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 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11.2 项目编制依据及原则11.3 项目编制范围21.4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21.5项目概况2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52.1项目背景52.2 需求分析10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第三章 建设条件143.1 项目选址143.2 项目区概况143.3外部配套条件163.4建设条件评价17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184.1 建设规模184.2 建设内容184.3 指标分析18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205.1 工程设计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205.2 建筑方案245.3结构方案2
2、85.4 给排水工程305.5 电气工程325.6 通风设计365.7 无障碍设计38第六章 环境保护396.1 编制依据396.2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396.3场址环境现状396.4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396.5项目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446.6环境影响评价46第七章 节能477.1节能设计依据477.2能源消耗种类及数量487.3节能措施497.4节能效果分析60第八章 消防、卫生防疫及劳动安全618.1 消防618.2卫生防疫648.3劳动安全65第九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679.1建设期管理组织679.2运行期管理组织679.3人力资源配置68第十章 项目建设管理
3、6910.1 项目控制与管理6910.2 招标初步方案69第十一章 项目建设进度7211.1 编制依据7211.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72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312.1 投资估算范围7312.2投资估算依据7312.3 投资估算说明7312.4项目总投资估算7412.5资金筹措7612.6资金使用计划76第十三章 效益分析7713.1社会效益分析7713.2互适性分析78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7914.1项目建设参与单位诚信风险及对策7914.2投资估算风险及对策7914.3质量和进度风险8014.4社会风险分析及对策80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8115.1 研究结论8115.2 存在问题及建
4、议81附件:1、*省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一级评估)备案表(川国土资环备20101583号)2、*州国土资源局关于对*中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阿州国土资函2012171号)3、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4、*财政局文件关于*中学学校建设项目资金配套的承诺函(阿县财2012155号)5、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副本)6、组织机构代码证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附图:1、项目区位图2、总平图3、教学楼各层平面图4、立面图IV阿坝县藏文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1.1.1项目名称*中学建设项目1.1.2建设单位*教育局1.1.3单位地址*-5号
5、1.1.4项目性质扩建1.2 项目编制依据及原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5、*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城市发展控制性详规;8、*城市发展总体规划;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建设业主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1.3 项目编制范围我公司受*教育局委托,对*中学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项目的提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项目组织管理、
6、实施进度、投资估算、社会评价、结论与建议等。1.4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1.5项目概况1.5.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的建设是满足*双语小学毕业生就读初中的需要。2、项目的建设符合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3、项目的建设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需要。4、项目的建设是解决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1.5.2 建设地点*镇。1.5.3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1500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1273.69万元,占总投资的84.91%;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54.88万元,占总投资的10.33%;预备费为71.43万元,占总投资的4.76%。资金筹措:*及自筹解决。1.5.4建设内容及规
7、模1、建设内容:扩建教学楼5138平方米,其中:A栋教学楼2886平方米,B栋教学楼2252平方米。给水管网300米,雨水管网250米,污水管网200米,化粪池100立方米。2、建设规模:新建教学楼2栋及配套工程。1.5.5 建设进度安排建设期为24个月(2012年7月-2014年6月)。1.5.6 研究结论及建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群众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建设一批具规模的寄宿制学校,不仅非常必要,也符合边远地区发展及改善民生的需要。项目建成后,*中学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生均校舍接近国家标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
8、素质教育水平会全面提高,对推动我县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项目的实施,会让*各族人民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有利于维护稳定大局和民族大团结。将会更有利地促进广大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县中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加大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通过集中办学,扩大办学规模,将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强化管理、增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对抓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奠定更好的硬件基础。本项目建设条件具备,方案可行,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建议批准实施。建议建设业主继续抓紧项目前期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建设准备和资金落实,做
