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型工业化与湖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承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刘海云课题组 一、湖北科技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1、科技人力资源基础强,但人才吸引力弱 2、科技物质基础强,但科技投入中政府投入弱 3、科技成果增长强,但科技成果结构平衡性弱 4、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强,但转化效果弱 5、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但竞争优势弱 6、基层科技力量强,但民众科技意识弱 7、科技总体水平和实力强,但经济总体水平和实力弱 二、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判断湖北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三、新型工业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对我省长期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1、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大增长潜力2、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
2、程中,新兴主导产业要有较强的就业功能3、新型工业化要求主导产业有较高的生产率上升率4、新兴主导产业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四、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湖北省主导产业选择重点 1、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2、环保产业是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一个新热点,是将湖北建设成为“绿色湖北、生态家园“的客观要求3、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主导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五、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湖北省关键技术选择的影响1、发展能高效节能降耗和无污染技术。2、发展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3、发展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技术。4、发展能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技术。5、发展能参与国际协调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六、湖北省未来十至二
3、十年科技发展战略构架1、制定依据(1)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结合实现科技发展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重大转变的要求,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3)根据我省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比较优势,确定三步走“的战略实现方式。(4)结合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要求,在科技战略指定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为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作出前瞻性的战略准备。 2、基本原则(1)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原则 (2)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3)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4)高新技术与中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跨越式发展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原则 3、湖北省未来十至二十年
4、科技发展战略:新追赶战略 在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追赶式发展。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良性积累循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造高级生产要素,以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走一条基础厚、积累高、创新强、发展快的新追赶式发展道路。新追赶发展的含义包括如下三点:一是传统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为基础的,新比较优势以技术密集为基础。 在全球化时代劳动和资本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分离的,因为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劳动丰富而资本缺乏的国家(地区)可以方便地通过金融市场获得发展资金,资本密集型产品不一定在富国生产;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把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劳动力丰
5、富的国家(地区)生产,同样能够获得低成本的利益。技术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统一性最好的要素。因为只有拥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才真正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模仿和模仿创新虽然可以产生比较优势,但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产生的比较优势只能是局部的、次要的。技术密集度的高低可以反映新比较优势的强弱。 二是强调创新、创造,并且以技术密集的形式体现于生产的产品之中。新追赶战略强调的是经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创新,而不是只强调源头的技术R&D。 三是强调积累循环的形成,而不是只注重于高、精、尖技术的水平。追赶是靠积累循环以及高级生产要素的创造,而不是跨越。4、湖北省未来二十年科技发展的总体定位(1)以光电子信息技术为先
6、导的信息化大省;(2)以雄厚中技术为基础的制造强省;(3)以综合环保技术为依托的生态亮省;(4)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的农业富省。(5)湖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5、未来15-20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目标可以分为三步来实现:第一步,在2005年十五计划结束时,为夯实基础,巩固优势阶段。第二步,从2005年到2010年,为突出重点、扩大优势、全面起飞阶段。第三步,从2010年到2020年,为实现跨越、科技与经济社会实现初步协调发展阶段。6、湖北省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路(1)体制创新思路(2)新追赶发展思路(3)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4)突出重点的思路7、湖北省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1)
7、突破性发展信息光电子技术及其相关产业(2)高技术和中技术发展并举(3)以汽车科技打造“湖北制造”,建设“汉-随-襄-十”汽车增长带(4)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基地,建设湖北现代农业 新型工业化与湖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承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梁亚丽课题组一、工业化滞后是制约湖北发展的主要矛盾1、从经济运行上看,湖北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自主性增长动力明显不足。2、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归根到底在于结构的严重不平衡。结构不平衡集中表现为我省“三元结构”下的两大断层。 3、三元结构下的两大断层表明我省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二、从湖北与浙江工业化不同道路的比较1、工业化导向:“民本经济”
