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10MB ,
资源ID:1012798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wodocx.com/d-10127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乡规划原理重点.doc)为本站会员(精***)主动上传,沃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沃文网(发送邮件至262216212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乡规划原理重点.doc

1、第一章1、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2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 二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 三是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 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3、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4、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

2、,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了四个方面的涵义:(1)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存在的;(2)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4)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5、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人口特征:城市比乡村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大的人口规模,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乡村居民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经济特征:城市中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城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3、率远远高于乡村地区,体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和集聚经济特征; 职能特征: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担负着国家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强度远远超过乡村地区,体现在建设规模和建设目的等方面。6、 6、城市的形成过程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7、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8、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9、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10、城市形

4、成的社会因素是宗教、政治、战争、法律等。11、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防御和交易。12、中外城市产生和发展特征的区别东方城市西方城市产生原因行政中心、宗教圣地、军事要塞、交通枢纽布局特点民族移动、海外扩张、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功能区明确,规模大,防卫森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市民服务,城市中心是市政厅、广场、教堂等13、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鸦片战争之前)秦以前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政治、军事为主 空间分布职能特点其他特点 黄河流域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较快 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 商业职能加强南方城市发展为主商业职能加强都郡县行政体系建康(今南京)成为中心由西向

5、东,由南向北商业城继续发展 城市发展向南转移手工业城市出现全国范围生产中心城、商业集中城、行政中心城、对外贸易城边塞海防城都省府县体系上海开始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历史时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空间分布:沿江沿海地带规模数量:大多数下降,个别城市发展迅速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1)1949年全国共有134个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5个,城市化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2%。(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步伐加快,可由于政策的波动,几起几伏,与同时期一些国家比较仍较慢。到70年代末,当时的城市化水平约14%。(3)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之

6、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到1999年已经达到了29.5%。(4)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1%左右,还是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当代国际城市格局(1)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迅速(2)世界城市的三个层次:核心层、次核心层、第三层次15、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16、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1)按城市化水平来划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现象(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城市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 ;2、中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

7、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70%之上 ,发展缓慢。) 城市化从城市出现就开始出现 (1、工业革命前时期,城市化水平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达到3% ;2、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 ;3、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70%左右;4、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水平70%之上 ,发展缓慢)2)按城市化的空间状态发展过程,城市化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1)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2)郊区城市化阶段;(3)逆城市化阶段;(4)再城市化阶段17、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变化1)改革开放之前 50年代“重点建设,稳步前进”60年代

8、“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70年代“三线”“分散、靠山、隐蔽”“不见集中城市”2)改革开放之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3)21世纪“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国外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发展一、国外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1.奴隶制社会(1)古希腊城邦时期希波丹姆斯模式空间形态特点:以棋盘式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核心思想:市民民主文化(2)古罗马城市中心思想:1)强烈地实用主义态度;2)凸显军事控制目的;3)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建设方法。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的著作建筑十书

9、是西方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建筑典籍。u 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u 关于城市选址u 关于建筑物选址u 关于街道的布置u 理想城市方案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中心思想:一是以防御为主要目的; 二是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三是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 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心思想:运用不同体积和大小的建筑物和场地,在建筑外形上讲究整齐,统一与理性,组成具有高度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组群。 代表作品: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4.欧洲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心思想:认为自然地形应服从于人工造型的规律,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追求抽象的对称与协调,寻求构图纯粹的几何关系和数学关系,突出表现人工的规

10、整美,试图“以艺术的手段使自然羞愧”二、国外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一)历史背景 1、城市问题的出现迫使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城市建设等形式,实施城市规划,改善劳动者阶层居住状况和城市环境。城市美化运动2、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莫尔(1477-1535),英国人,乌托邦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人,太阳城(1602)罗伯特.欧文(1771-1858), 英国人, 新协和村, 500-1500人的公社傅立叶(1772-1837), 法国人,法郎基, 1500-2000 人的社区(二)主要思想 1、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 (1)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2)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霍华德