9、好建设方案规划设计工作,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数量单位备注1建设规模5138平方米1.1教学楼5138平方米2栋2总投资1500万元2.1第一部分工程费用1273.29万元2.2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55.28万元2.3预备费71.43万元3资金筹措1500万元3.1*1500万元67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中学基本情况及现状1、*中学基本情况*中学始建于1981年9月。该校经过学校布局调整,在1987年由查理乡搬至县城,现为全县唯一的双语学校。现有教职工87人,在校学生1713名,其中寄宿宿制学生
10、1713名,教学班31个(其中一年级11个、二年级11个、三年级9个)。2、校舍现状*中学校现有的校舍修建年代为1986年、2006年和2007年。占地面积32016平方米,建筑面积13068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2410平方米、办公用房932平方米、生活用房9726平方米)。3、改扩建原因由于该校为全县唯一的一所双语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达1713人,而原有寄宿制的的教学辅助用房只有2410平方米,1713名学生只能拥挤在不算规范的教室上课,与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差距较远。按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8109号)要求,每生拥有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5.019平方米,学生宿舍
11、按生均5平方米计,该校应有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9862.335平方米。其中:标准第四章明确提出普通中小学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用地、绿化用地三部分组成,为了解决该校1713名寄宿制学生的学习生活上课问题,*中学急需解决新修2幢教学楼,以及相应的配套工程。2.1.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
12、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2.1.3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中小学教育发展早在1989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中心小学管理条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3月18日通过教育法。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
13、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6年6月30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中心小学安全管理办法。目前,已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十二五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
14、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
15、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2.1.4*省委省政府对民族教育十分重视*省民族地区幅员面积30余万平方公里,共51个县(市),有人口698万人。建国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县基本没有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2000年,当*省内其他地方已基本实现“两基”目标时,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中,尚有13个县未普及小学教育,45个县未普及九年义务
16、教育,20个县未扫除青壮年文盲,4个县小学入学率不到60%,个别县初中入学率不到10%,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严重滞后,学校危房量大面宽,教师量不足、质不高、引不进、留不住。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年12月15日,*省正式启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计划从2001年到2010年,用10年时间在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两基”,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目前,*省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中心小学和各类中小学校3853所,在校学生128万余人,在校生规模比2000年净增40余万人。2.1.5投入不足制约了*民族
17、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投入,把州委州政府在*实施的“7+1”民生发展规划与*区项目有机结合;二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第三是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教育均衡发展、布局调整,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宏观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但是,由于地域辽阔,教育战线点多面广,“两基攻坚计划”、“十年行动计划”等国家、省的项目资金不能解决全部教育现实问题,总体投入仍显不足,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师资队伍量少质弱,现有的教师队伍也相当不稳定。目前*有人口72000人,有双语小学21所,双语小学生在校生10258名,
18、双语初中1所,双语初中在校生1200名,到2015年,*双语初中在校生将达到3000人。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地方政府为主,按照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基本方针,坚持将学校学生宿舍楼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牧民定居行动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教育均衡发展、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教育长远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相结合。统筹各类资源,汇集各方力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方面实现突破。
19、合理学校结构布局。根据农村建设、城乡住房等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测算学龄人口及未来发展趋势,按照方便学生就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教育体系结构的原则,合理确定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确保校园校舍安全。在安全性评估基础上,科学选址,严格执行国家抗震设防等标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建筑质量,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注重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统一中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每一所学校。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教育,确保校舍安全、适用、实用。坚持一乡一校,规模办学的原则。坚持一乡一校、规模办学,加强寄宿制学