8、与“官本经济”2、市场主体的不同机制:“民营”与“官营” 3、产业发展的不同路径:“小集轻”与“大散重”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5、浙江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三、湖北新型工业化的基本任务1、牢牢把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一基本任务,下大力克服“三元结构”下的两大断层。(1)把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非农化更紧密地结合,在推进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克服二元结构上有大的突破。(2)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移、调整、升级。(3)加快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高加工产业的成长,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产
9、业结构,为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成长提供强劲的火车头。2、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区域发展。3、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此作为实现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实现人与生态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立足点。4、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核心,继续深化以市场为基本取向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开发区、工业园区)。四、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劲动力1、 科技必须从三个层面上更好渗透到工业化进程中去(1)要适应农村工业化的迫切要求,使科技切实成为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动力。(2)是要切实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扩张的动力。
10、(3)要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推动高科技产业加快扩张,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强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力量进入工业化主战场。3、以“激活主体、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强化基层;市场运作,强化服务”为基本方针,加快建设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4、坚持“人才为本”,充分发挥我省人才资源的活力和作用。5、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强化应用,整体跟进”的技术路线。6、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未来十年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李勇课题组一、关键技术选择的基本思路1、区分国家关键技术与地区关键技术在目标、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促进
11、经济繁荣和社会持续发展为区域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评价湖北的优势产业领域,力争建立体现湖北特色的关键技术群。2、立足湖北实际,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即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作为关键技术选择的重要依据。3、从行业领域入手,调研、分析、预测湖北的基础领域,支柱产业以及新兴产业三个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路径,关键技术选择以改善基础产业“瓶颈”制约,提高支柱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为重点。4、突出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技术选择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将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资源等技术置于重要地位。5、统筹协调经济
12、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面向未来十年发展,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展望预测未来十年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满足未来十年湖北社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综合发展和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综合性技术需求作为项目选择的目标之一。6、兼顾自主创新发展与开放吸纳跨越的关系,注重考虑行业领域在未来国际化竞争态势下的技术要求,适当高标准、前瞻性地选择关键技术,以国际、区际合作、引进创新等形式予以实现,实现技术跨越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关键技术评价标准1、提升行业领域竞争力的能力包括:解决本行业中普通存在的技术“瓶颈”,全面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性能价格比。2、技术的相关度与推广(
13、动)力即:与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密切度;使相关行业领域主导产品的性能质量和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发生改进,从而产生经济效应的能力;刺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3、市场扩张力即:应用关键技术后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经济规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创立新兴行业、产业的可能性与其发展前景。4、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体现产业技术发展走势;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三、关键技术概览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我们将湖北省未来十年的关键技术按行业领域分为三大类,即基础领域类、支柱产业类和新兴产业类。其主要框架见下表。基础领域农业技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支撑技术能源技术电力技
14、术节能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防洪减灾技术环境恢复技术“三废”处理及资源化技术传统产业汽车制造技术虚拟仿真设计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绿色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钢铁生产流程整体优化技术高炉转炉长流程优化技术电炉短流程优化技术特殊钢生产技术特殊钢KR法铁水预处理技术特殊钢顶底复吹炼转炉冶炼技术特殊钢水处理技术特殊钢炉外精炼技术特殊钢三步法冶炼技术特殊钢连铸技术特殊钢轧制技术特殊钢短流程工艺配置技术工程化食品技术生物技术挤压膨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波食品加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界限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现代杀菌技术及无菌包装技术世纪小康住宅工程技术住宅优化设计技术建筑过程集成化CAD技术居住区环境保障技术住