11、“田园城市”的意义: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2、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结合1915年,帕特里克盖迪斯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观点:采用调查分析规划的程序; 认真研究城市与所在地区的关系; 将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阶段性质功能规模与主城关系一代卫星城卧城单一居住功能3-5万人完全依赖主城,几乎没有疏散人口的作用二代卫星城半独立卫星城主要是居住,部分工业及公共设施6-10万人对主城依赖减弱,疏散人口作用不明显 三代卫星城独立卫星城产业结构完备、协调20-40万人对主城没有依赖,疏散人口作用明显4、邻里单位、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 5、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

12、的影响 6、带型城市和工业城市7、有机疏散思想8、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共同之处都是想象中的社会公有制,将城市当成社会经济范畴,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规划城市空间形态上。不同之处就是前期体现小生产思想,自给自足的思想,后期是工业化大机器生产。 三、国外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主要背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代表人物:美国刘易斯 芒福德的城市文化、 城市发展史等关注问题:(1)城市经济的衰退和复苏 (2)社会公平 (3)可持续发展要求 (4)城市环境美学质量及文化发展需要 (5)民主控制和公众参与要求第二节 中国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周礼

13、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 (2)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应用于小城市。2、夏商周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周代。周礼考工记3、春秋战国时期l 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l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 l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 l 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l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4、秦汉时期秦咸阳城(公元前350前207年)秦咸阳城在都

14、城规划史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法天汉;二是规模宏大。5、隋唐时期唐长安城(618-907)城建规模宏大。全城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部分。 实行分区设计,宫殿与居民不相参。居住区运用了里坊制的设计原则。城里街道宽直,整齐划一。城里水源丰富。6、宋朝时期北宋东京(开封)城市结构冲破了传统的里坊制,较多的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7、元、明、清朝时期元大都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完善的上下水道。 二、中国近代城市规划1、城市租界的规划上海、天津、武汉等;2、帝国主义独占城市规划青岛

15、、大连、长春、哈尔滨等; 3、中国政府主导、留学生人员参与的城市规划开始出现。三、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一)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49-1952)(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53-1957)(三)1958年-196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四)1961-1965年的城市规划工作(五)1966-1976年的城市规划工作(六)1977-198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七)1981年至今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工作第三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一、城市规划学科的定位二、城市规划学科体系1.理论城市规划学2. 技术城市规划学3. 应用城市规划学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及其发展趋势 三大宪章雅

16、典宪章创造性地把城市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认为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马丘比丘宪章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要为了追求分区清晰而牺牲城市的有机构成,要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空间环境。 北京宪章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的观念看建筑;从单一建筑到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到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结合、融合,以致区域的协调发展。第四节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第三章1.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2.城市系统是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系统、经济系

17、统、空间系统、交通通讯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等。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社会组织系统构成 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 城市文化系统 城市经济系统的构成 组成:城市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特点:一定区域的生产中心、集结中心、消费中心。产业分类1)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 依据: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 分类:物质资料生产部门、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2)三次产业分类法依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分类: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

18、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3)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依据: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 分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4)产业作用分类法依据: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类: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一般服务性产业a、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产业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 b、配套产业是围绕城市主导产业建立发展起来的关联性产业。 c、一般服务性产业是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

19、务的部门5)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 组成:城市人类及其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特点:人类

20、为主的聚集群体;人工化的景观要素、结;城市景观格局的异质性、破碎化程度很高。城市植被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可以从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几个方面考察分析 3、城市规划任务 制定规划审批规划,使其具有法律效益依据规划,安排建设,保障规划实施监督建设活动的有序进行掌握规划实施反馈,全面完善规划服务功能4.特点:综合性;法治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经常性;实践性。5.城市规划编制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乡村规划(发展战略层面、实施性发展层面)总体规划(总体规划