20、校建设,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群众子女就学的需要,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坚持科学选址,优质建设的原则。学生宿舍楼,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着眼长远,高档次地进行学校规划、科学施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州委书记侍俊在*考察时要求办好*区中学的指示精神,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改善民生,巩固“普九”成果,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和清退18周岁以下入寺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权力,提高全县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
21、发200378号)精神,整合县城办学资源,结合*实际,结合*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的已建工程实际,提出扩建和完善*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功能是十分必要的。2.2 需求分析2.2.1*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目前*有人口72000人,有双语小学21所,双语小学生在校生10258名,双语初中1所,双语初中在校生1200名。*中学始建于1981年9月。该校经过学校布局调整,在1987年由查理乡搬至县城,现为全县唯一的双语学校。现有教职工87人,在校学生1713名,其中寄宿宿制学生1713名,教学班31个(其中一年级11个、二年级11个、三年级9个)。近三年来*双语小学每年毕业生近1000人,由于*实行*双语教学的初
22、中只有容纳1200名学生的县*中学和新建尚未开展招生的*双语初中寄宿制学校,初中教学设施的可容纳能力不能满足初中生均面积的要求。2009年全县双语小学应届毕业生709名,县*中学招生515名,194名到外县双语学校就读或辍学;2010年双语小学应届毕业生831名,县*中学招生585名,汶川县水磨中学招生164人,82名到外县双语学校就读或辍学;2011年双语小学应届毕业生1064名,县*中学招生610名,汶川县水磨中学招生233人,221名到外县双语学校就读。根据现有资料,预计“十二五”期末,*小学毕业生每年将超过1000人,现有的*中学不能满足本县双语初中教学的需求,迫切需要完善*中学校的功
23、能,扩大该校的教学规模达到在校生2000人,实现*区学生就地解决上学问题,对实现*区进步,从小提高*族学生文化素质,维持*区稳定和繁荣起到坚实的基础作用。2.2.2办学规模根据*当地初中阶段适龄人口、每年毕业的小学双语生、每年毕业的双语初中生、进城义工的农牧民子女人数以及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8109号)、*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规模寄宿制学校规划,确定*中学校在校生规模要达到2000人,原有寄宿制的的教学辅助用房只有2410平方米。为完善该校功能,需要扩
24、建教学楼2栋,建筑面积5138。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3.1项目的建设是满足双语小学毕业生就读双语初中的需要*目前具备*双语教学的初中只有县*中学一所,现有部分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每年招生300人的需要,不能满足*每年应届小学毕业生就读初中的要求。若不能就地解决小学毕业生读初中的问题,将导致*小学毕业生流失到外地就读或辍学,影响到*区安定和团结,不利于*区维稳。扩建*中学,完善其教学功能,使该校尽快达到2000人在校生的教学目标,是*区工作的重要工作。近三年来*双语小学毕业生入双语初中读书难,有辍学的危险,因此*中学的办学规模急需扩充。2.3.2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经济发展滞后,
25、大部分群众收入较低,而到临近地区就读初中的择校费和食宿费均较高,给农牧民群众增加了负担。*的广大农牧民群众强烈要求在*建设和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设施,让小学毕业生能够全部实现就地入读初中。同时,广大农牧民群众也希望小学生能够在*本地就读*双语教学,解决老一辈*族同胞不懂汉语,造成*两族人民语言沟通障碍,影响*区发展的问题,通过从小实施完整的双语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为*区培养通晓*双语,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具备学习更高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才。2.3.3项目的建设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需要*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学校就读的学生,主要以*农牧区进城经商的和自建房的农牧民子女为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
26、不断发展,进城务工、经商、自建房的农牧民子女在县城学校就读人数呈大幅度上升态势,2009年为207人,2010年为342人,较上年增长65.21%,2011年为579人,较上年增长58.638%,由于县城双语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名额都达到了饱和状态,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日趋突出。2.3.4项目的建设是解决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前沿阵地。随着“两基”巩固提高,预计到2015年,*每年将有1200名小学毕业生,如果不能正常升入初中读书,将使部分小学毕业生有流入到社会的危险,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同时,*的发展与稳定需要大批*双语人才,通过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
27、,争取让全县小学毕业生都接受完整的双语初中学习,为*区和内地、*两族之间架起沟通和发展的桥梁,是解决*区不稳、*区发展落后的有效途径。第三章 建设条件3.1 项目选址建设地点位于*镇,该学校交通十分便利,地处县城入城迎宾大道旁,该地段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灾害一般不发生,场地地质构相对稳定,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3.2 项目区概况3.2.1 自然区位*地处*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青*高原东南末稍,川、甘、青三省交汇处,东邻*若尔盖、红原县,北面与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省壤塘县为界。繁华的崇拉市场素有安多地区“高原商城”的美誉。全县有人口7.2万人;幅员面积1.043
28、5万平方公里。3.2.2 气象*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干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湿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气温3.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3.2.3 水文*在全国水文分布区中属足水带的多水区,水能理论储备为146.3万千瓦,最少可开发利用17.7万千瓦,现已开发3738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11%,丰富的水能资源尚待开发利用。3.2.4 工程地质*县境区域似梧桐叶状。按形态和相对切割深度可分为浅切割剥蚀高原丘陵(县境内东部,东北部,地形丘陵起伏,丘谷相间,丘顶平坦,谷地宽广,多沼泽);中切割剥蚀侵蚀高原山峦(