15、宅结构体系与住宅节能技术节材、节地技术防灾减灾技术新型建材技术智能型住宅技术服装设计与生产技术服装CAD/CAM技术服装后整理技术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技术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显示技术光存储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移动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化工程技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技术材料复合新技术光电子材料技术环境材料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综合集成技术 湖北省产业进步水平与重大技术需求研究承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胡树华课题组 一、湖北经济科技现状分析 湖北支柱产业
16、的支柱地位明显,但支柱地位有所下降。湖北七大主导产业总体经济效益水平逐年有所提升,但效益水平值偏低,企业产业规模低,制约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升,劳动装备程度较高,但设备趋于老化。产业竞争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但竞争力和区位优势逐年下降。二、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以及珠江三角、长江三角的蓬勃发展,围绕湖北崛起的主题,遵循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原则,实施高新技术平台战略、产业科技链战略、农业密集区战略和城镇都市群战略,力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激活科技源、
17、拉长产业链、构筑都市群、推动大物流、搞活大市场,最终实现湖北地区的创新发展。它是一项跨行业的区域科技大创新、产业大对接、城镇大联盟、信息大流动的系统工程。三、湖北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1.跨越原则 从湖北的实际出发,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2开放原则 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3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4特色原则 在加快推进湖北科技进步进程中,坚持
18、立足湖北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注重特色,避免低水平重复。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有湖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5集成原则 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地区、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五、湖北科技发展的联动模式 (1)计划联动 (2)主体联动(3)项目联动(4)产业联动(5)资源联动六、湖北科技发展的主体战略 1、湖北科技发展的高新技术平台战略 (1)湖北高新技
19、术平台的空间布局根据湖北的区域功能特点和现有基础条件,以武汉为龙头,襄樊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12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形成沿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干线,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节点,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群。(2)信息、技术和管理三大平台的构建依托现有高新区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联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型企业,建设湖北科技信息平台,使各地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信息服务和决策智能化的需要。打破传统的研究开发模式,以产品、产业为中心,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校科技资源的整合
20、,推进技术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技术转移和科技资源共享。(3)人才、研发、金融和服务四大支撑体系的建设2、湖北科技发展的产业科技链战略 (1)多维协同的主体创新战略(2)聚类突破的龙头带动战略(3)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4)重点倾斜的项目支撑战略战略重点以汽车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轻纺制造业以光电、生物、医药等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以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为特色的第三产业3 、科技兴农的密集区战略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依托湖北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培育“六大”优势农产品(小麦、棉花、双低油菜、肉牛肉
21、羊、水产品、柑橘),实施“四种”战略模式(优势发展、技术标准、外向发展、集群发展),集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研究体系、市场化推广体系、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区。在星火项目、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产品的支撑下,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初步建成高产、优质、低耗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战略重点建设星火密集区,形成星火产业开发带发展优势产品,壮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方向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技术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原创性基础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七、对策措施 1、构建
22、湖北科技发展的机制创新体系建立开放机制构建协作机制实行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2、建立湖北科技发展的计划联动体系 国家计划联动区域连动省际联动省内互动3、完善湖北科技发展的法规支持体系法规监控完善科技计划政策4、健全湖北科技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人才的激励与流动5、构筑湖北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络平台 湖北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外联其它区域的辐射网络建设6、建立湖北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健全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开辟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7、完善湖北科技发展的物流市场网络 加强物流网络建设建立开放型市场体系 湖北省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培育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战
