研究这些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五、实验结果分析及报告1记录实验得到曲线,保存为位图文件。a=1, b=1 a=0.5 b=0.5a=0.1, b=0.1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改变校正环节参数a和b的值,应该会改变系统的动态特性,但是由实验的结果来看,这种变
37、化好像不是很明显,但是还是可以观察出一些变化,由实验得到的曲线可知,当a和b逐渐减小时,系统的超调量有明显的增加,如果a和b太小,可能会导致系统不稳定。由此可见,系统的动态响应只与系统的结构及参数有关,系统的参数一旦发生改变,系统的动态响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心得控制系统的校正其实就是对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改变,所以说当我们想要校正某系统的性能时,我们必须先将系统的数学模型求出来。在有系统 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相应的研究然后再进行向所需要性能的方向修改,等该模型校正出所需要的结果时,系统也就差不多校正好了。这是一种将问题转换再还原的思维。综合性实验实验四 线性系统串联校正一、实
38、验目的1熟悉串联校正装置对线性系统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2掌握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二、实验内容1观测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2按动态特性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3观测加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并观测校正装置参数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对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并对电路模拟与数字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三、实验步骤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未加校正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观测。提示:设计并连接一未加校正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阅本实验附的图4.1.1和图4.1.2,利用实验箱上的U9、U11、U15和U8单元连
39、成。通过对该系统阶跃响应的观察,来完成对其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研究,如何利用实验设备观测阶跃特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2参阅本实验的实验原理部分,按校正目标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模拟电路。3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加串联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观测。提示:设计并连接一加串联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阅本实验的附图4.4.4,利用实验箱上的U9、U14、U11、U15和U8单元连成通过对该系统阶跃响应的观察,来完成对其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研究,如何利用实验设备观测阶跃特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4改变串
40、联校正装置的参数,对加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进行调试,使其性能指标满足预定要求。提示:5利用上位机软件提供的软件仿真功能,完成线性系统串联校正的软件仿真研究,并对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如何利用上位机软件提供的软件仿真功能,完成线性系统的软件仿真,其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3。四、实验原理及接线电路1实验用未加校正的二阶闭环系统分析实验用未加校正二阶闭环系统的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4.1.1和图4.1.2所示:图4.1.1图4.1.2其开环传递函数为:其闭环传递函数为:式中 ,故未加校正时系统超调量为 ,调节时间为 s,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等于该I型系统的开环增益
41、1/s,2串联校正的目标要求加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满足以下性能指标:(1)超调量(2)调节时间(过渡过程时间)s(3)校正后系统开环增益(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1/s3串联校正装置的时域设计从对超调量要求可以得到% ,于是有 。由 s 可以得到 。因为要求 1/s,故令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仍包含一个积分环节,且放大系数为25。设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D(s),则加串联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采用相消法,令 (其中T为待确定参数),可以得到加串联校正后的开环传递函数 这样,加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对校正后二阶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综合考虑校正后的要求,取 T=0.05s,此时 1/s,,它们都能满足校正目标要求。最后得到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从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以设计其模拟电路。有关电路设计与校正效果请参见后面的频域设计。4串联校正装置的频域设计根据对校正后系统的要求,可以得到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频率特性,见图4.4.1。图4.4.1根据未加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画出其相应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4.4.2所示。从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幅频特性,减去未加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幅频特性,可以得到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见图4.4.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