21、纲要、总体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乡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通过,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通过,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规划层次组织编制机关审批机关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国务院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自治区人民政府 国务院城市总体规

22、划直辖市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城市及国务院确定城市城市人民政府编制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 国务院其他城市城市人民政府编制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镇总体规划县镇县人民政府 上一级人民政府 其他镇镇人民政府 上一级人民政府 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本级人民政府 县镇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县人民政府一般镇镇人民政府 上一级人民政府 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上一级人民政府 一般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单位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乡村规划乡、镇人民政府 上一级人民政府 5.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城市系统构成 城市规

23、划任务 城市规划特点编制层次 各层次主要内容各层次组织编制和审批机构第四章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1、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1)现场踏勘(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探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3)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是在现场勘察和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是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法的核心部分

24、。)4)补充调查(当现有资料不足以满足规划需要时,可以进行专项性的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或进行抽样调查。 )5)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城市规划所需的资料量大,范围广,变化多,为了提高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采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调查、数据处理、检索、分析判断工作。 )2、基础资料的主要内容 1)城市勘察资料(工程地质、地震地质) 2)城市测量资料(主要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以及编制城市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等)3)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基础资料) 4)水文资料(地表水:江河湖

25、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洪水淹没界限等。大河两岸城市应收集河流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理规划、现有防洪设施。山区城市应收集山洪、泥石流等基础资料。水文地质:城市所在地区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等基础资料)5)城市历史资料(主要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以及城市规划历史等基础资料)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主要包括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有关资料) 7)城市人口资料(主要包括现状及历年城乡常驻人口、暂住人口、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力构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民族构成等) 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

26、农副产品资源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主要包括现状及历年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量、用电量、运输量及污染情况等) 11)交通运输资料(主要包括对外交通运输和市内交通的现状和发展预测(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流向、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极其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12)各类仓储资料(主要包括用地、货物状况及使用要求的现状和发展预测)13)各单位机构资料(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

27、规划资料: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用地面积和职工人数等)14)建筑物现状资料(主要包括现有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居住区的情况以及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面、建筑密度、建筑质量等)15)工程设施资料(指市政工程、公用设施的现状资料。包括场站、及其设施的位置与规模,管网系统及其容量,防洪工程等)16)城市园林、绿地等(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17)地下构筑物资料(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18)城市环境资料(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成果,各厂矿、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及危害情况,城市垃圾的数量及分布,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28、有害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一、城市发展战略1、城市发展战略就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2、战略目标 (1)按内容的概括程度划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主要提出奋斗方向,只用一两个具体的指标或不用具体的指标。 经济目标(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目标(人口总量指标、人口构成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文教卫生水平指标)环境目标(水环境、大气环境指标;固体废物、噪音指标;环境污染、环境污

29、染治理投资指标)建设目标(空间规模指标、空间结构指标)(2)按时限划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一般5年左右、中期目标:一般10年左右、远期目标:一般15年以上(3)按内容的空间范围划分: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子系统而做出的关于城市发展的战略。 微观层次是城市政府做出的关于城市自身发展的战略。 3、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 1)城市发展的内在条件(通过城市地位、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其他特殊条件等分析城市内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2)分析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 (通过对世界、全国、周边地区环境分析城市外部条件的机会和威胁)3)提出战略构想(通过SWO

30、T分析法,综合评定城市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从而确定城市发展战略)二、城市性质1.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2.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3.城市职能分类(1)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A一般职能是指每一个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如为本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B特殊职能是指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如风景旅游、采掘工业、冶金工业等。 特殊职能一般较能体现城市性质。(2)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A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

31、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B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A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B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职能为主,工业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占城市最大比例。可按工业构成划分为:单一性工业城市:石油化工城市;矿业城市多种工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交通城市:对外交通运输职能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对外交通用地及由此发展的工业用地比重突出。按运输条件可划分为: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口城市商贸城市 科研、教育城市 综合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的城市(革命纪念型城市、风