23、略研究承担单位:武汉大学谭力文课题组 一、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1、湖北省经济现状分析首先,湖北省经济运行的总体指标上看,正处于从要素驱动阶段向投资驱动阶段过渡的初始阶段(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发展水平不高,与其所处的良好的区位条件有比较大的反差。其次,从产业基础上看,工业基础比较好,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市场竞争力普遍不高,农业的比较优势没有在相关工业产业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最后,从湖北省的内部经济特征看,特大型城市武汉和广大县域经济之间差异十分明显。因此,对两者应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武汉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因而在发展
24、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而县域经济则当前需要完成的却是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化的问题。2、湖北省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湖北省在集群发展战略概括起来为“一四七”战略:应该继续坚持“科教兴鄂为第一战略”的思想,具体实施知识创新、大制造与大流通互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跟进这四大战略,由此选择和培养“教育和知识创新”等7个战略性产业集群(1)以“汽车/钢铁产业集群”为重点,实施湖北省大制造战略(2)以“现代物流/商业产业集群”为重点,实施湖北省大流通战略(3)以“教育和知识创新集群”等为重点,实施湖北省知识创新战略(4)湖北省应以武汉市为核心发展“教育和知识创新产业集群”、“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25、”、“生物技术/医药产业集群”。(5)实施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跟进”战略3、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一般政策建议(1)政府的恰当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继续推行科教兴鄂战略,发挥其中心和纽带作用加快人才培养,提升要素条件促进围绕集群的合作组织的形成,建立集群成员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培育有利于产业创新的文化氛围按产业集群思想来开展相关园区的建设,形成集群特色(2)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二、湖北省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1、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群聚特征与结构分析光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但尽管如此,其产业链构成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1)整
26、个产业价值链虽然较为完整,但有的环节还很薄弱。 (2)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如产品供求的连接机制、研究开发协作机制、战略联盟等。 2、研究结论与建议(1)发展模式的选择武汉市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扎根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必须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考虑到大陆与台湾文化背景相似,而且在工业化初期面临的问题和条件也有相同之处,所以建议采用台湾模式,并结合考虑其他模式的优点,采取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和市场主导的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模式。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光谷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构建网络基础平台主动研发关键产品和技术,构建知识产权联盟大力
27、发展光电子集成设计等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息中心,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启动数值湖北战略,壮大内容产业提升光谷在制造,特别是芯片制造上的竞争力三、湖北省教育和知识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1、湖北省的教育与知识创新产业的集聚现状(1)人才大量外流不利于湖北省知识创新能力的集聚和提高。(2)教育和知识创新机构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3)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未能有效发挥。(4)产学研的合作促进了教育和知识创新产业的集聚(5)地域分布不均,制约了湖北省的整体协调发展总体上来说,湖北省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教育和知识创新集群。2、结论和政策建议(1)强化已有集群的知识创新能力在集
28、群内建立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网络,在集群内的大学与科研院所以更灵活、更主动的方式参与集群内其他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建立有利于知识的集群内交流、共享与传播的集群文化,强化集群内组织间的合作精神。(2)大力发展一批知识密集型的集群在我省有选择性地形成有一定规模,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是我省应对激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竞争的有效策略。(3)强化集群中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一方面,教育和知识创新集群要发挥区内各研究中心和大学的作用,促进创新性的企业源源不断地繁殖、衍生;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为创新性的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29、确保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进行良好的生产经营活动。(4)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5)发挥湖北省的智力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6)抓住大学科技园建设机遇 完善高新区创新网络。(7)为教育和创新集群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1、产业结构、产业链与分工湖北省汽车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与价值链体系。尽管如此,其产业链构成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1)从产业结构来说,整个产业结构虽然较为完整,但有的环节还很薄弱。 (2)从产业链来说,目前湖北省汽车业占优势的主要是制造领域的零部件生产和交通领域的路桥建设、汽车运输,科技领域和金融领
30、域发展缓慢,而服务领域正有所发展,如各种汽车超市、汽配城和汽车公园等的筹建与加强。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处于中心的生产能力比较强,但处于价值链两端企业经济利润的重要来源的研发和销售能力都比较弱。2、湖北省汽车业的集聚现状(1)汽车集群已初现轮廓(2)大力修建高速公路,为构筑汽车制造集群创造了条件(3)跨国公司进驻湖北带来汽车集群形成的动力(4)政府积极促进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形成(5)加快研发基地的形成3、有关建议(1)湖北省要着力发展汽车业的整车、零部件和销售服务集群,并发挥这些集群之间的互动作用(2)把制造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3)要促进完整价值链的形成(4)吸引跨国公司进入工业重大项目