29、县境内中部、西部及东南部,地形山体连绵,内含断陷盆地*盆地);深切割侵蚀高原山地(县境内西南部、西北部,属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河谷深切,地势崎岖)三大类型。县城驻地*镇位于县境中部阿曲河畔,海拔3274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莲宝叶则山平均海拔4900m以上,境内最高峰5164m,终年积雪,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东南部查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流;高度由海拔5141m递减到2936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莲宝叶则山平均海拔4900m以上,境内最高峰5164m,终年积雪,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东南部查
30、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流;高度由海拔5141m递减到2936m。该项目属教育建设,项目建设场地处于*中学校园内,地势较阔。无滑坡、泥石流、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稳定,周边环境较好,无污染源。建议工程建设前期应对该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出具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3.2.5 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值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3.2.6 社会经济发展20
31、11年,*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48亿元,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6亿元,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9.66亿元,增长2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拉动经济增长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亿元,增长1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2%,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9:44.1:37.0调整为16.5:47.2:36.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2.4和0.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2.89亿元,比上年
32、增长1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9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9.32亿元,增长29.5%;第三产业增加值18.38亿元,增长12.9%。2011年*财政收入1050万元。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以挖当地药材为主要经济来源,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207元。3.3外部配套条件1、交通条件*内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东距省会成都505公里,南距州府马尔康 246公里,西北距青海省西宁市和甘肃省兰州市各约700公里,与三省区结合部相邻的各县都有公路直接相通,由*城可抵甘肃兰州,青海西宁和*成都。全县通车里程已达674.8公里,以通往
33、省、州和邻县公路为骨架,县乡村道为补充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形成了川、甘、青三省交汇处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的崭新格局。2、市政配套条件项目供水由*市政管网供水,项目供电由*供电局供应电,项目供气有*天然气公司罐装供应,均能满足本项目建设要求;*通讯网络覆盖了18个乡镇,人口覆盖率达到70%左右,周边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管网,有利于本项目所需管网的连接。3、建筑原材料项目建设所需建材(沙、石)可在本地采购,其余建筑材料均从成都采购,并利用便利的交通运抵施工现场。3.4建设条件评价建设地点位于*镇,项目建设地址适合房屋建筑,场地周围环境状况较好,交通比较便利
34、,市政设施已初步配套,建设条件基本具备。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4.1 建设规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联合下发的关于批准发布的通知(建标2008109号)。*中学建设项目新建教学楼2栋及配套工程。4.2 建设内容1、扩建教学楼5138平方米,其中:A栋教学楼2886平方米,B栋教学楼2252平方米。2、总图工程建设,给水管网300米,雨水管网250米,污水管网200米,化粪池100立方米。4.3 指标分析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联合下发的关于批准发布的通知(建
35、标2008109号)文件要求。4.3.1寄宿制学校基本情况规划指标说明寄宿制初级中学教师师生比:1:10学生食堂从业人员比例:1:60寄宿制宿管员比例:1:100寄宿制学校校医比例:1:750分班:每班按45人计算学校占地面积:生均39平方米4.3.2校舍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说明1、教学楼(建筑面积5138,其中:A栋教学楼2886平方米,B栋教学楼2252平方米。)2、配套设施给水管网300米,雨水管网250米,污水管网200米,化粪池100立方米。(生均9.32平方米)绿化科技用地:生均2平方米太阳能浴室:生均0.168平方米其它配套工程:给排水系统、消防设施、环卫设施、专业管线等。第五章 工
36、程设计方案5.1 工程设计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5.1.1设计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1995(2004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8109号)国家及*地区现行有关规范、规定及标准5.1.2指导思想1、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37、,并根据需要适当预留发展余地。 2、校园总平面设计宜按教学、生活、勤工俭学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各区之间要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教学楼应布置在校园的静区,并保证良好的建筑朝向。校园内各建筑之间、校内建筑与校外相临建筑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城市规划、卫生防护、日照、防火等有关规定。3、校园、校舍应整体性强。建筑组合应紧凑、集中,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要力求体现教育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具有优秀历史文化重大价值的校园及校舍应依法保护,并合理保持其特色。校园绿化、美化应结合建筑景观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4、体育活动场地与教学楼应有合理的间隔,并应联系便利。5、校园内的主
38、要交通道路应根据学校人流、车流、消防要求布置。路线要通畅便捷,道路的高差处宜设坡道。路上的地下管线井盖,应与路面标高一致。6、室外上下水、煤气、热力、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线,应根据校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布置,并按防火规范要求在适当位置设置室外消防栓供水接口。变配电系统应独立设置,规划设计用电负荷应当留有余量。室外多种管线的敷设应用地下管沟暗设。7、学校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应便于学生就学,有利于人流迅速疏散,不宜紧靠干道。校门外侧应留有缓冲地带和设置警示标志。8、旗杆、旗台应设置在校园中心广场或主要运动场区等显要位置。9、校园应有围墙,沿主要街道的围墙宜有良好通透性。5.1.2校园规划和总体布局5.