32、景旅游、休疗养为主的城市、边贸城市 )4.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1)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另一方面,从城市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 5.城市性质的表述 一要简明,二要突出特色,三不回避难免的“雷同”,四要避免罗列。三、城市的规模1.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2.城市人口的含义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各国依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时的社

33、会、政治条件,把通过行政区划确认的城镇地区的常年居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3.城市人口的构成年龄构成(1.一般将年龄分成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中学组(12-18岁)、成年组(男:19-60岁,女:19-55岁)、和老年组(男:61岁以上,女:56岁以上)2.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 比较成年组人口数与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托、幼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市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

34、主要依据。分析年龄构成,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家庭构成(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份等组合情况。它对于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都有密切关系)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的部门从业人员:如支柱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

35、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产业和职业构成(指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即职业类型)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职业的类型如下: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文化构成(大学学历人口比重已成为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分析人口的文化构成不仅是研究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在城市规划中如何

36、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4.城市的流动人口:是指短期从市外进入城市办理公务、商务、探亲访友和旅游度假的人口.(B无本市户籍,但实际已经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常住非户籍人口。C随着改革开放,这种非户籍常住人口应当作为城市人口的组成部分,应当计入城市人口规模,并相应计算用地规模)5.城市人口的变化自然增长: 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2)影响因素A出生率的高低与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初育年龄和胎数、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传统观念和习俗、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密切关系B死亡率则受年龄构成、卫生保健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索影响机械增长

37、: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2)影响要素机械增长的多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以及国家的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表示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速度(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或两者合计的增长. 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6.城市人口规模预测(1)职工带眷系数法预测职工带眷比,指带有家属的职工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带眷系数,指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这推算法

38、对于新建工矿城镇,根据建设的企业规模推算建成后的城镇人口是可行的,其他则难以应用(2)递推法预测Pt=P0(1+)t Pt为第t年的人口,P0为基年人口,为人口年均增长率,t为年分数。(3)一元回归模型预测Pt=b0+b1Yt Pt为第t年的人口数,Yt为第t年年份,b0,b1为回归系数。7.城市的用地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第三节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二)确

39、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2、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确定职能等级结构分析各

40、城镇职能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确定规模等级结构分析各城镇规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点、线、面的组合,确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各点、线、面的范围各点、线、面的范围 撤乡并镇、村庄合并第四节1、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2、城市的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3、城市用地的基本概念: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除此之外,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包括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的土地,如农田、林地、山地、水

41、面等所占的土地。 )4、城市用地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3)经济属性4、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适用性是城市用地的规模、区位选择、建筑条件等的科学性、合理性。 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用地规模的适宜性评价 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3、区位选择适宜性评价 5、城市用地的分类:A用地规模的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1)绝对规模评价(2)结构平衡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定 地质水文气候 地形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自然环境B城市用地的评定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类

42、用地 二类用地 三类用地C区位选择评价1)遵守法律法规2)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3)尽量少占农田、菜地;4)保护古迹与矿藏;5)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6)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8)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7、 城市用地的分类 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大类中类小类R36居住用地A91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511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3工业用地W3物流仓储用地S5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411公用设施用地G3绿地与广场用地8、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城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若不强调城市功

43、能的分工,势必造成城市功能的失调,各种活动混杂乃至于超负荷运行,导致城市发展失控,各种城市问题就会接踵而来。9、城市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中城市结构指“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他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城市功能的重塑将导致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完善。10、城市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

44、098)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整体形态:团块型 带型 放射型 组团型 星座型组成结构: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 三地带学说、折衷理论立体空间格局:地下交通、地下街道、站前地下商场和车库、地下商业中心、保护性地下广场、高层建筑地下室 11、三者对比1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功能明确,处理好各类用地之间的关系、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E、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13、城市总体布局内容A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B城市整体布局结构 C城市用地结构 14、城市总体布局的中心思想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根据制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