31、和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其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湖北省汽车业快速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去(5)发挥湖北省的地域优势,促进湖北省汽车业物流的发展(6)发挥湖北省文教大省的优势,加快湖北省汽车业的技术升级(7)创新产业集聚的体制和机制环境五、湖北省物流集群发展战略研究1、物流发展的优势(1)地理优势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内需型特征明显。(2)人力知识资源优势明显(3)基础设施比较完善2、劣势(1)物流集群观念淡薄。(2)物流企业所有制结构复杂,绝大部分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战略不清晰。(3)企业间合作较少。(4)专业的配送、包装等配套企业不多。(5)企业间专业分工深度不够。(6)物流高级人
32、才供给不足。湖北省地区级物流集群3、对湖北发展物流集群的建议湖北省政府近期应该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尽快全方位普及物流集群思想(2)注重“开源增流”,增加物流需求湖北省应该以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加快经济的外延式扩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以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加速经济的内涵式扩张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以重点特色产业为导向建立物流企业集群,湖北各地市应该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特点,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内需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好物流通道的建设。首先是清除体制障碍,并打破行业、地区界限,其次是加强道路和信息化建设,做好硬件设施的完善;再次要做好物流标准化的统一工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好物流网络节点之间的无缝
33、对接,注重各个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之间的协调;注重城市区域内的县级经济区域之间的协调。(3)推动社会诚信工程的建立(4)加快物流地理区域建设(5)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6)充分发挥行业工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作用通(7)在上面的条件满足的基础上,以地理位置和行业特点为依据,进一步加大合理规划力度湖北物流集群的规划可以以系统建设为导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可以分为可以按自然区域的特色划分地区级物流企业集群,全省可以划分为宜昌恩施为核心的西部农业物流企业大集群,十堰襄樊为核心的北部汽车纺织集群,以武汉孝感黄冈为核心的中东部电子商流集群,以荆洲为中心的矿产物流集群;第二层,是在各个地区级物
34、流集群里面以市县为单位,同时结合产业特色,在各个大集群中规划农业,矿产,纺织业,机械电子制造产品物流集群,重点做好大中城市的特色物流集群规划。第三层,在有条件的市县范围可以继续以专业化为标准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规划小型的物流集群。在武汉、襄樊应该分区县进一步规划物流集群。武汉已经作出了建设华中物流中心所需的个物流基地、大物流站点、个配送中心的决定。襄樊应该在不同的区规划不同的物流集群。另外在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处应该考虑新的物流集群规划。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湖北省传统产业竞争力承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聂鸣课题组 一、湖北省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分析1、湖北化工产业的地理分布湖北省化工企业的地理分布总体上比
35、较分散,但局部地区显示出聚集的现象,具备发展化工集群的空间条件。参见如下湖北省与化工产业密切相关的相关产业地理分布图。2、湖北化工产业聚集现状分析从上述分析可知,湖北省化工产业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分散,并因缺乏石油资源而难以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但湖北省局部地区在基础化工、精细化工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整体上体现出优势和劣势并存的二元状态,必须区分对待。世界上成功的产业集群客观上表现为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及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针对湖北省化工产业地理分布的实际情况和各产业本身的差异,本课题组选择了湖北荆州和宜昌作为研究试点,探讨
36、在这两个地方培育精细化工集群和磷化工集群。 3、湖北荆州精细化工集群概况研究化学工业已经成为荆州市的龙头产业,尤其是在精细化工领域的活性染料、中间体、油田化学品等产品中,荆州地区已经形成以楚源、沙隆达等企业为龙头的一批较有竞争力的化工企业群。荆州化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1) 工业污染严重。(2)以沙隆达和楚源为首,荆州地区具备农用化工和精细化工的产业基础,但是作为传统产业,其产品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水平都比较低,由此产品的附加值也比较低。(3)企业的地方根植性不强。4、湖北宜昌磷化工集群概况研究宜昌现已形成以兴发、宜化等主导的一批磷化工企业群,其中宜化集团式湖北省最大的化工企业,全
37、国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企业,企业实力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名列前茅。宜昌的化工产业呈比较明显的产业聚集态势。宜昌磷化工产业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粗放采矿,浪费资源,污染严重。(2)产业竞争力不高。产业竞争力不高。由于基础差,缺乏原料,发展有机化工先天不足。(3)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是精细化工发展滞后,精细化工率低,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比较薄弱。(4)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5)传统化工的优势产业大而不强。5、湖北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需解决的问题(1)培育化工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研技术优势。(2)发展化工产业集群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化
38、工,环保先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研究,分步实施;行业协会,促进合作;政府服务,区域发展;培育根植性,促进创新。二、湖北省服装产业集群分析1、湖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湖北是全国纺织服装大省,棉纺能力居全国第三位,棉织能力居全国第四位,服装产业近几年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涌现出“美尔雅”、“多佳”、“太和”、“佐尔美”、“爱帝”等一批知名服装品牌。2000年湖北服装业产量由1999年的5亿多件增至7.94亿件,由全国第11位跃居第7位。地理分布:我省的纺织企业有700多家,主要分布在武汉、襄樊、孝感、荆州、黄冈、仙桃等地,其中服装制造企业有199家,主要分布在武汉、鄂州、孝感、荆州、黄冈