39、1.2.1校园规划1、现代化校园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基础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规划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2、信息化校园以所处时代特征为指导: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化布局。改善各专业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个体独立的方式既满足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3、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塘、小溪、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并
40、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体现校园花园化、生态化。4、地域化校园综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建设上体现园林建筑所独具的风貌,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文脉的同时,以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5、园林化校园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41、6、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同尽现有资源,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整合新校区规划,做到近远期结合,而且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7、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
42、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8、建筑风貌建筑立面以现代风格为主,运用教室有韵律的外窗、外廊形成学校建筑的特点。适当部位高低错落,入口部位进行重点装饰,建筑色彩以橙黄色为主,继承当地建筑色彩风格,同时以玻璃幕墙穿插,局部以白色点缀。增加了学校的生气。5.1.2.2总体布局1、以舒适步行尺度为依据的多中心布局学生生活与教学用房之间不会分隔,联系相对紧密。建筑统一在联系紧密,步行可达的领域内。街区布局紧凑,形成网络,创造密度适宜,尺度亲切的簇群式建筑空间。簇群中心之间通过步行为主的联系轴线,形成联系紧密的多中心结构。2、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日益网络化、资讯化的今天,教育的内涵
43、与方式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育从以往单一的由老师向学生灌输,变为更强调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校园内教学的场所也由课堂向课外扩展,室外场所、生活空间都将成为师生思辩交流的场所,这些理念都应在规划设计中有所体现。既有明确功能分区,又有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与生活是并重的,学生能方便往返于两区,又能享有途中优美的生态景观。3、簇群式发展的生态校园各建筑组团成簇群式的发展,各簇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同时建筑分布于校园两侧呈簇群式的布局,采用散点式自由灵活式布置,从而形成了自由形态为主,使各建筑组团对基地内的生态空间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实现建筑与环境最大程度的融合。4
44、、社会化要求校园规划动态设计基于校园规模及基地特征,在创造复合公共空间同时为将来校园建筑提供脉络及肌理。簇群化、组团化的布局,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布局奠定了基础。而建筑平面则采用统一的结构模数,为适应将来功能调整,学科发展提供了灵活性和可能性。而且,组团化、网络化的结构,满足了智能化设施的要求,使校区成为智能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5.2 建筑方案5.2.1总平面布置1.总平面布置的原则(1)功能分区明确,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意识超前。(2)节约用地,建筑成组布置,尽可能多的留出空地进行绿化、美化环境,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3)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标高,尽量减少工程量,加快建设进
45、度。(4)道路规划便捷、流畅、满足各种功能的需要。(5)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标准的要求。2.功能分区规划后的学校由南向北分为二大功能区,北面是教学楼和篮球场,西面是宿舍楼,东面是体育活动区。3.竖向布置根据现有地形标高及周边城市道路路面标高、坡向、以及排水放要求,将整个场地内的道路标高控制在一个平面上。4.交通组织将校园主入口设在西、东端,以方便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进出。行政教学综合楼前设有广场,以便疏散。5.绿化在运动区和教学区之间形成绿化隔离带,在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区之间也形成一条绿化带。根据设计要求,将剩余的园地全部进行绿化规划,设计优美的绿化环境,提供学生活动交流,并对空间作主体处理,不仅大大削弱、隔离了噪音的影响,减少了扬尘污染,而且结合草坪花坛,美化了环境,调节校内小气候,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校园环境。 绿地系统主要由绿化面、绿化线、绿化点构成 。植物配置重点考虑对环境空间的烘托作用,并且要形成草、林、木相互合理搭配的整体效果。道路两侧及围墙边栽植树冠宽大遮阴、病虫害少的乔木为主,主要配置适宜本地气候的植物,同时配灌木组成的绿篱,形成线状绿化带。 6.消防校区内各幢建筑周围的道路合理宽大、通畅,与城市规划道路方便连接;建筑物周围防火间距满足要求。7.总图技术经济指标表5-1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