39、、仙桃、潜江等地。2、湖北服装产业聚集状况分析 根据湖北服装产业的地理分布及产品特点,将服装产业划分武汉和鄂东(黄石、鄂州)两大产业聚集区进行考察分析(1)两大服装产业聚集区的特点汉派服装以国内贸易为主,鄂东地区服装则以加工贸易为导向,为他人作嫁衣裳。汉派服装企业97%属民营的中小企业,而鄂东地区则以国营和合资企业为重。汉派服饰以女装生产为特色,而鄂东地区多做男式正装或休闲装。(2)“汉派服饰”潜在集群化的优势和不足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民营企业多,经营机制灵活。打造强势品牌服装商会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汉派服饰”的发展。(3)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汉派服饰”远远落后于江浙、广东一
40、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市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链不牢,印染环节薄弱。政府和服装协会的角色错位。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滞后。3、鄂东服装产业的潜在集群化优势及不足鄂东服装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加入到国际服装产业价值链中。虽然目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但由于生产是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对于企业在生产能力的积累方面仍然有较大促进作用。黄石、鄂州的服装产业劳动力区位商分别3.23、3.57,均大于平均值1.5,可以初步认定该区域已经呈现出集聚现象。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鄂东地区服装的根植性较差,这对于培育地方产业集群是一种劣势
41、。4、湖北服装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2)创业环境不理想。(3)政府在抓“大放小”过程中对小企业重视不够。(4)目前在湖北的服装产业中尚不存在类似行业协会性质的中介组织这种组织。三、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指导思想(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应采取分级制定与实施的方式,即省、市(县)制定相应战略与规划。(2)在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时,既要防止产业集群遍地开花的现象,不管任何产业以及是否具备条件,都强行推行集群化战略。同时也要防止一味追求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附加值产业集群。(3)必须从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出发制定集群发展战略。(4)发展产业集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进竞争
42、力提升的一种手段。关于发展湖北特色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承担单位:省委政研室董祚华课题组 一、湖北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选择我国现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大致有三种模式,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形成的资本、劳动密集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域内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对这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我们可简称为“广东模式”、“浙江模式”、和“北京模式”。通过对产业集群三种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三种模式在湖北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都应采取措施加大其发展力度,但对于湖北来说,将“浙江模式”作
43、为湖北特色产业集群的主导发展模式,是符合省情的最佳选择。 二、湖北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1、为了解我省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我们委托27个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党委政研室(办公室)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仙桃彭场无纺布、随州三里岗香菇加工、应城长江埠精细化工、武穴花桥木镙钉等四个特色产业集群进行了实地调查。(1)产业集群已有较大发展,但发展不平衡。(2)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但发展势头强劲。(3)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总之,调查情况表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在我省部分县市已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看好。但与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浙江相比,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明显不足,
44、平均一个县(市、区)只有一个产业集群,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产业联系偏松、技术含量偏低、资金偏紧的问题。而浙江到2002年底,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平均每个县(市、区)有产业集群5.8个,平均每个集群产值为11.5亿元。分别是我省的5.6倍和2.7倍。2、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形成方式迥异而发展模式相同。(2)集群的竞争优势非常强。(3)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产业集群促进了县域经济“一主三化”进程。3、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融资困难。(2)过度竞争。(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4)部分集群税赋偏重。(5)扶持政策落
45、实难。三、加快湖北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1、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2、强化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3、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4、提高集群的产业集中度,更好地发挥集群效应。5、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6、大力支持技术创新。7、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和群团组织。8、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湖北省科技发展环境评价与科技环境创新承担单位:省委政研室孙西克课题组 一、湖北省科技发展环境分析与评价1、湖北省科技环境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1)“科技兴鄂”意识普遍增强(2)科技基础条件保持优势(3)科技发展政策环境逐步改善(4)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5)科技发展服务环境明显好转。2、湖北省科技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2)体制不优、机制不活仍然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远未到位。用人制度改革进展缓慢。(3)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政策亟待更新和完善。政策滞后于科技发展。政策导向不明。部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落实难。(4)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湖北技术市场发展缓慢,技术市场目前的发展及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状况,还跟不上湖北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